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刊推荐
// 中经传媒智库

维护个人信息安全是场“持久战”

原创 作者:钱丽娜 石丹 / 发布时间:2021-03-03/ 浏览次数:0

罗兰贝格发布的《预见2021-中国行业趋势报告》,展示了世界在新冠危机后的新发展格局。
 
报告阐述,在全新的全球化模式中,可能出现更多的区域壁垒现象、更多的双边和多边协议。中国将逐渐从出口驱动型向混合型全球化模式转变。中国与发达国家之间的加工贸易将逐渐减少,并被一般贸易所取代。中国和中国企业的竞争优势不应仅局限于较低的资源成本及具有竞争力的转型成本,它应该来自日益苛刻与成熟的国内市场驱动创新,并受益于大规模的国家层面研发成果。
 
2021年不仅是“十四五”的开局之年,也将为2035年远景目标画下蓝图,将有更多的市场化改革,更注重业务整合、金融健康以及新兴市场的发展。
 
中国国内的转型充满挑战,需要提高自身的技术竞争力。虽然中国在半导体设计领域已经有一定的领先地位,但是中国下一步需要在核心零部件等领域迎头赶上。
 
病毒改变了政治、社会思潮、经济社会和全球化,中国政府更加重视科技的价值,在近日推出的《建设高标准市场体系行动方案》中,提出加大新型基础设施投资力度,推动第五代移动通信、物联网、工业互联网等通信网络基础设施,人工智能、云计算、区块链等新技术基础设施,数据中心、智能计算中心等算力基础设施建设。
 
一方面,数字信息技术带来了新的竞争机遇;另一方面,维护个人信息安全也是一场持久战,数据红利及其数据治理将为企业带来怎样的机会?
 
重点产业发展路径日渐清晰
 
2021复旦大学管理学院新年论坛上,东方证券总裁助理、首席经济学家邵宇博士谈到在“十四五”规划之中,科技创新是12项重点任务中的首要任务,要求举国体制攻克“卡脖子”技术。
 
历史研究表明,任何一次足够量级的产业革命或者科技革命都必然是动力源、先行者、新基础设施、被赋能者四大核心要素互相加强、不断驱动的结果,而这也正是科创的本质所在。邵宇认为,未来的产业革命4.0,其核心动力便在于“ABCD(AI、Blockchain、Cloud、Data)+新能源”革命,然后在此基础上生成多种多样的应用场景以及新基建需求。
 
国际著名咨询公司也对未来的科技趋势给出了各自的预测。
 
埃森哲认为,DARQ——分布式账本技术(distributed ledgers)、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泛现实(extended reality)和量子计算(quantum computing)是引领下一阶段变革,重塑各个行业的新兴技术。虽然这类技术尚未完全成熟,但已成为下一代产品和服务的坚实基础。随着这些技术不断演进,它们还能够推动彼此的发展。有企业将其中若干项技术融合起来,实现了极佳的组合效应。
 
罗兰贝格在《预见2021-中国行业趋势报告》中,对通讯与高科技领域的趋势进行预测:其中,智能化及云化导向的企业数字化变革迫在眉睫;5G建设加速,2B应用将率先落地,基于行业需求场景,与AI、云计算、大数据等其他新兴技术深度融合;受场景多样化和中美贸易争端等影响,计算产业在“芯、端、云”等方面已出现架构、操作系统、数据库、中间件等多样化的势头,并将在2021年加速形成“多系统”;因数据泄露事件引发公众信任危机,全面的网络/数据安全治理能力是未来科技企业全球化发展的必要能力;AI技术加速发展,将大规模融入“千行百业”。另外,基于高通量卫星的数据服务与应用的蓝海市场机会显现。Space X的“星链计划”将在2021年开始提供商用化互联网服务,向未来空天一体的网络架构迈进。中国在2020年也明确表示卫星互联网属于新基建内容之一。高通量卫星提供的服务不再仅是数据管道的概念,基于卫星通信的互联网应用日趋受到重视。
 
围绕通讯领域的基础设施建设,安永在其最新发布的《全球光通信产业白皮书》中阐述,第五代固网通信(F5G)的发展将迎来巨大的产业机会。
 
以光纤为代表的光通信技术F5G将有效弥补5G的短板。F5G是固定连接,有大带宽、低时延、传输稳定和抗干扰等特性,弥补了5G在网络带宽方面的不足。F5G赋能的应用场景主要分为四大类:泛娱乐(如超清视频、AR/VR、云游戏、直播等)、商用场景的智能与网联化(如智能制造、智能电网、智慧医疗、智慧农业等),智慧办公场景(如企业上云、智慧政务等)、以及生活化场景(如智能家居、智慧交通、智能安防、智慧教育等)。
 
当前,中国已建成全球规模最大的信息通信网络,光纤接入用户占比达到93%,位居世界第一。
当前,全球光通信下游市场收入以每年平均约18%的增速保持高速增长,到2025年有望创造约3.2万亿元人民币的下游应用市场空间。其中,园区光纤局域网的升级以及面向个人及家庭的泛娱乐化应用将成为驱动这一万亿级市场的两大重要因素。
 
