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刊推荐
// 中经传媒智库

碳交易开市“满月”:潜力巨大,交易不足

原创 作者:张浩然 朱耘 / 发布时间:2021-09-06/ 浏览次数:0

 
在完成长达7年的碳交易试点之后,2021年7月16日,全国碳市场正式开启。
 
截至8月18日,全国碳市场碳排放配额(CEA)累计成交量702.9万吨,累计成交额3.55亿元。
 
开市一个月,全国碳市场交易水平如何?交易价格呈现怎样的特点?未来,又将带来哪些新的商机?这些问题日益成为各行业关注的焦点。


 
交易量不高


 
8月13日,上海环境能源交易所董事长赖晓明指出,从这段时间的运行情况来看,总体上全国碳市场价格波动相对平缓,有涨有跌,稳中有升。整个交易规模还比较低,日成交量几万吨、十几万吨的时间比较多,50万吨以上的交易量不高。
 
他认为,交易量不高的原因有两方面:第一,市场刚刚启动,很多企业还没有完成开户工作。到目前为止,企业的交易账户开户率是80%左右,也就是2162家当中有差不多1600家完成了开户。企业的资金账户开户量比较低,这就影响了企业入市操作。
 
第二,这次纳入交易的企业当中,大多数是没有参与过地方试点交易的,也就是这些企业对碳交易有关的流程、管理方法、管理意识的理解都还有所欠缺,企业参与市场交易的意愿还有待提高。
 
对于目前的交易情况,中国碳基金首席代表李一玉在接受《商学院》记者采访时表示,现在交易市场还不够活跃,交易量不大,因为刚开始,并且只有电力行业。有很多企业目前还没有参与交易,仍持观望态度。有些企业有缺口也想买碳,但有些企业还没有完成开户,没法交易。因为碳交易太新了,很多企业不敢轻易交易,而这个过程大概要经过一个履约期,企业习惯流程以后才会进行交易。履约期到2021年12月31日之前。
 
根据上海环境能源交易所数据显示,开市一个月以来,碳交易价格在每吨52元上下浮动。对于目前的交易价格,李一玉坦言,因为国家考虑到经济发展和企业的负担,价格还是偏低的,等进入市场再培育半年到一年时间,市场价格就能上去。中国现在节能降碳的成本是每吨100元左右,欧盟是每吨300多元。中国碳交易价格到2025年价格将涨到80元~100元。
 
世界低碳城市联盟秘书长章柏幸分析认为,目前的碳交易主要集中在碳排放配额(CEA)上,现阶段的交易主要是对配额分配的市场化调节。在后续碳市场中,CEA的交易应该会趋于平和,而国家核证自愿减排量(China Certified Emission Reduction,简称CCER)会逐步进入市场交易。CCER进入碳交易市场后,相信在不远的将来,会有一些创新的方法来支撑中国各行业的减排努力,从而对碳排放核算从现在的基于生产的观点逐步转向基于消费的观点进行重构,这有利于对全社会节能减排努力的合理评价。
 
巴黎商学院教授赵克锋分析指出,从目前的形势来看,中国碳市场整体成交较为活跃,随着碳定价机制的不断完善,中国碳市场有望成为年交易额超过千亿元的大市场,并将作为价格信号的提供方和资金支持方为全社会的减碳行动提供帮助。


 
新兴产业机遇


 
李一玉表示,现在有很多新的业务,比如替代传统能源的新能源,水电、风电、光伏、储能等产业,是未来发展趋势。“碳中和”不是不烧煤就可以完成的,包括林业、畜牧业都是有排放的,要完成“碳中和”目标,普通百姓也要做碳减排,而这也会延伸出很多业务。
 
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助理研究员袁惊柱指出,未来随着碳市场的发展,中国企业将面临一些新发展机会。一是新兴产业和新能源产业的发展存在巨大的投资空间,具有明显碳减排优势的产业会成为未来产业发展的重点;二是传统产业的低碳化改造会成为新的增长点,如煤电的脱碳装置改造、工业碳捕集与利用技术的运用、建筑节能减排改造等;三是低碳技术的研发创新;四是碳减排检测与核算。


 
市场亟待完善


 
面对全国碳交易市场存在的不足,李一玉分析指出,首先,需要建立碳检测相关标准;其次,要想活跃碳市场的话,必须有碳金融的衍生品的交易,不能光靠现货去做;最后,必须要有政府的支持,加强政府,对核查和企业履约的监管,因为监管不到位企业就没有动力。
 
赵克峰表示,碳交易市场无疑会为中国企业带来丰富的机会。短期来看,履约方式变得更加灵活。减排成本高的企业可以通过市场交易,以低成本履约,为转型升级节约时间;减排成本低的企业也可以通过碳市场获得额外收益,加速减排项目的实施。长期来看,稳定的碳价预期能够为企业投资减排技术提供盈利预期,促进高成本节能技术的研发与推广。除了推动企业减排外,政府分配至企业的碳配额作为企业一项资产,也可以帮助企业获利。通过期货、期权、置换、回购、质押等金融手段,企业不仅能够在碳市场实现套期保值、锁定风险,更能通过新的融资工具,助力企业长期发展。建议企业通过碳盘查摸清家底,这是企业做好碳管理的基础。然后建立相应的低碳发展管理制度体系,加大碳数据信息化能力建设、人员能力建设,完善碳资产管理及开发等。
 
在碳交易市场日益向前推进的过程中,企业将为节能减排做出相应的改变,章柏幸分析指出,企业的改变应注重以下几方面:第一,双碳目标充分结合企业自身的发展战略,既要把节能减碳当成新的成本来计算,也要把它作为企业管理创新、产品和服务创新来重视,还要将其充分应用在企业社会责任上。第二,对企业自身的产品或服务开展“碳中和”分析,原则上的定性判断依据是先进的生产力,代表着低碳的方向。如果企业当前或经过努力成为负排放企业,就可以进行定量估算企业实现的CCER量,有望创造新的利润来源。第三,企业应由管理者代表(建议由一把手担任)担纲制定“双碳”规划,协调整个企业各部门实实在在开展工作,避免形式主义和“运动式”减碳。第四,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向供应链上下游要求及提供“碳标签”,在企业自身所处的环节做好本职工作。
 
未来,中国碳交易市场将释放巨大红利,企业会如何在这一市场中把握机遇,实现“从绿到金”的转变?《商学院》将持续关注。 
 

除《商学院》杂志署名文章外,其他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商学院》杂志立场,未经允许不得转载。版权所有

欢迎关注平台微信公众号

 点赞 30
 收藏 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