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刊推荐
// 中经传媒智库

共享经济:如何拥抱长期主义

原创 作者:刘青青 石丹 / 发布时间:2022-01-04/ 浏览次数:0

 
共享模式已将便利带入每个人的生活中。如今,人们出行时已习惯一键约车,习惯通过共享充电宝解决“电量恐慌”。
 
共享经济平台也对拉动就业起到了意想不到的作用。据国家信息中心发布的《中国共享经济发展报告(2021)》(以下简称《报告》)显示,2020 年共享经济参与者人数约为8.3亿人,服务提供者约为8400万人,共享经济仍然是重要话题。
 
但随着行业发展趋向理性冷静,“裸泳者”逐步现身,太多的共享经济平台遭遇发展挫折甚至倒下,至今活跃在市场上的共享经济平台也基本处于亏损状态,被争议围绕。
 
曾经被称为中国“新四大发明”之一的小黄车ofo押金难退问题至今未解;共享单车行业里的强力角逐者摩拜单车“卖身”美团;昔日拥有1400平方米繁华办公楼的共享衣橱平台衣二三宣布关闭;共享汽车品牌途歌资金链断裂……
 
谁是真正的共享经济?谁在盲目扩张?谁在进行短期投机,走向一地鸡毛?谁能拥抱长期主义“笑到最后”?《商学院》记者就这些问题分别向ofo、青桔单车、哈啰单车、美团单车、怪兽充电发送采访函,但截至发稿并未得到回复。


 
崛起元年


 
共享经济的风最先从共享单车开始刮起。2017年,互联网经济一片繁荣,高铁、移动支付、网络购物和共享单车被称为“中国新四大发明”,满街的共享单车成为城市新气象。
 
与此同时,共享汽车、网约车、在线短租、共享衣橱、共享办公、共享物流、共享金融、共享停车、共享雨伞、共享充电宝、共享厨房、共享电动车、共享茶仓等多种共享新概念涌现出来。
2017年也由此被称为共享经济的“元年”,无数锐意进取的创业者投身共享经济领域,挖掘出一个个细分赛道,共享经济触达千千万万个普通人。
 
以共享单车为例,该领域陆续有数十家竞争者入局,由于市场上的共享单车品牌多以颜色来区分,以至于人们调侃“赤橙黄绿青蓝紫,七种颜色都不够用的”。
 
资本对共享经济展现出浓厚兴趣。据电子商务研究中心监测数据, 2017年共享单车领域融资金额达258亿元。其中,仅摩拜单车和ofo两家融资金额就达到约155亿元,成为共享单车领域的领军平台。除摩拜单车和ofo获得E轮以上融资外,大多数平台处于A轮融资。
 
投资方方面,摩拜单车有腾讯、红杉资本、华平资本以及高瓴资本等知名投资机构作为主要投资人;ofo投资方中则出现了滴滴、小米以及经纬中国等国内具有影响力的企业身影。
 
2017年7月,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简称国家发改委)联合有关部门印发了《关于促进分享经济发展的指导性意见》,支持和引导各类市场主体积极探索共享经济新业态、新模式。
彼时,国家发改委还建议通过鼓励共享经济平台与产业深度融合来更好地服务实体经济,并表示支持共享经济融合基础建设,促进共享经济健康良性发展。
一时间,共享经济似乎被寄予厚望。


 
热度放缓


 
共享热潮培育了市场,带动了就业。2020 年共享经济参与者人数约为8.3亿人,网约车用户、共享住宿用户和在线外卖用户在网民中的普及率分别为 36.19%、7.43%和 43.52%;服务提供者约为8400万人,同比增长约 7.7%;平台企业员工数约631万人,同比增长约1.3%。
 
2017年以后,共享经济交易规模增速逐渐放缓,尤其是遭受新冠疫情冲击的2020年增速放缓更为明显,同时,不同细分赛道的共享经济发展不平衡状况更加突出。
 
《报告》显示,2017年至2019年中国共享经济市场交易额分别为20772亿元、29420亿元和32828亿元。初步估算,2020年中国共享经济市场交易规模约为 33773亿元,同比增长约2.9%,增速较2019年大幅放缓。
 
