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刊推荐
// 中经传媒智库

“专精特新”:资本浪潮与长期主义

原创 作者:钱丽娜 石丹 / 发布时间:2022-01-04/ 浏览次数:0


 
2021年,北京证券交易所(以下简称北交所)的成立再次带火了“专精特新”的概念,也体现了资本市场进一步服务实体经济的功能。事实上,“专精特新”已经成为企业未来发展的重要赛道。对企业而言,能否做到并坚持长期主义,最根本的一点就是要看赛道。


 
科技新格局


 
全球新冠疫情还没有结束,但是主要经济体开始了反弹和复苏,一方面是各国政府通过强力的引导和支持来化解危机,另一方面是科技正全面深刻地渗透到各大行业和领域,推动整个行业的复苏、转型和发展。科技,尤其是具有“专精特新”特点的科技企业将迎来怎样的机遇?哪些赛道更具长期主义潜质?
 
贝恩公司全球合伙人、大中华区高科技业务主席成鑫认为,当下科技的新格局有三个核心主题。
 
第一,科技赋能,行业颠覆。科技已经突破了行业的边界,成为颠覆全球各个行业的主要动力。过去的五年,在资本市场价值增长幅度较大的企业,不是科技公司就是各传统行业里采用科技领先或者科技先行战略的传统企业,所以科技实际上是助推了企业价值的增长。
 
第二,云计算跨入新时代。未来,云计算会有进一步的演化,其中有5个比较明显的趋势:云服务从巨头群雄争霸,向头部企业集中;混合云和多云的解决方案备受青睐;云原生和多云基础设施强势崛起;定制芯片和专用芯片赛道发展壮大,对半导体厂商、云供应商、客户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在由云服务厂商引领的AI技术的创新下可能出现更多的创业公司。
 
第三,非市场的因素影响凸显。几十年的经济全球化已经形成了相互依存的体系,但是部分国家有逆全球化的思潮,贸易保护主义有所抬头,而科技行业位于整个浪潮的中心位置。这个现象为企业高管、各国的政策制定者提出了全新的挑战——如何能够有效应对这些复杂的非市场因素,保留自己原有的竞争力,同时增强自身的韧性是个全新的课题。
 
芯片目前还是中国产业的短板,解决这一“卡脖子”的技术还需要时日。贝恩公司全球合伙人、大中华区战略业务主席朱永磊分析认为,虽然中国是一个硅片和硅料大国,但是硅片最大的应用是在光伏新能源、光伏电池上。光伏电池的硅片应用和半导体硅片虽然同为硅片,但是两者的纯度有几百倍的差别。中国目前在中低端的硅片供应上已经有相当的份额,但是高端硅片的供应上,中国有些厂商才开始进入可以搏杀的赛道。
 
中国厂商在半导体领域不同的环节技术表现不一。以华为海思为代表的厂商在半导体设计领域实力尚可,特别是ARM的设计成绩不错,但在芯片生产、封装等领域与头部企业差距巨大。
 
但芯片相关产业是条“难而正确”的赛道。需要长期投入与关注。
 
朱永磊说:“中国企业差距更大的还是在底层,包括设备和设计软件。”在过去的十年里,中国厂商在某些设备的研发和制造上逐渐拉近了与西方先进同行的差距。比如薄膜的沉积设备、抛光设备,中国一些厂商距离国外先进厂商差距可能只有3~5年,但是在光刻机领域,荷兰的阿斯迈可以做到3纳米,上海微电子发布的光刻机只能做到65纳米~90纳米,两者差距巨大。 成鑫认为,中国在信息技术应用创新(以下简称“信创”)产业领域走自主可控之路将是一个大的机会。这个范畴包括IT的基础设施,比如CPU芯片、服务器、存储、交换机等;也包括一些基础软件,比如操作系统、数据库,一些中间件,还包括应用层面的软件。“虽然这是一个机会,但是不要忽略,自主可控的前提是要做到可用,再是好用,所以,中国企业能否真正获得市场机会,还要靠自身的实力。”成鑫说。


 
产业新逻辑


 
随着品牌和技术的快速更迭,长期主义更细致入微地体现在了对全供应链的关注,以及品牌如何实现从1~10、从10~100的突破。
 
贝恩公司从2018年开始追踪46个新生势力品牌,但是到2021年发现,这46个品牌中只有17个品牌保持了原有的增长势头,年增速超10%。其他品牌不是停滞,就是增长回落甚至下降。贝恩公司全球合伙人、大中华区消费品业务主席邓旻说,“我们在对成败原因进行了探究后,发现品牌在完成了0~1之后,能实现1~10甚至10~100的‘破圈’,其取决于4个关键的能力维度,分别是品牌维度、产品维度、渠道维度和组织维度。”
 
品牌变化的背后是市场活跃度和淘汰速度增加。贝恩公司研究发现,2016~2021年之间,彩妆领域有35个品牌退出了市场,约占总品牌数的30%;40%的新兴彩妆品牌在过去5年加入市场;护肤品领域约有12%的品牌退出,有35%的新品牌加入。品牌的淘汰和更新速度在加快,整体的品牌数量在向上走。
 
