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刊推荐
// 中经传媒智库

51信用卡:前途未卜的互金独角兽

作者:文/游丛瑞 / 发布时间:2018-11-13/ 浏览次数:0
在P2P平台接连爆雷的大背景下,51信用卡所在的互联网金融行业正处在举步维艰的时刻。


  2018年下半年,网贷平台的急速扩张让其自食资金链断裂的恶果。自6月份开始,陆续出现百家以上的P2P平台倒闭的情况,市场上秩序逐渐混乱,监管机构发力整治,进入互联网金融的“至暗时刻”。

  这时候,互联网金融“独角兽”企业51信用卡发布了其半年度报告。财报上虽自行摘要其“亮眼”营收数据,但是细看之下,净利润实际上还是存在回落的情况,与互金行业营收下滑的大背景相符。

  P2P平台接连爆雷的大背景下,51信用卡所在的互联网金融行业的市场和政策环境正处在举步维艰的时刻。

  业绩明升暗降 股价应声而跌?

  在半年报告的摘要中,51信用卡将这样几个数字摆在了显眼的位置。其一,2018年上半年的总收入同比增长50%;其二,2018年上半年盈利20.86亿,而2017年同期亏损3亿;其三,2018年上半年调整后净利润为2.5亿,同比增长48.9%。

  这样的业绩数据下,51信用卡的股价数据显示,从8月30日51信用卡发布年报以来,其股价从8港元连跌一周,跌至6.8港元,一周来市值缩水近15%。自上市来,51信用卡的表现就不尽如股东意地维持在发行价格以下,截至发稿前市值已经缩水近一半。

  对于市场的这种反应,寰盈证券首席策略官赵璞分析称,就消费金融潜力巨大且在线渗透率不断上升的中国市场而言,现在体量并不大的51信用卡保持收入、利润50%的增长只能算是合格水平,并没有很亮眼。且51信用卡股价走势无论是从8月16号的反弹还是8月30日的,都与大盘指数高度重合,可以说51信用卡自身亮点并不是很足,更多是市场情绪给予的预期。

  同时,公司巨大的盈利变化也与主营业务的增长不太相关,《商学院》记者就经营业绩变化的情况向51信用卡进行采访,51信用卡称,公司盈利变化一部分来自于可转换优先股公允价值调整,这样调整产生的盈利将随着公司IPO所有股票都转换为普通股股票之后不再产生。

  51信用卡在上市前通过发行优先股进行融资,一位资深会计师向《商学院》记者分析称,在国际会计准则下,这些优先股的公允价值上升会被列作公司账面的亏损,随后在损益表上反映,但实际上公司没有现金流上的亏损,也不会对其营运产生影响。51信用卡财报中显示,在2017年上半年同期亏损的3.3亿元利润中包含优先股公允价值亏损4.89亿元,也即说明当年并未亏损,实际经营相关的净利润为1.7亿元。

  2018年上半年21亿元的溢利中,包含因公允价值变动带来的优先股收益19亿,金融资产收益0.3亿元。剔除掉所有因为公司经营外资本运作行为产生的损益后,净利润实际上仅有2.5亿元。

  《商学院》记者整理财报数据,并以公司披露的2017年上半年数据推测,2017年下半年公司纯利为5.7亿元,今年上半年环比下跌约56%。同时,就本次披露的2017年同期收入来看,今年年中的收入环比下跌10%。

  在整个金融行业监管趋严以及P2P爆雷的影响下,公司信贷撮合、信贷介绍等业务会受到影响,赵璞分析称,这是市场信心降低导致的。公司财报数据中显示, 2018年上半年针对信用卡持有人的贷款产品中,贷款撮合量和借款人数仅有小幅增长,而针对非信用卡持有人贷款产品的贷款撮合量、借款人数目均下滑超55%,赵璞评价称,公司在快速收缩非信用卡持有人的业务,之后的业绩增长性更加存疑。

  对于上述的质疑,51信用卡回应称,“公司收入来源多样化,我们通过信用卡管理平台吸引及留存用户,继而创造与用户发生多种交易的机会,这样的业务模式仍然具备优势,来自信贷撮合以外的其他收入占比与去年同期相比显著提高。”公告称,从2017年4月起,公司与多家发卡银行在数据应用、信用分析及风险管理的领域开展合作,预期其未来在信用卡科技服务业务上能获得长期的收入。

  《商学院》记者就此向51信用卡询问其具体的盈利模式和合作进展,对方却并没有给出明确的答复,称“公司向合作的银行根据服务的范围、深度、效果收取一定费用,现在合作的银行较多,可以从我们的APP里看到这些银行的名字。”

  获客成本增长 核心价值优势不明朗

  尽管P2P网络平台行业从2014年就开始在国内兴起,但51信用卡在两年后才正式的试水信贷撮合业务。成立于2012年的51信用卡似乎在这一领域有着天然的优势,因为它是做智能管理信用卡账单起家的,同时一直在该细分行业深耕。