从发展速度上看,新冠疫情对不同细分赛道的共享经济产生的影响明显不同。知识技能和共享医疗两个赛道的交易规模同比分别增长 30.9%和 27.8%;共享住宿、共享办公和共享出行三个赛道交易规模显著下降,同比分别减少29.8%、26%和15.7%;生活服务领域同比下降6.5%。
 
《报告》提到,“新冠疫情影响下,共享经济主要领域都将迎来整合期,一些规模较小、抗风险能力较差的平台,将被迫退出市场或主动寻求合作机会,行业资源将进一步向资本力量雄厚、综合实力强的品牌聚集。”


 
一地鸡毛


 
在共享经济整体交易趋缓的背景下,个别共享经济企业已是“一地鸡毛”。
 
共享单车领域曾经的“领头羊”ofo自2015年6月启动运营以来已为全球20个国家的250座城市的2亿用户提供了超40亿次出行服务。
 
短短三年,万众瞩目的ofo就陷入“退押金风暴”。截至2018年12月18日,ofo在线排队退押金的人数达到1013万人。按照ofo押金为每人99元或199元计算,退押金总额为10亿元~20亿元。
 
在共享衣橱领域,昔日拥有1400平方米繁华办公楼的共享衣橱“独角兽”公司衣二三宣布于2021年8月15日关闭服务,衣二三APP及相关小程序、网页版均停止运营,后续将逐步关闭下单和归还通道。
 
在共享充电宝领域,2017 年上半年,乐电宣布停止运营,Hi电暴力裁员,河马充电、小宝充电等多家企业也被曝出资金链断裂,进入清算阶段。
 
共享经济运行至今,等着退押金的ofo用户还在排队,摩拜单车“卖身”给美团,共享汽车品牌途歌资金链断裂,滴滴和Uber依然面临巨额亏损……形形色色的共享项目相继跌落“神坛”。
 
一番市场“洗牌”之后,共享单车赛道形成了青桔单车、哈啰单车、美团单车“三足鼎立”的局面;共享充电宝赛道则呈现出“三电一兽”(小电科技、街电科技、来电科技和怪兽充电)四方竞争的格局,其中怪兽充电已顺利登陆美股成为“共享充电宝第一股”。
 
如今,硕果仅存的共享经济赛道又面临“涨声一片”的争议。2021年上半年,共享单车、共享充电宝等共享经济平台频频涨价的现象引发关注。央视网曾发文痛批共享单车老板们要“注意吃相”,并指出不少所谓的“共享经济模式”是打着共享之名,干着收租的生意,偏离了科技改变生活的初心。这折射出目前共享经济发展面临的困难和瓶颈。
 
然而,在央视网警告之后,共享单车涨价依旧未停。盘古智库高级研究员江瀚认为,共享经济经过多轮“洗牌”后,已经不像之前那样拥有强大的资本、市场影响力和巨大的获利空间。如今对于共享经济企业来说,钱才是最关键的,所以涨价也是迫不得已的选择。
 
“整个共享单车市场的前期投入成本过重,是一个重资产的行业,想要用那一点点的租车费用完成新车投放和维护、运营,是一件几乎不可能的事情。当前共享单车的涨价现象可以看作是共享单车企业在不断地试探消费者的底线。”江瀚表示。


 
共享还是租赁?


 
央视网怒批共享经济涨价时指出,共享经济的本质是基于开放、普惠、分布式特征,充分利用闲置资源,带来规模效应,使得长尾用户享受边际成本递减带来的好处。但是,不少打着“共享经济模式”之名的平台正在“浑水摸鱼”。丝路社会科学研究院仇文旭指出,前些年表面上打着“共享经济”的旗号,实则干着“租赁”生意的创业项目很多,不过多数很短命。
 
仇文旭认为,共享经济的本质是“低效高用”,即低效资源高效利用,本质上并没有增加额外的固定资产和成本。而伪共享项目本质只是借用其APP的租赁项目,重新投入了资产成本,所以就不属于共享经济的低效高用逻辑,比如:各类打车软件就是共享经济,而共享单车本质是租赁生意。
 
