// 新刊推荐
// 中经传媒智库

打破美元“武器化”,人民币国际化加速度

原创 作者:闫佳佳 石丹 / 发布时间:2023-05-04/ 浏览次数:0

 

4月12日晚,巴西总统卢拉率领代表团抵达上海,开启访华行程。而在3月底,巴西已与中国达成协议,双方同意使用人民币进行贸易结算,为本次卢拉访华做了铺垫。除了巴西以外,近期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和法国道达尔能源公司完成了首次以人民币结算的进口液化天然气采购。

 

萨摩耶云科技集团首席经济学家郑磊告诉《商学院》记者,“随着中国逐步扩大与拉丁美洲、东盟以及中东国家进行粮食、能源石油的现货交易结算,中国有望逐步获得与市场规模和国际地位相符的国际油气定价权,从而助推人民币国际化,得到油气供应方面更好的价格和数量保障。去美元化是一个渐进过程,也是各国未来在货币储备和交易方面必然进行的调整,随着使用人民币进行交易和结算的油气规模的扩大,这个趋势还会加速。”

 

人民币国际化取得新进展

 

根据3月29日巴西贸易和投资促进局发布的声明,巴西与中国达成协议,不再使用美元作为中间货币,而是以本币进行贸易结算。在投资方面,中国是巴西重要的直接投资来源国;在贸易方面,中国已连续14年成为巴西第一大贸易伙伴;在承包工程方面,巴西是中国在拉美的第一大工程承包市场。中国海关统计,2022年中巴双边贸易额扩大至1714.9亿美元(约合人民币1.2万亿元),同比增长近5%。

 

中国人民大学国际货币所研究员陈佳告诉《商学院》记者,“由于旧的国际货币体系存在大量零和博弈,实践中的人民币国际化进程取得积极突破,又往往跟全球范围内尤其是广大发展中国家去美元化进程加速休戚相关。本次巴西提出加大双边互惠与人民币结算,加上前期的中东、俄罗斯等国能源贸易结算方案,包括石油人民币和大宗人民币体系的建立和完善工作已经提上各国日程,这是人民币国际化历史进程中的‘里程碑’事件。”

 

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首席经济学家、全球治理研究中心首席专家廖群认为,巴西作为一个比较大的经济体在南美深受美元霸权的影响,此外,中巴两国贸易往来步伐加快,使用人民币货币结算可以说是顺理成章。

 

“巴西开始选择使用本币进行贸易结算,对于中巴两国之间的贸易合作而言,绕开了美元支付体系,一方面可以扩大本币的影响力,推动人民币国际化;另一方面也可以形成货币信用。因为跨国贸易中,货币可以认为是一种负债,货币的本源就是债券,所以使用本币结算也可以看作两国相互给予一定的货币信用,此举可以有效增加双边贸易量。”浙江大学国际联合商学院数字经济与金融创新研究中心联席主任、研究员盘和林向《商学院》记者提到关于中国和巴西通过本币贸易结算对两国合作的具体影响时表示。

 

廖群补充道:“中国和巴西两国企业直接用本币结算可以减少汇率波动风险,减少手续费支出。从长远来讲,人民币对美元将会升值,对巴西而言,将人民币作为投资货币或储蓄货币都是有利的。”

 

打破美元的“武器化”呼声渐起

 

当前的世界货币金融体系是以美元和石油为中心,美国利用世界货币的地位,通过美联储操纵美元的货币周期以及美元的利差,向全世界收取美元的铸币税。50多年来,美国已经操盘了6次完整的加息过程,目前正在经历第7次加息。

 

郑磊表示,美联储加息造成美国债类资产吸引力上升,美元回流美国能够获得更好的投资回报,导致离岸美元从较低利率国家流出,相关国家如果不跟进加息,其货币相对美元就会贬值。反之,如果相关国家跟进加息,则会对经济基本面造成负面影响。受新冠疫情和美联储加息影响,经济危机和金融市场崩盘的风险正在快速累积,债务或货币贬值极有可能引发产生连锁反应的全球危机,这让打破美元的“武器化”呼声渐起。所谓美元的“武器化”,是指美元的垄断地位使得美国政府能够轻松地通过限制对他国的贸易和金融活动来施加压力。

