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刊推荐
// 中经传媒智库

年内市值蒸发八成 华大基因“伪科技”之谜

作者:文/朱耘 / 发布时间:2018-11-13/ 浏览次数:0
长成一只独角兽,少则2~3年,多则10年,但让独角兽的角迅速变小,甚至消失,可能只需要几个月的时间。


  2018年10月,华大基因(300676.SZ)的股价几乎是一路下跌,10月18日以48.11元/股的价格收盘,市值失守200亿元关口。

  华大基因2017年7月14日登陆创业板,曾连续19日涨停(含上市首日上涨44%),市值达436.93亿元,是一只公认的独角兽。2017年11月曾有过261.99元/股的高价。

  进入2018年,华大基因这只独角兽的“角”正不断缩水。2018年年初,华大基因的股价还在200元/股徘徊,如今每股仅为50元左右,累计跌幅达75%,总市值从千亿元跌至200亿元左右,蒸发近80%。《商学院》记者就华大基因股价下跌的原因以及基因测序行业现在的发展现状,华大基因自身的知识产权专利等问题向华大集团发去了采访提纲,截至记者发稿,华大集团并未回复。

  股价暴跌

  10月16日华大基因股票一开盘便遇跌停,原因在于“大股东减持”,投资者信心也开始下降。10月15日晚间,华大基因发布公告称:“持有本公司股份 66,915,154 股(占本公司总股本比例 16.72%)的股东深圳前海华大基因投资企业(有限合伙)计划以大宗交易或集中竞价方式减持本公司股份不超过 12,003,000 股(占本公司总股本比例 3%)。截至本公告披露日,公司现任董事王俊、尹烨、孙英俊,现任监事李松岗、 现任高管杜玉涛,离任董事李英睿、离任高管王威通过华大投资间接持有公司股份。”

  减持同时,华大基因也对今年前三季度的业绩预告进行了预告,今年第三季度(7月1日~9月30日)净利润预计同比增长-11.63%~0.73%,盈利1.073亿元~1.22亿元。

  2017年年报显示,华大基因净利润同比增长21.05%,2016的同比增长28.66%,2015年同比增长364.82%,而今年上半年净利润增长只有6.14%,到了第三季度很有可能是负增长,从业绩来看,华大基因净利润处于滞涨期。

  今年7月,华大基因首发限售股解禁,而此轮高管集体减持,或许表达了对公司股价及前景的忧虑。减持之后,华大基因于10月17日开启了新一轮增持计划,公告称华大基因实际控制人、董监高等增持主体已增持公司股份10.76万股,占华大基因总股本0.03%,增持金额累计为794.18万元。华大基因公告称,公司实控人、董监高、核心骨干人员和控股股东共计划增持1.9亿元,增持计划最晚将于2019年1月23日结束。

  股价是投资者信心的晴雨表。新一轮的股东增持计划能否让华大基因失掉的“角”长出来,业绩增长,现阶段华大基因的高管们可以说是“压力山大”。

  风口浪尖

  华大基因股价下跌的时间点,正是华大基因上市一周年禁售股解禁之际,华大基因也因实名举报、非法行医等一系列“口水官司”,被推向了风口浪尖。

  今年6月27日,一篇名为《举报华大基因伪高科技忽悠欺诈涉嫌贿赂官员,大规模套骗国有资产》的文章在网络广泛流传,实名举报人系南京昌健誉嘉健康管理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昌健誉嘉”)负责人王德明。他在举报信中称华大基因套取国家高额的补贴和土地,用于开发苏州“生命健康小镇”等房地产项目,打着高科技的幌子,道德败坏。随后虎嗅一篇《华大癌变》再度将华大基因推上了风口浪尖。华大基因“皇帝的新衣”被揭开?

  记者查阅了华大基因的财报及其招股说明书,其中“专利权”一项,2017年财报中初期余额和期末余额均为207,350,000.00元,而这一数字与华大基因上市之初,其《招股说明书》中的数字一致,这或许意味着,最近华大基因是在“吃老本”。

  中国的用户量大,华大基因作为国内知名度较高的企业,业内有两种声音,一种认为华大是基因界的“腾讯”,另一种声音则说其是基因界的“富士康”, 中国基因测序技术与产业联盟理事兼秘书长任鲁风向《商学院》记者表示,两种说法都比较极端,因为华大最早起步侧重于测序服务性工作,技术含量没那么高。但之后华大基因也意识到了这一问题,开始收购上游企业,自己开发仪器设备等,“最开始求的是规模效应,公司先要活下去,这一战略布局无可厚非。”任鲁风表示。

  记者了解到,基因测序领域分上游、中游、下游,上游是设备及试剂供应商,以美国伊露米娜为代表,同时还需要试剂。中游是测序企业,易观分析的数据显示,华大基因是医疗临床领域中基因测序公司中的龙头,还包括贝瑞和康、达安基因等。下游则是医院、保险机构、体检机构等用户。

  任鲁风说,机器与试剂,特别是测序仪,目前国内没有自主知识产权,国内一直也期待能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但由于原始积累不足、知识产权垄断等因素,10年之内还不能指望靠知识产权过期实现。

  基因测序仪对于基因产业的重要性,如同发动机之于汽车行业,芯片之于电子通信行业。2013年华大基因收购了CG公司,解决了测序仪的问题。有了测序仪,还需要有试剂,这就如同打印机与墨盒的关系。

  尽管在易观的数据显示,华大基因是医疗临床领域中基因测序的龙头,但华大的竞争相当激烈。值得注意的是,一些竞争者都纷纷瞄准了“试剂”领域,其毛利率远高于华大。

  以贝瑞基因(000710.SZ)为例,2018年中报显示,试剂销售占主营的29.72%,这部分的毛利率达70.04%,医学检测的毛利率为58.58%;艾德生物(300685.SZ) 2018年中报显示,检测服务毛利率为71.42%,但占据其主营收入91.57%的是检测试剂收入,毛利率高达93.88%。再反观华大基因,主攻生育健康类服务,毛利率最高,为69.89%,复杂疾病、基础科研、药物研发等领域的毛利率都在40%左右。

  一位基因业内人士向《商学院》记者分析,想做大做强这个领域,必须得把设备和试剂两项技术握在自己的手里,否则就会掣肘发展,特别是像华大基因这样的龙头企业。试剂用量相当大,哪怕涨1分钱,都会对成本带来不小的影响,这块目前是华大的短板。

  易观分析师屈晶认为,华大基因在横向、纵向全方位布局产业链,侧重B端,在高精尖设备的研发方面,则需要相当大的投入,且有很长的路要走。

  在华大基因处在风口浪尖之时,王石加入了华大集团,彼时华大集团在回复《商学院》记者的采访时说,“王石的加入,将会帮助华大集团加强管理,提升整体运营情况,梳理业务,提升华大的核心能力,特别是在经营管理、制度建设、团队建设等方面。华大集团的团队和文化也很优秀,我们也有一定的制度建设,但是我们希望王石的加入可以帮助华大集团在未来能够做得更好,创造更大的价值,以更好地回馈社会。”

  眼下,无论是投资人还是业内人士,都希望华大基因这只独角兽的“角”能再长出来。

除《商学院》杂志署名文章外,其他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商学院》杂志立场,未经允许不得转载。版权所有

欢迎关注平台微信公众号

 点赞 30
 收藏 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