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刊推荐
// 中经传媒智库

智慧城市:万亿“蛋糕”谁为主导

作者:董枳君 / 发布时间:2020-12-14/ 浏览次数:0
未来智慧城市,将是一个各系统生长、融合、迭代的生命运行体系。因此要善待城市,把城市当成一个生命系统进行管理。

 

移动的飞行器、无人驾驶的汽车、随时随地的可视电话、人脸识别可启动家庭机器人……在不少科幻大片里,充满未来科技感的城市让观众羡慕不已。而现实中的智慧城市却并没有这么科幻,人们甚至只能感知到很小的部分。

 

“十四五”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建议,要求加快数字化发展,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提高城市治理水平,为新的发展阶段,加快智慧城市建设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智慧城市建设迎来新的发展机遇。

 

据前瞻产业研究院统计,2014年中国智慧城市市场规模仅0.76万亿元,2016年突破1万亿元,2017则达到了6万亿元,而2018年达到7.9万亿元,2019年市场规模突破10万亿元,并在2022年达到25万亿元。与此同时,伴随着新基建加速落地,2018年至2022年的智慧城市市场规模年均复合增长率约为33.38%。

 

当前,智慧城市正由“数字城市”向“新型智慧城市”转变,其背后的技术和需求也正跨入到新的发展形态。而随着“新基建”的开建,智慧城市建设也将实现从城市治理和服务的提升过渡到城市综合发展水平的提升。这背后,智慧城市产业链上下游企业都在接受新的挑战。

 

什么是智慧城市

 

智慧城市,简而言之是一个集成的平台,一个集中了先进技术、管理和应用的平台,在平台上,城市的功能更加便捷高效。

 

“智慧城市最早是由IBM公司在2009年提出,他们认为城市是主要由组织(人)、业务/政务、交通、通信、水和能源六个核心系统组成并协同运行的宏观系统。”罗兰贝格全球合伙人江浩指出,2009年,迪比克市与IBM合作,建立美国第一个智慧城市。迪比克市利用物联网技术,在一个有六万居民的社区里将水、电、气、油、交通、公共服务等各种城市公用资源连接起来,监测、分析和整合各种数据,智能化地响应市民的需求,提高服务水平。另外,迪比克市对所有住户和商铺安装数控水电计量器,其中包括低流量传感器技术,防止水电泄漏造成的浪费。同时搭建综合监测平台,及时对数据进行分析、整合和展示,并向个人和企业公布信息,促进城市的节能降耗。

 

科尔尼公司董事、大中华区政府与区域发展部门的核心成员及全球课题专家周鹏远向记者介绍称,十多年来,智慧城市的发展已经从1.0时代步入3.0时代(如图表1)。智慧城市的发展需要多种信息技术的支撑,如物联网、云计算、区块链、人工智能、5G等。其中,物联网是智慧城市的基础。通过物联网技术在智慧城市的应用,可以收集城市的空气状况、天气变化、污水排放、照明、停车位、充电站、车辆交通、物流等实时数据,实现对物理城市的全面感知。例如,北京市通州区所有路口信号灯,已经全部实现联网联控;155平方公里范围内199处路口已经实现信号配时自适应;通过视频智能分析,还可对渣土车闯限行、工地未苫盖等违规事件进行自动识别、实时警告;甚至垃圾分类质量也可认定,源头可追溯。

 

当前,世界许多国家纷纷开启智慧城市建设之路。据德勤发布的《超级智能城市》报告,全球已启动或在建的智慧城市达1000多个,拥有10个以上启动或在建智慧城市的国家或地区分别是:中国、美国、欧洲、印度。从在建数量来看,中国试点城市居于首位。

 

“智慧城市的概念在欧美国家诞生,却在中国得到迅速发展。”江浩指出,2010年开始中国经历大规模进行城镇化,从2012年《国家智慧城市试点暂行管理办法》的发布开始,中国智慧城市建设的大幕正式拉开。

 

据亿欧智库发布《2020中国智慧城市发展研究报告》中指出,从建设成效上看,中国已成为全球智慧城市技术产业创新发展的重要力量,到2018年,中国在建的智慧城市数量占全球的48%。中国智慧城市试点也已基本覆盖全国各省、市和自治区,截至2019年底,所有副省级以上城市,95%以上地级市,50%以上县级市均提出建设智慧城市。

 

“纵观近10年,中国智慧城市建设先后经历了两个发展阶段,分别是智慧城市概念导入的分散建设阶段和智慧城市试点探索的规范发展阶段。而眼下,中国智慧城市建设已经进入了以人为本、成效导向、统筹集约、协同创新的新型智慧城市发展阶段。”江浩强调。

 

市场前景巨大

 

中国智慧城市支出与市场规模随之增长,成为数字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

 

