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刊推荐
// 中经传媒智库

财政、金融政策齐发力,助力消费、扩大内需

原创 作者:闫佳佳 王倩 / 发布时间:2023-03-09/ 浏览次数:0
 



2月10日,2023年1月CPI(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数据出炉,同比上涨2.1%,环比上涨0.8%。春节期间,多地政府和商业银行合力为居民发放消费券,刺激消费潜力的释放,拉动了当月CPI数值的回升。

 

2022年底,中央工作会议部署2023年的经济任务时首次提出“要把恢复和扩大消费摆在优先位置”。北京市社会科学院研究员王鹏向《商学院》记者表示,“近两年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都强调我国经济面临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在这些压力下,宏观政策的调控力度加大,调控效率提升。目前,我国积极的财政政策加力提效,稳健的货币政策精准有力,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相互协调配合,两者共同发力起到稳增长的效果。”

 

拉内需: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齐发力

 

通常来说,为增加社会有效需求,刺激经济增长,政府应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积极的财政政策有增加国债、降低税率、提高政府购买和转移支付等方式。就我国目前的经济情况来看,2023年实施积极财政政策的发力点会有哪些?

 

王鹏表示,2022年我国先后出台实施了一系列扩大有效需求、促进结构优化的政策措施。如减税降费、退税缓税,建立中央财政资金直达机制等财政政策。目前,相比于一些发达国家,我国政府部门尤其是中央政府杠杆率相对较低,有一定举债空间。考虑到地方财政尤其是基层财政持续承压,中央政府可适当加大加杠杆力度,增发国债融资,并加大转移支付力度,继续完善常态化财政资金直达机制。同时,完善税费支持政策,鼓励、帮扶中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和特殊困难行业的发展。

 

浙江大学国际联合商学院数字经济与金融创新研究中心联席主任、研究员盘和林接受《商学院》记者采访时表示,当前防疫政策优化后经济整体复苏迹象明显,但经济恢复的基础尚不牢固,所以财政加力势在必行,要在2022年的基础上适度扩大财政开支的规模。

 

盘和林还提到,财政加力涉及财政资金来源问题,财政资金来自于税收和财政赤字。2023年在推进减税降费和财政收支平衡的前提下,适度扩大财政赤字。一方面,适度增加国债和地方债的发行力度,为财政政策筹措资金;另一方面,适度扩大专项债的发行规模,利用专项债来启动重大项目,以此来增加就业。但适度扩大财政赤字的前提,是加强政府债务管理,牢牢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风险的底线。

 

关于2023年财政资金的投向,盘和林表示,财政资金主要投向三个方面:一是对于市场主体,财政继续推进减税降费;二是对于老百姓,继续通过财政支持优化民生保障,在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生态、基层“三保”等领域,增加老百姓福祉;三是对于农村地区,2023年财政资金将增强转移支付。此外,在财政加力的同时,继续强调财政开支提效。“好钢要用在刀刃上”,财政加力不是盲目花钱。

 

提效体现在三个方面:其一是财政政策要更加精准,比如一些过剩淘汰的企业,财政资金就不再往里“填坑”,要给需要的企业、给需要的人;其二是更好发挥财政资金“四两拨千斤”的作用。比如通过混改、合资等方式,推进项目建设和企业纾困,利用好财政投资的杠杆作用;其三是财政政策要加强和货币、产业、科技、社会政策的协调配合。比如碳中和、碳达峰是国策,企业转型升级是国家支持的大方向,符合国策和政策的领域要加大财政政策支持力度,要用财政政策力量推动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2023年财政政策将引导经济发展和政策落实。

 

王鹏表示,货币政策需要与财政政策配合,形成合力来拉动内需。比如,支持银行定向增加贷款并降低利率水平,创设政策性、开发性金融工具用于支持扩大有效投资,通过专项再贷款支持重点领域设备更新改造,推动扩大制造业中长期贷款等。今年,这些政策将或持续、或优化,政策效应将得到持续显现。同时,根据实际需要,一些新政策、新措施将继续出台,存量政策、增量政策同向发力。

 

央视新闻提到,“用好地方政府专项债券资金。加大信贷支持,用好政策性、开发性金融工具支持基础设施建设。设立设备更新改造专项再贷款,扩大支持范围。降准释放长期资金约5000亿元。金融部门持续引导资金投向制造业,工行、农行、建行等多家大型银行,2022年制造业贷款增速超过30%,资金活水有力支持企业加大创新。” 

 

促消费:消费券与数字人民币红包共登场

 

2023年春节期间,为提振消费,多地发放了消费券和数字人民币红包。比如,北京市发放消费券合计超2.24亿元;江西省各级政府累计发放消费券3.1亿元;青岛市发放2000万元零售、餐饮、家电消费券;深圳在春节期间发放200万个共计1亿元餐饮数字人民币红包;杭州向全体在杭人员发放总计400万元的数字人民币消费券,每张面值80元。发放消费券在短期内可以一定程度上提振消费,但长期而言又该采取哪些措施?