基于个人的大数据应用全面爆发 隐私保护需加强
 
埃森哲《技术展望2020》调查发现,90%的企业认为,提供高度个性化的服务是企业未来的首要战略重点。这种趋势以消费者为中心的行业更为明显。拿零售行业来看,就有96%的消费电子行业高管、97%的健康与美容行业高管和92%的旅游行业高管非常重视个性化。
 
尽管消费者渴望获得更为个性化的商品和服务,但他们更加重视数据隐私和安全风险。66%的受访消费者表示,他们担心为了获得企业个性化体验所提供的个人数据和线上信息会被企业用于其他商业用途从而招来安全威胁和黑客攻击。而且70%的受访消费者担忧数据隐私以及针对其在线活动行为、位置和兴趣的商业性追踪和利用。
 
对消费者而言,企业单方面提供的个性化体验反而显得“越权”。2019年的一项调查显示,77%的消费者表示并不喜欢精准投放的程序化。此外,RSA的一项全球调查显示,仅有17%的受访者认为个性化广告符合道德规范。
 
大数据时代,隐私保护在不断变化,领军企业也在努力确保用户数据使用的合规性,将选择权交还给用户,各大企业需要在数据收集和存储实践中提高灵活性和透明度,同时将提高敏捷应变能力放在首位。
 
埃森哲认为,借助AR、5G等技术的共同影响,企业将能够打破地理空间限制,为用户提供个性化生活体验。但企业同时需要注意其个性化服务模式不能纯粹以技术驱动,而要尊重用户的真实期望,技术要赋能协作,让用户有参与感,这样才有望创造巨大的潜在价值。否则,纯技术推动的黑匣式个性化反而会引起用户反感。
 
数据治理商机洞开
 
安永大中华区数据智能咨询服务主管合伙人、安永大中华区数字化与新兴科技咨询服务主管合伙人顾卿华对于未来数据应用趋势的判断是,更广泛的数据链接、更规模化的应用、更多的智能技术组合。企业在数字化转型的浪潮中,聚焦业务场景的应用,关注数字化转型的业务成效。比如企业基于大数据的智能决策引擎,通过分析每天上千万笔交易数据,判断并且识别其中可疑、伪造、欺诈的交易,挽回巨额经济损失。“当然这是一个数据智能的初步应用,我们希望能把特定场景的局部智能,向更广的应用场景去推广,包括精准营销、智能推荐、智慧城市、医疗诊断、风险管理、机器人自动化等等领域。”
 
由于针对个人行为的研究,会涉及到大量越来越多维的个人信息,顾卿华说,技术创新与隐私保护必须保持正确的平衡。
 
首先,技术研究与创新者应该有“可信设计”的理念,即在产品与服务设计过程中,就充分考虑隐私、安全、风险控制因素,确保这些产品或服务在投产运行后是可信、可靠的。其次,国家针对隐私保护已经在法律法规层面作了严格要求,在收集与使用各类信息的过程中,必须始终遵循合法合规的底线。第三,数据作为数字资产甚至是生产要素,一定会更大规模、更频繁地流动,成为新的流通物,我们应该采取新的技术加强隐私保护,比如匿名化、假名化、加密、差别化隐私等,在人工智能大数据技术的发展中充分应用。
 
顾卿华说,人工智能的应用需要依赖对海量数据的收集、存储、使用,其中会涉及到敏感的个人数据与商业信息等,比如医疗健康数据、金融财务数据、定位与行动轨迹数据等,这些数据的泄露将对个人隐私带来威胁,企业如果使用或管理不当,也可能导致违反相关法律法规,比如中国网络安全法、欧盟GDPR等。人工智能的应用也存在算法偏见的风险,比如曾经有法院使用犯罪风险评估算法,其中对某些有色人种存在种族歧视,自动标记为高犯罪风险;再比如,有些算法应用在信用评估、雇佣评估等场景,也容易导致歧视与偏见。而且,人工智能的应用一旦规模化,每一次算法的错误或歧视,将可能影响很大的人群。
 
未来,基于个人隐私的应用将受到高度重视。科技部发布《新一代人工智能治理原则——发展负责任的人工智能》中,强调了人工智能和谐友好、公平公正、包容共享、尊重隐私、安全可控、共担责任、开放协作、敏捷治理等八条原则。
 
埃森哲的观点是,中国《个人信息保护法》的出台对于企业建设和提升信息系统来说将是一个重大转型。合规性需求将与企业的数字化转型产生强相关,也将衍生出巨大的产业机会。据测算,满足数据保护等合规要求将占到整个企业数字化转型预算的15%~20%。数据挖掘、数据加密、数据匿名化、异常监控等领域会备受关注。应用场景主要涵盖数据隐私的发现和分类,保护措施的落地和异常监控等方面。
 
埃森哲强调,人工智能正在从技术工具发展为人们的合作伙伴,需要进一步对人工智能进行教养,将其培养成为“公民AI”。企业应当克制对数据的采集,需要运用算法最大化地利用数据,并将对消费者的影响最小化。企业可以把范围锁定于产品和服务所需的数据上,推动“数据最大化主义(data maximalism)”向“数据极简主义(data minimalism)”转变。企业需要明确展示数据所有者和数据使用者分别能够获得的价值,并赋予用户更大数据掌控权。
 

除《商学院》杂志署名文章外,其他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商学院》杂志立场,未经允许不得转载。版权所有

欢迎关注平台微信公众号

 点赞 30
 收藏 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