 

就美元体系的负面影响,陈佳以日本为例指出,“广场协定”之后,日元体系再也难承其重,最终成为日本“失去三十年”的一个驱动因素,至今日元体系的波动性都在困扰日本经济重回巅峰。而1997年东南亚金融危机如此惨烈,其背后同样是美联储利息决策的外部性泛滥的结果。

 

陈佳还提到,近一年多来,由于美联储治理通胀反复失误导致被迫超速加息缩表,直接推动美元指数极度狂飙震荡,外溢效应通过全球货币市场和贸易渠道向外渗透,包括英、德、日、韩等美国盟友的汇率市场和贸易赤字都遭遇了挑战,部分国家深陷滞胀陷阱。众多发展中国家迫于压力,择机合理脱离部分美元体系,这也让发展中国家在国际贸易体系、国际货币体系中寻求更多自主选择就成了近年来的热门话题。 

 

而今,美元体系的问题已经日益凸显,并开始反噬美国。早在2007年美国次贷危机时,就有人意识到了问题的根源在于超发导致的泛滥成灾的全球美元流动性。在“美国民众占领华尔街运动”的波及之下,美国硅谷赛博朋克流派开启了利用数字货币体系替代先行美元体系的探索。尽管加密货币最终没能实现替代美元成为数字黄金以重新锚定全球储备货币的初心,但美元体系的必要性和应用地位都被极大地削弱了。

 

最后,近期全球金融市场受美国银行业爆雷冲击以及瑞士信贷危机深度发酵的困扰,尤其是美联储持续加息的影响,引发了全球新一轮去美元化浪潮。

 

人民币国际化任重道远

 

根据SWIFT(国际资金清算系统)的统计数据,2023年2月人民币位列SWIFT全球第五大结算货币,占比为2.19%。计价货币方面,国际清算银行数据显示,2022年四季度人民币计价的国际债券占比为0.63%,同期美元和欧元占比分别为47.83%和36.29%。储备货币方面,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数据,至2022年四季度,人民币在全球储备货币中的占比2.69%,同期美元和欧元占比分别为58.36%和20.47%。

 

郑磊表示,目前人民币相对美元、欧元来说,国际化程度还很低,人民币国际化任重道远。其中的障碍既有已经形成的国际金融和贸易格局、贸易结构方面的影响,也有国际地缘政治和贸易对手国家自身的各种因素。

 

陈佳也提到,虽然人民币结算总体仍占比较低,但是人民币在能源领域结算量正在快速增长,细分市场中的交易结算占比也有望短期翻番。当前已有俄罗斯、伊朗、阿联酋、沙特阿拉伯、印度、印尼、新加坡、土耳其等30多个国家都开始逐渐在贸易结算和投资交易中转向使用人民币。尤其是俄罗斯,不仅在石油天然气等领域结算采用人民币,还在国内金融市场和国家储备货币中用人民币相继替代了美元和欧元,出现了大量挂钩人民币计价的股票、债券和金融产品以及服务。

 

在廖群看来,从2.19%的人民币结算占比来看,人民币取得总体定价权还有很长的路程要走,因为只有人民币结算在全球占比超过10%才可能取得一定的定价权。但当前不能排除可以在石油等某些重要商品上争取定价权。

 

郑磊也表示,“石油天然气是主要能源和重要大宗商品,在以美元为锚的国际金融和大宗商品市场里,这两类产品的国际定价权主要被美国和OPEC(石油输出国组织) 掌控。中国是油气市场最大的使用方之一,自从在上海开设油气期货交易平台以来,交易量迅速增加,如果加上未来与中东国家进行石油现货交易结算,中国有望逐步获得与市场规模和国际地位相符的国际油气定价权,从而助推人民币国际化,得到油气供应方面更好的价格和数量保障。”