 

王鹏认为,只有在经济稳定的前提条件下,人们才有提升消费的意愿。首先,我国居民大量的消费与房地产相关,因此,政府出台相关政策,采取相应措施来稳房地产行业是非常必要的。其次,就业是最基本的民生,实施就业优先政策,稳就业才能促消费。再有,通过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高质量的供给创造更多的有效需求。

 

此外,在刺激消费方面,王鹏建议,消费券的发放还要充分考虑人群结构、发放方式和效果等问题。以刺激消费为主要目的的消费券,要充分结合其受众特点,加大宣传力度,将其“拉动效应”发挥到极致;以救济为主要目的的消费券,面向低收入群体,可通过精准投放和定向转移支付等来帮助困难群众,兜底民生。

 

中国人民银行数据显示,到2022年底,流通中的数字人民币存量是136.1亿元。中国人民银行呼吁促进数字人民币体系与传统电子支付工具的互联互通,使数字人民币的使用更加方便。截至2023年1月下旬, 数字人民币子钱包已支持京东、淘宝、美团等90多个汇聚多种消费场景的商户平台接收数字人民币。

 

京东1月30日公布的数据显示,2023年春节期间,京东用户使用数字人民币交易金额较上年同期增长12倍。美团数据显示,1月21日至1月27日,该平台上的数字人民币交易订单量较去年春节期间增长近4倍,数字人民币交易用户数同比增长超5倍。

 

在王鹏看来,数字人民币红包的发放能够活跃消费市场,提振消费需求,同时,提升人民的幸福感;其次,数字人民币目前仍处于试点推广的阶段,大众的认知和接受程度有待提高。春节对中国人而言意义非凡,在此期间发行数字人民币红包,能够加速公众对数字人民币的认知和推广进程。未来,数字人民币可以与电商平台等结合增加应用场景,加强宣传,通过消费红包、1元数字人民币购、数字人民币硬件钱包礼盒、支付立减券包等活动刺激消费需求。

 

稳预期:LPR和消费贷双减压

 

1月20日,中国人民银行发布了2023年首次LPR(贷款市场报价利率)报价:1年期LPR为3.65%,5年期以上LPR为4.3%。值得一提的是,此次LPR报价与上月持平,同时也是自2022年8月以来连续5个月报价保持一致。 2022年,中国人民银行总共三次下调5年期以上LPR,共下调了35个基点,成为LPR调整幅度最大的一年。

 

2023年首次LPR报价保持不变的原因是什么?未来,LPR是否会迎来再一次下调?王鹏表示,LPR报价与MLF(一般指中期借贷便利)利率挂钩,LPR报价在MLF利率不变的情况下延续持平,LPR保持不变有助于人民币汇率基本稳定。同时,防疫政策优化调整后,市场对2023年经济回升的预期显著升温,近期市场利率整体上行较快,银行边际资金成本上升,削弱了报价行压缩LPR报价加点的动力。

 

在王鹏看来,2022年,5年期以上LPR下调降低了实体经济中长期融资成本,有助于满足居民的合理购房需求和降低贷款尤其是中长期贷款的融资成本,提振了融资需求,进而促进消费和投资。当前,楼市需求依然低迷,稳增长背景下房地产支持举措陆续出台,为引导房地产市场尽快实现软着陆,预计5年期LPR或单独下调。尽管中国人民银行及银保监会日前发布了“建立首套住房贷款利率政策动态调整机制”的通知,但为推动房贷利率进一步下行,除了放宽首套房贷利率下限外,仍然需要5年期以上LPR报价先行下调。 

 

盘和林则认为,近期LPR没有下调的必要,其一,当前经济处在复苏阶段,此时经济基本面较好,没必要再以宽松加把火;其二,2022年M2同比增长11.8%,是过去几年较高的水平,货币有放就要有收,以防止通胀率过高;其三,美联储当前加息放缓,可能会让美元流动性溢出,当前外资流入态势明显,要防止输入性通胀。但由于稳定楼市、股市,稳定融资,拉动内需,我国也不必拉高利率,故而维持稳定是最佳选择。

 

近期,消费贷利率继2022年跌破4%后继续下降,多家银行的消费贷利率降至3.6%左右。在王鹏看来,消费贷利率仍有下行空间。中国人民银行创设消费再贷款等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推动商业银行将个人消费贷利率降至3%及以下水平。目前消费贷利率在3.6%左右,从国家政策导向看,仍有一定的压降空间。不过,消费贷利率持续下跌,银行资产端收益率下行较快,负债端成本略显刚性,行业普遍面临息差收窄压力,银行经营压力增大,不良率或温和上升。银行应加强资产负债管理,调整资产负债结构,提高高收益资产占比和低成本核心存款占比,加强负债质量管理和成本控制,加强市场利率研判,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及精细化管理等均能够起到稳定净息差的作用。

 

盘和林补充表示,消费贷利率下行空间有限,因为银行净息差太低也不利于消费贷长期增长。银行主动优化信贷结构,摆脱对按揭、房企贷款的依赖,转向消费贷、对公贷、经营贷等等,故而主动让利,压低净息差,薄利多销。对于银行来说,消费贷现阶段风险不大,因为大多数消费贷本身额度有限,且2023年只要经济大环境稳定,老百姓收入有保障,还款就有保障,所以风险并不高。其核心还是提升老百姓的收入,稳定预期。另外,银行方面还需推进精准风控,将单笔消费贷风险降到最低。

 

当前,银行净息差已处于历史低位,银行应该如何降低或控制各类资金成本?王鹏表示,银行可通过同业负债、应付债券等市场化负债结构方面的主动调整降低负债端成本。同时,由于存款是目前我国商业银行负债的主要来源,控制存款端成本是降低银行负债成本最有效手段。这方面可通过丰富存款品种、缩短存款期限等引导银行存款端成本下降,但同时需要做好流动性管理。

除《商学院》杂志署名文章外,其他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商学院》杂志立场,未经允许不得转载。版权所有

欢迎关注平台微信公众号

 点赞 30
 收藏 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