北京社会科学院助理研究员、中国人民大学智能社会治理研究中心研究员王鹏认为,很多所谓的共享经济其实是分时租赁,包括共享单车、滴滴、共享衣橱等。从某种程度上说,只有顺风车相当于共享经济,因为它在没有增加基本成本的情况下实现了资源优化配置。
 
王鹏指出,分时租赁其实多是重资产项目,所以当整个资本市场或者消费市场看好时,有资金的注入,这些以“共享”为名的分时租赁平台可以通过“烧钱”、营销投入来培育市场。但这并非长久之计,当疫情来临、当社会关注度削减,可能就会出现比较大的问题。
 
以共享衣橱为例,王鹏认为,共享衣橱并不是一个严格意义上的共享经济,而是租赁经济。平台需要维持购买衣服、为衣物提供相应的标准化服务,比如消毒、修补、清洗等服务,想要把非标准化服务变成标准化服务,中间有很多相关的成本。分时租赁模式就需要考虑到品牌营销是否错配,如果真正能贡献大量利润的消费群体没有被覆盖到,而大量被吸引到的消费群体又难以接受其定位,就会与市场需求形成错配,相关商业模式就难以为继。
 
总之,共享经济与租赁经济两者之间,前者是盘活低效资源,较后者成本投入更低;后者则属于伪共享经济,有些伪共享经济是难以长期存活的。
 
“产权、租赁权、使用权三种权利分开,才能降低共享项目的运营成本。而‘无壁垒’的租赁生意最终定会变成市场竞争,并在竞争中逐渐降低利润率,最终走到花完前几轮VC(即风险投资)的钱,经营逐步变艰难的地步。”仇文旭总结道。


 
拥抱长期主义


 
倒下的共享平台能给行业提供警示和反思。对于共享经济平台应如何破局,华为研究专家、《华为国际化》作者周锡冰认为,首先应放弃好大喜功思维,稳步发展。在当下,一提到共享经济,很多企业经营者好大喜功,不是想三个月做到“中国第一”,就是想三年后做到“世界第一”。纵观世界上最古老的家族企业,其规模都相对较小,且专业化公司占很大比重。
 
其次,给用户提供极致的产品和服务,而非补贴。只有满足用户的需求,其忠诚度和口碑度才会高。对共享经济来讲,用户的回购率是盈利的重要体现之一。
 
再次,市场再大,也有边界。市场规模本身就是根据企业的发展战略变化的,很多共享经济企业初期盲目扩张,导致资金链断裂,结果市场份额归零。与其成为“失败”明星,还不如做“隐形冠军”。
 
最后,保持绝对控股,有序融资,把握战略控制权。在很多共享经济企业中,初期发展相对有序,但在融资过程中逐渐失去控制权,战略彻底被资方掌握。
 
“任何一种技术思维,其最大推动力还是企业家。新技术的普及,往往会引发一大批投机者。不管是从事平台经济,还是共享经济创业,必须拒绝投机。”周锡冰总结道。
 
对于如何加强对共享经济的监管,周锡冰建议,作为政策制定者,既要约束企业家违法冒进,也要积极引导,制定相关法律法规,规范平台经济、共享经济使其有序发展;打击任何以平台经济、共享经济为幌子的违法行为;给在平台经济、共享经济中卓有成效的企业给予税收减免、子女入学、人才引进、贷款、融资等多种政策支持。
 
新技术为共享经济带来更广阔的前景。周锡冰指出,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技术的普及为平台经济、共享经济的发展提供技术支持,这为中国企业解决少人化、可视化、跨界合作等问题带来机遇。
 
从政策导向上看,2020年7月,国家发改委等多部门明确提出要“培育发展共享经济新业态,创造生产要素供给新方式”;同年9月,国务院办公厅提出“进一步支持依托互联网的外卖配送、网约车、即时递送、住宿共享等新业态发展”。
 
总之,共享经济新业态在大大小小的波折中前行,一边在市场发展中显露弊端,一边在实践中“自我成长”。短期投机的共享平台终将付出代价,而拥抱长期主义的共享经济正在等待曙光。

除《商学院》杂志署名文章外,其他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商学院》杂志立场,未经允许不得转载。版权所有

欢迎关注平台微信公众号

 点赞 30
 收藏 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