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刊推荐
// 中经传媒智库

中国储能:“充电宝之战”正在打响

原创 作者:刘青青 石丹 / 发布时间:2022-08-31/ 浏览次数:0

 
在现代社会,手机不离身的人们常常有着“电量焦虑”,而在快速发展的新能源领域,同样有着“充电焦虑”,渴望一个巨型“充电宝”为其削峰填谷维持平稳。
 
当大自然的阳光、风力和流水转化为清洁能源,这些新能源的间歇性、不稳定性等特点也使得新能源行业的“充电宝”——“储能”愈发受到重视。
 
乘着新能源的风口,中国储能产业已经走向全球顶尖行列,中国的储能企业也在默默为构建新型储能创新体系,助力中国能源转型破局而数十年如一日地耕耘。
 
《商学院》记者就储能行业发展现状、行业机遇与挑战等问题分别向知名储能系统集成商海博思创、阳光电源(300274.SZ)发送采访函,截至发稿,海博思创暂未作出回复,阳光电源则向记者介绍了公司在储能业务上的情况。


 
“充电宝之战”


 
储能是指通过介质或设备将能量存储起来,需要时再进行释放。在新能源领域,储能具有平滑过渡、削峰填谷、调频调压的功能,能够帮助解决光伏、风能等新能源的不稳定性与间歇性难题。
 
在此情况下,“新能源+储能”的组合也理所当然地成为了“标配”,储能产业也成为国际市场上的战略“制高点”。新能源的“充电宝之战”正在打响。
 
中国能源研究会储能专委会、中关村储能产业技术联盟联合发布的《储能产业研究白皮书 2022》(下称《白皮书》)显示,世界主要国家都已经把发展储能产业作为国家战略,美国推出了“储能大挑战(ESGC)”,欧洲提出“电池联盟 2030”,中国发布了《“十四五”新型储能发展实施方案》等文件。 
 
根据CNESA(中关村储能产业技术联盟)全球储能项目库的不完全统计,截至2021年底,中国已投运电力储能项目累计装机规模46.1GW,占全球市场总规模的22%,同比增长30%;新增投运电力储能项目装机规模首次突破10GW,达到10.5GW。
 
厦门大学管理学院助理教授吴微认为,“新能源+储能”的应用主要是受到中国风光强制配储政策的驱动。“一方面是由于中国新能源增长迅速,电网消纳存在压力,需要储能配合;另一方面也由于中国正处于电力市场建设的初期,新能源出力的间歇性和波动性较难通过市场机制解决,需要通过配置储能来平滑出力波动。”吴微解释道。
 
从整体格局来看,储能产业中依旧是抽水蓄能占据着主要地位,但除抽水蓄能以外的新型储能技术如今也被寄予厚望。据了解,新型储能是指除抽水蓄能以外的新型储能技术,包括新型锂离子电池、液流电池、飞轮、压缩空气、氢(氨)储能、热(冷)储能等。
 
《白皮书》显示,截至2021年底,中国已投运电力储能项目累计装机规模46.1GW。其中,抽水蓄能的累计装机规模最大,占总装机规模的86.3%。不过,纵向来看,2021年,抽水蓄能累计装机规模占总装机规模的比重与2020年同期相比再次下降,市场增量主要来自新型储能,累计装机规模达到5729.7MW,同比增长75%。
 
与此同时,新型储能新增规模首次突破 2GW(1GW=1000MW),同比增长54%。其中,锂离子电池和压缩空气均有百兆瓦级项目并网运行,特别是后者,在2021年实现了跨越式增长,新增投运规模 170MW,接近2020年底累计装机规模的15倍。总之,作为新能源的“充电宝”,储能产业尤其是新型储能产业正在以惊人的速度发展。


 
领先全球


 
据由中国化学与物理电源行业协会储能应用分会出品的《2022储能产业应用研究报告》显示,2021年中国储能市场装机功率43.44GW,位居全球第一。
 
对此,北京特亿阳光新能源总裁祁海珅认为,中国2021年的储能装机规模是世界第一,充分体现了中国“十四五”规划对于电力系统改革的决心和实施应用的验证,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的构建之路正在被夯实,初步具备了加速放量的态势。
 
