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刊推荐
// 中经传媒智库

ChatGPT 爆火后的追问:我们需要怎样的AI?

原创 作者:聂再清 / 发布时间:2023-04-11/ 浏览次数:0
 
 



 

如果说人工智能(以下简称“AI”)是一团正燃烧的火焰,那么聊天机器人ChatGPT的出现就是给这团火又新添了一把柴,让火焰烧得更旺一些。

 

人们让ChatGPT写文章、写策划、作诗,ChatGPT都能给出令人惊喜的作答,一时间,它成了引起全民讨论的热点。事实上,AI并不是一个新鲜的话题,毕竟智能客服、语音机器人等AI服务和产品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中的一部分,为什么ChatGPT会引起如此高的讨论度呢?它的技术进步体现在哪儿?它又将去向何处?

 

ChatGPT为什么这么火?

 

ChatGPT能获得超高关注度,有两方面原因。

 

首先,相较之前的AI服务和产品,ChatGPT在开放域的对话能力有了显著提升。

 

过去,我们接触到的AI基本上是在封闭域里进行的任务完成型对话,即完成人指令中提到的任务,比如人们要听刘德华的歌曲《忘情水》,AI需要先识别“听歌”这一意图,然后明确“刘德华”和“《忘情水》”这两个参数,将其与AI的知识图谱进行匹配,找到相关文件并最终播放。在这种逻辑下,AI需要做到准确识别指令,但它解决面有限,并非所有问题都能对答如流。

 

ChatGPT的开放域对话体验则不同,无论我们问什么问题,AI都能回答且能有逻辑地回答(当然其中有相当多的回答还有一些事实性错误),这与强化学习被运用到开放域的对话训练有很大关系。

 

其次,ChatGPT背后的基础大模型非常强大,这是因为其背后有着庞大的参数量,且有大量算力支撑着庞大的基础模型训练,同时还容纳了高质量数据,也就是说ChatGPT背后的数据筛选、模型训练做得非常出色。2023年全国两会期间,科技部部长王志刚在3月5日举行的首场“部长通道”采访中也谈道,ChatGPT之所以受到关注,因为它是一个大模型,大数据,算力强,算法好。

 

当然,AI的影响绝不只在科技领域本身,还涉及在其他领域的转化应用。

 

打造可信的AI

 

安全可信是AI治理的核心诉求。任何一个产品或一项技术要走进人们的生活,一定要给人们带来正向的帮助,如果损害了用户的利益或让用户受到伤害,那么这种产品或技术就走不远。因此,让用户对AI产生充分的信任,是给相关技术、产品提出的最根本要求。当然,在AI相关技术或产品刚出现时,设计主体需要采取方法确保不会给用户造成不好的影响,这要求设计主体持续观察,对相关技术或产品不断进行迭代。

 

打造可信的AI,首先要求相关技术和产品的功能本身安全可控,同时系统内部也应具有高可靠性,能抵御外界攻击;其次,用于训练AI的数据是机构和个人的核心资产之一,要保护好用户数据不被泄露,保护好用户隐私,及时处理工具漏洞;最后,AI技术和产品的行为和建议应当是可解释的。

 

把工具背后的人管好,至关重要。这也要求从国家层面要做好对工具背后主体的监管,不断完善相关立法工作。总的来说,技术是一把“双刃剑”,我们要让AI技术或产品在符合当地社会伦理道德和法律法规的基础上,给用户提供正向的价值,保证收集到的数据和信息只为用户自己服务。

 

未来向哪儿去?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技术最终还是要应用到产业里才能体现出价值。举例来说,在智慧医疗和自动驾驶产业里,AI就有着较大的发展空间。

 

先来看智慧医疗,当前该领域最大的一个挑战是存在“数据孤岛”,即个人的就诊数据没办法通过一个平台很好地互通共享起来,比如一个人在某家医院就过诊,其数据可能就只保留在该医院。如果未来有一天,院内和院外数据能够打通,AI就能实现对人相关指标的全天候监控、分析和报警,如通过监测人一天中吃的食物和自身病史进行信息联动,评估人的健康状况;如果一个家庭共享一个健康账号,将整个家庭的健康数据集成起来,就可以根据父母的健康状况判断孩子的健康状况,意义巨大。当然,这个共享平台要保证安全性和确保隐私数据不泄露,保证就诊人的利益不受到损害。

 

再来看自动驾驶,它最大的好处是能将用户从驾驶任务中解放出来,同时通过车路协同改善城市的交通拥堵状况。但它面临的最大挑战在于安全性,它要能做到实时接收云指令并实时作出正确的反应,同时要保证让人随时可以接管车辆,也就是说,自动驾驶的重点在于安全可控。因此,车路协同能力非常关键,一方面,未来城市中的路口、路段都可以做到全息感知,让车一上路就知道前方实时路况;另一方面,车上传感器要持续提升算法精度,让车和车、车和路之间的相互感知做得更精确。

 

技术的精进与应用,离不开人才。中国在信息技术领域有着较大的人才优势,大家很聪明,也很能吃苦。在人才培养上,清华大学非常注重基础研究以及技术在产业上的落地和应用价值,根据应用反馈来帮我们确定哪些技术需要进行更多投入,同时也非常关注高质量开源软件的使用。

 

我们常说科技向善,技术应当始终为人的幸福生活服务,所以,展望未来,希望我们的技术开发者能将常识和结构化知识与基于统计算法的AI训练更好地融合,持续提升AI的学习能力,提高其可控性和交互能力,做人类的好朋友、好帮手。

 

作者系清华大学国强教授、智能产业研究院(AIR)首席研究员,本刊记者赵建琳采访整理。

 

 

除《商学院》杂志署名文章外,其他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商学院》杂志立场,未经允许不得转载。版权所有

欢迎关注平台微信公众号

 点赞 30
 收藏 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