据IDC最新发布的《2019H1全球半年度智慧城市支出指南》显示,中国智慧城市技术相关投资规模2018年为200.53亿美元,2019年约228.79亿美元,2020年将达266亿美元,是支出第二大国。

 

“近几年,智慧城市的概念很大,落地的场景有限,在垂直领域效果明显。”周鹏远指出,在政策的大力支持下,随着城市基础设施不断完善,智慧城市的应用场景日益丰富,在智慧安防、智慧交通、智慧楼宇、智慧医疗、智慧教育、智慧物流、智慧能源等场景的应用也越发成熟。

 

星瀚资本CEO杨歌指出,杭州、深圳、厦门这几个城市在智慧交通、智能政务方面做的比较成熟。

 

智慧城市是一个结合了多种技术的整体性系统,例如智能电网、智能家居、智能建筑、智能医疗保健、智能交通和智能教育。总体而言,智慧城市的概念旨在从经济发展、可持续性和社会福利的角度为居民提供高质量的生活方式,同时减少此类设施对环境的影响。    

 

近年来,随着国内政策红利进一步释放,智慧城市产业迎来新的发展高潮。

 

“主要有三个原因推动产业发展,第一是计算力的加速。第二是组网的建设,包括5G 基站的部署、无线信号系统的升级、建立传输、电力系统等。第三是数字孪生技术的催化。”杨歌表示。

 

杨歌从投资角度分析,市场当前关注远程办公较多,但从根本上提升社会运行的效率、规范度、透明性将成为后续重点,区块链在提升金融、民生和政务三大场景线上化运作水平,有广阔的应用空间。例如,在金融场景,解决中小企业贷款融资难、银行风控难、部门监管难等问题;在民生场景,为人民群众提供更智能、更便捷、更优质的公共服务;提升城市管理的智能化、精准化水平;保障生产要素在区块链内有序高效流动;在政务场景,实现政务数据跨部门、跨区域共同维护和利用,为人民群众带来更好的政务服务体验。

 

从信息化到智能化,再到智慧化,是建设智慧城市的必由之路.面对广阔前景,杨歌认为,用智慧城市所产生的数据对城市未来进行分析预测是未来的发展方向之一。但智慧城市若达到比较成熟阶段,大概还需要10-15年。

 

“未来十年将迎来行业高速增长,大量的新兴企业进入。”杨歌强调。

 

不过,尽管这是一个诱人的“大蛋糕”,也已经吸引到多数头部企业加入,但作为一个高度复杂的系统工程,新型智慧城市的发展仍面临着大量问题。

 

周鹏远表示,随着中国城市管理进入到精细化、服务化的新阶段,以及科技跨越式的进步,如果能有效解决信息碎片化、成本大而收益小等难题,智慧城市行业将会形成一个万亿级别的大市场。

 

诸多企业布局

 

据IDC发布《全球半年度智慧城市支出指南》,报告指出,2023年全球智慧城市技术相关投资将达到1894.6亿美元,中国市场规模将达到389.2亿美元。

 

巨大的市场也吸引诸多玩家,包括中科曙光、中国电子科技集团等“国家队”企业,腾讯、阿里、百度、华为等互联网巨头。也有商汤、特斯联、千方科技等中小科技企业切入细分领域。

9月23日,智慧场景服务商特斯联正式发布AI CITY。同时,首次公开了AI CITY的落地成果——坐落于西部(重庆)科学城的“云谷 CLOUD VALLEY”。

 

作为高新区重点打造的西部(重庆)科学城标志性项目,“CLOUD VALLEY云谷”同时也承担着推进整个科学城基础设施全面智能化的重要任务。

特斯联副总裁谢超对《商学院》介绍称,“从总线到硬件、从物联空间到存储及运算分步等等都是全新的,进而更好的服务机器人、无人业态、智能操作系统、新一代先锋消费者等。在重庆的首个世界级样板中数据化程度达到90%,每一个节点都在产生数据,让数据成为城市的生命动力。”

 

谢超指出,此次发布的全球首个生态级城市智能操作系统TACOS(TERMINUS AI CITY OS)是一个可以把数字世界和现实世界无缝连接,让孤立系统相互融合的产业平台,基于OTA化最终驱动城市智能服务全面革新。TACOS拥有100多个城市组件,支持单体、区域、城市、甚至城市集群级别需求,依靠AI超算中心资源和上层应用生态助力,以高可用数据聚合能力、多智能体、基于弹性资源管理及负载均衡技术,在一体化安全架构中实现AI CITY中各种生态、场景、产业、服务、内容的有序植入,最终实现城市的自我进化与成长。

 

“智慧城市的建设就像装修房子,以前的城市建设主要是‘硬装’,现在在城市规划的过程中已经会考虑到整个城市基础设施、信息化基础设施,包括物联网云计算这些信息化基础设施的这样的一个结合。”江浩认为,这其实就是新基建的一种表现,即从传统的基建上升为信息化基础设施的建设,新型智慧城市建设的下一步,“就是为房子做智能家居系统等整体的‘软装’。”