食芯资本创始人兼董事总经理何瑞怡在食品行业峰会“2021七星思享汇”的演讲中谈到,今后5~10年,若要满足消费升级就需要在供应链中上游做本质的创新。
 
“若供给端的中上游农产品没有提质增效,下游的生鲜和餐饮渠道创新都将不可持续,也无法满足消费者日益增长的对产品品质的需求。”何瑞怡说。
 
何瑞怡的观察是,在食品领域,数字农业的实施将持续精准地提高农产品的产量;与动植物健康相关的领域,一些生物性的农药将有巨大的潜力;在替代蛋白方面,无论是新型的植物基蛋白原料还是新型的加工和挤压技术,甚至是细胞培育肉的领域都将助力未来的消费升级;针对“健康中国2030”,一些个性化的营养方案,功能性的原料也将有巨大的投资机会。


 
资本的新选择


 
资本市场的动向从一定层面印证了那些具有长期主义潜质赛道的投资价值。
 
临近岁末,安永发布《中国内地和香港首次公开募股(IPO)市场调研》报告显示,2021年是近20年以来IPO活动最为活跃的一年,至今共有2388家企业在全球上市,筹资金额4533亿美元,与2020年同期相比,IPO的数量和筹资额的增长都超60%。其中,中国内地和香港仍是全球IPO最活跃的地区,IPO数量和筹资额分别占全球的25%和28%。全球前十大IPO中有6家为中国企业,包括回归的中概股中国电信,在香港上市的新经济代表公司快手科技。
 
至于A股市场的情况,安永审计服务合伙人汤哲辉说,2021年A股市场预计有492家公司首发上市,筹资额是5363亿元,比2020年同比增长了25%和14%。从上市企业来看,中小企业IPO占比升高,平均筹资额却降为四年来的最低水平。2018年11月5日提出注册制改革以后,2021年的上市数量体现了改革的红利。
 
汤哲辉提到,2021年科创板的筹资额位列全市场第一,创业板从IPO数量上排第一。从行业来看,工业行业的IPO数量位列第一;从融资额来看,科技、传媒、电信行业的IPO筹资金额位列第一。同时,生物科技与健康领域IPO的数量和筹资额进入前五。
 
根据四个面向,即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健康行业企业、生物制药企业的数量和筹资额都是大幅度提升,资本市场体现了对国家战略的支持。
 
香港股票市场的情况也反映了对科技的支持。安永审计服务合伙人刘国华说,香港上市新规下有两个非常重要的改革:一是非盈利的生物科技健康企业上市,共有19家非盈利生物科技与健康企业上市,占全年IPO数量的20%。二是同股不同权。
 
2021年超额认购前10位新股,有6家来自于生物科技与健康行业。前10名IPO中有九成以上筹资额来自“独角兽”企业和中概股回归。2021年前十大IPO中有56%的筹资额来自TMT行业。全年生物科技与健康的IPO数量居首位。
 
至于北交所的作用,安永审计服务合伙人费凡说,北交所的推出会给一些有特色的、精品的小型公司在国内资本市场上的发展打开“一扇门”。从政策端来讲,顶层设计、“碳达峰”“碳减排”的目标非常明确,所以也会相应带来有关板块在IPO市场上迅速地提升,“因为国家政策是让资本市场支持实体经济的发展。”
 
汤哲辉认为,北交所开市释放了资本市场深化注册制改革的积极信号,上市门槛更低,只要2亿元的市值标准,有利于关注更早、更新、更小的公司,可以在公开资本市场融资,与沪深交易所是错位竞争。“中国企业中95%都是中小企业,各省都在做‘专精特新’企业的培育,包括新兴行业如高端装备、TMT、新兴技术、现代服务、医疗健康等赛道。而金融、房地产、学前教育、培训等行业不可能去北交所上市,所以在这个赛道上的企业如果符合相应规则的话,整个公司通道是打开的。”
 
目前,TMT行业在科创板、创业板、北交所都是热门板块,而主板中,主要是传统的零售和消费品居于首位。
 
费凡对2022年趋势的展望是,“由于注册制的持续推进,我们预测发行节奏还是依然保持平稳。”截止到2021年12月14日,还有786家企业在交易所排队等待上市。“从行业角度,我们依然预计符合国家产业鼓励的,尤其是先进制造、芯片、新材料、生命科学、医疗健康、‘碳达峰’等行业的IPO活动将更为活跃。”
 
香港市场科技类企业和生物医疗类企业的上市还在延续。费凡说,“我们预计2022年在香港主要筹资的行业集中在三个行业当中,即TMT、生命科学与医疗健康行业,还有零售和消费品行业。”
 

除《商学院》杂志署名文章外,其他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商学院》杂志立场,未经允许不得转载。版权所有

欢迎关注平台微信公众号

 点赞 30
 收藏 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