  在如今互联网行业的砸钱导流量,两三年就秀着用户数据上市的环境下,51信用卡显得克制而谨慎,直到2016年才凭借信贷撮合业务得到公司成立以来的第一次盈利。

  公告显示,截至2015年、2016年及2017年年末和2018年6月31日,51信用卡管家应用上的注册用户数累积分别为2750万个、4220万个、6200万及6890万个。

  这一用户数量的信息也显示了该公司在细分领域上的强势地位,资料显示,2018年上半年末工行累积发卡量是银行中最多的,达到了1.56亿张,招行为1.14亿张,紧随其后的是中信、光大、浦发等银行,累积发卡量均在5000万左右。对比51信用卡公布的其用户中约70%持有超过一张信用卡的经营数据来说,在信用卡的细分领域,51平台的应用起码覆盖了国内使用信用卡总用户的一半以上。

  在满足用户管理信用卡需求的同时,51也得到了大量的有意愿参与消费借贷的人群数据。

  51信用卡的低获客成本为人们津津乐道。公司在首次招股说明书上公布的平均获客成本仅为19.2元,与此同时,大部分P2P平台的获客成本在千元以上。

  可是好景不长,从51信用卡披露数据看,2018年上半年每名注册用户平均获取成本为39.45元,较原来年增长了一倍左右,呈现快速上升的姿态。赵璞称,整个市场而言获客成本上升的趋势依旧在延续,而对于51信用卡平台服务的特性来说,51信用卡的用户以低频使用为主,拓展至其他领域成本很高,效果也大概率不好,只能针对性地提供信贷业务,对同类平台客户转换还是潜在需求激发都是存在困难的,因此,之后的获客难度预计将继续提升,双重影响下,公司未来的销售成本可能会继续快速增长。

  同时,按 2017 年的贷款撮合金额计,51信用卡是中国最大的针对信用卡人群的 P2P借贷平台。按 2015 年、2016 年及 2017 年各年的月活跃用户数计,公司是中国最大的在线信用卡管理平台,“用户体量上公司虽然明显有优势,但客户黏性算不上强,如果跟有高频流量入口的蚂蚁金服比的话,其竞争力就会逊色很多。”分析师称。

  行业监管趋严 用户数据变现困难

  P2P平台暴雷的现象级事件发生后,金融监管机构对互联网金融平台的监管力度明显增大。监管层进行了一系列的风险整治活动,包括机构检查、打击逃废债、引导处理不良资产、加大立案侦查力度等。上周,北京市金融工作局下发了《关于启动在京注册P2P网络借贷机构自查工作的补充通知》,要求在8月24日发布的《关于启动在京注册P2P网络借贷机构自查工作的通知》的基础上,2018年10月15日前,再提交89项自律检查和行政核查材料。同时还强调,若发现存在真实性上的问题,会实行“一票否决制”。

  对此,赵璞分析称,这样的全面严监管,会带来企业运营成本的上升以及盈利段项目的减少。行业还将有一段长期洗牌的煎熬过程,洗牌完成后头部互金公司的成立对51信用卡来说也是巨大的竞争对手,因为它们的议价能力更强,将继续压缩51信用卡的利润空间。

  为应对网贷业务上的业绩增长压力,51信用卡正努力在用户数据上得到变现。年中公告显示,总收益中,信贷撮合及服务所得收益占总总收益的百分比由2017年同期的81.4%减少至2018年上半年的73.2%。同时,信用卡科技服务费和其他收益增加156%和178%。从2017年4月起,公司与多家发卡银行在数据应用、信用分析及风险管理的领域开展合作。

  同时,通过招股说明书和相关开支的披露我们可以看出,公司预计使用上市总融资额的三分之一投入到技术开发人员及设备上,其中表示出公司在战略上对信用卡科技及服务业务的侧重。

  51信用卡对此也回应《商学院》记者称公司将“创造与留存用户发生多种交易的机会”,并不仅仅限于网贷。公告称,将利用留存用户的数据,并预期其未来在信用卡科技服务业务上能获得长期的收入。

  但对于51信用卡用户数据变现的前景,赵璞的态度并不乐观。“互金行业或者整个互联网行业都在说数据的价值,但实际上我们看到即使是顶尖的巨头像亚马逊、阿里、腾讯依然在慢慢挖掘数据的价值。对于互金行业来说,数据价值变现还很遥远。”

  “互金行业低迷问题是公司长期要面对的,”分析师称,“监管就在眼前,与其谈数据的价值,不如关注如何在监管趋严的环境下寻找市场空间。”

除《商学院》杂志署名文章外,其他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商学院》杂志立场,未经允许不得转载。版权所有

欢迎关注平台微信公众号

 点赞 30
 收藏 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