 

周鹏远称,细数智慧城市中可能涉及的产业类型,包含但不限于:设备供应商  、通讯的运营商、系统集成企业(结合硬软件)、互联网企业、视频采集产品、信息传输工程定制、存储平台产品、相关芯片制造、投资运营企业(政府或者经区管委会)。

 

谈及企业之间的竞争关系,周鹏远表示,同行业存在竞争,不同行业多为合作。盘子太大项目太多,很难参与到一个项目。
 

谢超坦言,更多是合作竞争关系,智慧城市的盘子庞大,基础和切入点不同的,各个企业擅长的领域不同。

 

“毫无疑问,未来互联网企业更有优势。”周鹏远指出,在这股建设热潮中,最为积极主动的无疑是以BATH(百度、阿里、腾讯、华为)为代表的一众国内互联网巨头。一方面,他们是技术与资金的持有者,另一方面,他们也是智慧城市建设的热衷者。从软件、硬件、投资、合作四个领域出发,互联网企业的触角已经无所不在。

 

智慧城市的商业模式是怎样的?

 

杨歌指出,在智慧城市的建设中存在7种常见的商业模式:政府独立投资建设和运营、政府运营商共同投资、运营商建设和运营、政府投资委托运营商或第三方建设和运营、政府牵头的BOT模式、运营商/第三方独立投资建设运营、联合建设运营和公司化运营等。从目前来看,越来越多的智慧城市项目建设模式逐步从政府主导单一模式向社会共同参与、联合建设运营的多元化模式转变。

 

“大部分项目存在投资周期长、回报慢的现象。”江浩指出,智慧城市建设不是暴利行业,不能依赖政府的出资。要把它看成公益性质,更好地为民众服务。

   

全场景生态考验

 

经历了十多年的发展,中国智慧城市建设已取得一定成就,但仍面临考验。

 

江浩分析称,智慧城市落地过程中的问题主要包括:商业场景不对等、上下游利益不均衡、成本投入大、政府部门之间协同不通畅等方面。智慧城市建设普遍比较“碎片化”,显示不出整体优势和效果。

 

显然,智慧城市建设已经过了粗放扩张、为城市嫁接各种技术的时刻了。智慧城市的建设需要讲究“道”和“术”。

 

杨歌指出,对于互联网企业来说,技术外溢是必然选择。但具体到城市的每个垂直领域,比如教育、医疗、城管、文化等等,互联网厂商的文化、基因都有不同之处,对于城市的治理结构、对城市治理业务领域的理解程度也各有不同。因此“没有谁能够单独打下这片天下。”注重生态建设也由此成为了目前企业参与智慧城市建设中一个自然而然的共同选择。

 

除了具体建设问题,运营模式问题也十分突出。

 

周鹏远指出,同样由头部科技企业谷歌系公司牵头的多伦多滨水区智慧城市项目,在签约两年半之后宣告终止的事件,就为国内参与智慧城市市场的大公司们敲响了警钟。如果商业逻辑破产,只有投入却“没钱赚”,即使是谷歌体量的大公司也无法完成智慧城市建设的预想效果。

 

江浩表示,目前智慧城市领域正在探索解决从建设走向运营的问题,包括管理和运营如何分工、短期商业分账和长期商业模式、国有平台和科技民营资本的合作方式、政府对企业购买服务和效果评定方式等等。

 

此外,从智慧城市发展初期和基础设施的层面来看,企业对接政府需求是主要部分,也是主要的出发点。企业和政府在投入新型智慧城市建设中时要重视总体框架下的顶层设计、尽力避免重复建设:“智慧城市涉及到政府、产业链各方企业、用户(包括使用智慧城市服务的企业和市民)的多方协同,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我们觉得新基建最后还是需要以应用为导向,最后要解决具体问题。”
 

除此之外,从技术到人性,以人为本同样至关重要。

 

 “城市当中的‘人’最先体验、感知、并融合创造、延续着这种改变。城市的本质却从未发生变化,“人”依然是考虑的最核心要素。智慧的城市依然要为‘生活‘服务。”周鹏远分析称。

 

江浩指出,从人的角度出发,围绕城市中不同主体工作、生活中的痛点构想,将需求细化、拆解、整合,再用技术来解决问题,效果会好很多。

 

“要小步走,不要迈大步。”江浩指出,未来智慧城市,将是一个各系统生长、融合、迭代的生命运行体系。因此要善待城市,把城市当成一个生命系统进行管理。当前智慧城市发展迅猛,但“新基建”下的智慧城市需要经受更多考验。

 

除《商学院》杂志署名文章外,其他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商学院》杂志立场,未经允许不得转载。版权所有

欢迎关注平台微信公众号

 点赞 30
 收藏 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