 

金融机构在贸易结算、数字货币领域发挥作用

 

银行作为人民币国际化市场的主要参与者和推动者正在积极作为。近日,中国进出口银行与建设银行成功落地欧洲首笔跨境人民币贷款合作。工商银行(巴西)公司已经成功办理首笔跨境人民币结算业务,贸易双方不再使用美元为中间货币。江苏中行服务企业则落地了首单跨境供应链人民币融资款项。

 

在支持跨境金融方面,盘和林认为,商业银行的任务是提供跨境金融客户可接受的支付、金融产品。在他看来,银行可以开发跨境支付信用产品,比如以人民币信用额度、信用证的方式,为进口和出口贸易商提供供应链金融服务。

 

在陈佳看来,人民币经过几十年的厚积薄发具备了一定的国际储备货币基础能力,尤其是在数字人民币研发和应用进程与人民币汇率市场稳定两大方面。实践中,中国人民银行数字货币体系采取人行和商业银行双层架构稳步推进,最终实现了安全性与商业性比较完美的融合。对未来数字经济发展的适应性优势亦是当前人民币国际化进程加速的一大原因。

 

正是基于当前人民币国际化进程在数字经济、贸易结算、跨境电商、油气大宗等全方位多层次的场景应用。陈佳认为,中资商业银行凭借自身在中国金融体系中的核心地位、跨境贸易结算中的支柱作用,以及数字货币体系双层架构中的雄厚基础,势必通过提升其对外贸板块广大中小微企业客群的产品研发和服务效能,进一步释放其中微观层面,夯实人民币国际化基础。

 

廖群表示,银行促进人民币国际化的重点发展方向主要包括贸易结算、投资结算和储备结算。由于我国跨境贸易量较大,银行在跨境结算方面取得了较好的成绩,但是在投资结算和储备结算方面的业务较少。目前的跨境结算主要在中国香港这一国际化市场,但还远远不够,应该逐步走向新加坡、纽约、伦敦以及一些发展中国家等国际市场。

 

警惕“特里芬悖论”陷阱

 

在廖群看来,人民币国际化进程取决于中国资本项下人民币完全可自由兑换的程度。当前我国的社会经济基本面与金融市场还不能完全满足货币自由兑换的要求,如果完全可自由兑换会造成很多负面的冲击,比如美元及其他货币就能够在中国的金融市场大进大出并大肆炒卖,可能造成中国金融市场的大幅动荡,还会对中国居民的财富造成损失。

 

陈佳认为,如果单纯以去美元化为目标来评估并施行人民币国际化战略,则很可能掉入“特里芬悖论”(要满足世界经济和全球贸易增长之需,美元的供给必须不断增加,从而美国的国际收支逆差必然不断扩大)陷阱,让长期困扰美元国际储备货币地位的诸多结构性难题成为我国人民币国际化高质量发展的桎梏。人民币还是一个年轻的国际货币,在中国式现代化的进程中,必须坚持高质量发展原则,尽力避免系统性货币风险。

 

尤其是在当前外部环境不稳定的条件下,在推进人民币自由兑换方面要坚持宏观审慎原则,切忌操之过急。近期香港本币已经多次处在出发弱方兑换保证边缘,联系汇率机制在全球金融市场动荡和利率风险加剧的条件下高度承压。此刻若急于放开人民币自由兑换则很可能会导致香港人民币市场作为人民币国际化桥头堡的功能被极大削弱,进一步加剧全球货币市场风险套利,对包括人民币在内的全球货币市场稳定带来系统性冲击。

 

人民币国际化是一个系统性工程,必须遵循国际货币体系的客观规律和科学经验循序渐进,顺势而为。

 

除《商学院》杂志署名文章外,其他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商学院》杂志立场,未经允许不得转载。版权所有

欢迎关注平台微信公众号

 点赞 30
 收藏 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