从企业角度也能看到中国储能的强劲发展。《白皮书》显示,2021年度,在国内外市场中,储能系统出货量排名第一的集成商分别为海博思创和阳光电源。
 
据海博思创官网介绍,其深度参与国内储能市场,目前在储能调频领域处于市场领先地位,公司产品包括功率型储能系统、液冷储能系统、高压风冷储能系统、移动电源车等。目前,公司已投运储能项目超2.6GWh,动力电池系统超3GWh,电池系统年产能超过6GWh。
 
而作为国内最早涉足储能领域的企业之一,阳光电源相关负责人向记者指出,2021年,公司储能业务高速增长,1500V全场景储能系统解决方案降本增效显著,成为当前光储平价上网压力下,“新能源+储能”实现规模化发展的关键支撑技术。
 
同时,在全球业务方面,目前阳光电源储能系统广泛应用在美、英、德等国家成熟的电力市场,不断强化风光储深度融合。2021年公司储能系统发货量实现几何级增长,当年全球发货量达3GWh,连续六年位居中国企业第一。
 
吴微提到,在技术层面,中国储能产业链在全球处于领先地位。目前中国是电池行业新的“领头羊”。一方面是受到国内庞大电池需求所驱动,另一方面是因为中国掌控了全球80%的电池金属精炼产能、77%的电芯产能和60%的关键原材料产能。
 
吴微认为,预计到2025年,中国将持续保持全球锂电池供应链主导地位和竞争优势,对储能行业的发展形成有力支撑。


 
万亿市场


 
“双碳”目标、新能源风口、并网需求等在《“十四五”新型储能发展实施方案》反复强调下,新型储能成为新能源领域当中炙手可热的一环。
 
中国能源研究会储能专委会副主任兼秘书长、中关村储能产业技术联盟常务副理事长俞振华指出,2021年,借“双碳”战略目标的东风,国家及地方政府密集出台了300多项与储能相关的政策,储能产业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关注和炙手可热的投资高潮。
 
在技术、资本和信心齐聚,且政策提前部署的情况下,中国储能正跨入广阔的商业市场。
 
兴储世纪总裁助理刘继茂直言,目前锂电池、储热等新型储能技术已步入规模化发展阶段,其余的还处在商业化初期。随着全世界各国制订“碳中和”目标,光伏风电发展迅速,对储能的需求越来越大,为新型储能如今形成的千亿市场提供了有利的发展条件。
 
“未来新型储能将由千亿市场向万亿市场发展,除了锂电池和储热之外,钠电池和盐穴压缩空气储能也将飞速发展,储能的发展方向一是安全可靠,二是降本增效,未来每年储能成本将以超过5%的速度下降,2025年将低于火电。”刘继茂表示。
 
吴微指出,中国储能正处于从商业化向规模化应用转变的快速发展期,未来在电源侧、电网侧和用户侧均有巨大的市场空间。他解释,在电源侧,2021年12月国家能源局发布《电力辅助服务管理办法》,明确了新型储能参与辅助服务的独立市场地位。随着未来辅助服务市场的建立,将为储能提供市场化的收益机制。
 
在电网侧,目前广东已经将储能纳入到输配电价中。未来随着更多省份完善储能的容量补偿机制,储能在减缓电网扩容需求、提升电网资源利用率等方面将有广阔的应用空间。
 
在用户侧,2021年7月国家发改委发布了《关于进一步完善分时电价机制的通知》,要求在峰谷差率大的地区拉大峰谷电价差,并建立尖峰电价机制。储能在用户侧峰谷套利和容量电费管理等方面的价值也开始显现。
 
在即将来临的万亿市场,中国储能产业蓬勃发展,拥有世界前沿技术,但仍然如同蒸蒸日上的新能源产业一样,在挑战中前行。中国文化管理协会乡村振兴建设委员会副秘书长袁帅表示,储能技术将是中国能源转型破局的关键。与此同时,国内储能产品的结构优化和转型升级依然迫在眉睫,坚持创新,全面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的安全水平和发展韧性,是对中国储能产业实现由大到强转变提出的新课题和新任务。
 

除《商学院》杂志署名文章外,其他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商学院》杂志立场,未经允许不得转载。版权所有

欢迎关注平台微信公众号

 点赞 30
 收藏 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