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刊推荐
// 中经传媒智库

金碚:“兼利型企业”将成为市场主流

作者:朱耘 / 发布时间:2020-10-13/ 浏览次数:0
如果以挣钱、利润最大化的信仰作为企业的经营精髓,这样的企业不会有长久的竞争力。
   

2020年9月10日-11日,由《商学院》杂志主办的“信仰的力量”——2020《商学院》商业领袖高峰论坛暨2020寻找中国最具价值企业颁奖典礼在北京隆重开幕。

 

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商学院》杂志总编辑金碚向所有听众,特别是企业家们,抛出了一道思考题:什么是价值型企业。沿着什么是价值型企业、价值型企业的内涵与外沿,《商学院》商业领袖高峰论坛已连续讨论了3年。2020年不寻常,新冠疫情冲击是最大的因素,这一不确定性再次引发众多的企业家、学者对于“价值型”企业的深思。

 

利润最大化≠竞争力

 

中国改革开放40多年来,涌现了一大批“受人尊敬”的企业,诸如华为、阿里巴巴、腾讯、海尔、吉利、格力……这些企业无论是在国内还是国际,都具备相当高的竞争力,但是竞争力的核心是什么?

 

金碚说,经济学假定,赚钱、实现利润最大化的企业是最具竞争力的企业,那么所有企业的核心逻辑就是“人人为自己,上帝为大家”。每个人,每家企业只要自己去挣钱、追求利润最大化,通过了市场竞争之后,自然可以达到福利最大化,这是经济学的一个抽象理论假定。很多经济学推论都是建立在这一逻辑基础之上的,即所谓的自由市场经济逻辑。

 

办企业不能只是遵循经济学推论的理论。现实中,经济学家们也经常问企业家:“你们办企业,只要一切为了挣钱、一切为了利润最大化,就可以让企业有竞争力吗?”

 

金碚说,有个别的企业家,他们会说“是”,这样的企业被称之为“自利型企业”。但现实当中,优秀的企业,真正把企业做到规模很大,对社会有较大贡献的企业,逻辑并非如此。挣钱是“工具理性”,有其经济价值,但这个价值并非“本真价值”,优秀企业在重视工具理性的同时,一直在寻找、理解企业更高的本真价值,正如日本著名企业家稻盛和夫所说的,本真价值就是“坚持作为一个人,应该做的正确的事情”。

 

钱本身没有价值,只是一个工具,只是获取其他东西的手段,只为挣钱,就成了“守财奴”。

 

事实上,当下优秀的企业,哪怕只是为了增强企业竞争力,也不能仅仅是一家“自利型企业”,或许只有企业在特别小的时候,生存压力大,这个阶段工具理性重要,活下来生存下来更重要。

 

但是一旦企业成长起来,成长为一家优秀的企业、有竞争力的企业,鲜有唯一目标就是追求利润最大化的,“如果他以挣钱、利润最大化的信仰作为企业的经营精髓,这样的企业不会有长久的竞争力。”金碚说。

 

兼利型企业将成为主流

 

从经济学理论上来讲,自利型企业是成立的,然而现实中,为何自利型企业生存不下去呢?金碚解释称:“因为自利型企业遇到了逻辑矛盾。”

 

企业不能“单打独斗”,假如一家自利型企业说,只是为自己,那么与其合作的伙伴或许也会说,我也只是为了自己; 员工会说:我们企业要利润最大化,成本最低、收益最高,我也要这样,工作最少、收入最高。这样的企业能有竞争力吗?

 

因此金碚在《商学院》商业领袖高峰论坛上特别强调:“市场经济发展一定会从自利型企业向兼利型企业转变,未来兼利型企业会越来越多,在寻求利润最大化的同时,兼顾各方利益。企业不仅要为自身的成长发展努力,还是社会的一员,为社会做出贡献,致力于解决社会各种问题。”

 

2020年不寻常,疫情成为最大的不确定性,而这也让更多的企业对“兼利型”企业有了更深入的思考与探索。疫情最严重的时候,恰逢中国传统佳节春节阖家团圆,很多企业派出专车把已经回家的员工接回来,加班加点生产口罩、防护服、试剂盒、负压救护车等救灾物资,不是出于经济利益,而是致力于解决社会问题,在抗疫中做出自己最大的贡献。

 

这一年,每个行业、每家企业都有很多困难,但每个行业里都会有企业在最困难的时候生存发展起来,这样的企业往往很独特,坚定于他的价值观判断,不会仅为了自己。“如果我们社会再发展,会形成更具有价值追求的企业,这一价值追求不是自利的价值追求,而是社会价值追求,我们称之为社会企业。”金碚总结道。

 

企业家二次创业往往办社会型企业

 

何为社会企业?金碚指出,社会企业与经典的市场经济企业的逻辑恰恰相反。市场经济的经典逻辑是:主观为自己,客观为社会。主观上不需要考虑社会,但客观上有利于社会。但是社会型企业的逻辑是:主观为社会,解决某些社会问题,但客观上对自己有利。

 

然而这样的企业,在经典经济学理论里,却是无法存在的,但现实中间,金碚发现很多非常优秀的企业家,正是循着这样的社会企业逻辑进行商业活动,并且很多优秀的企业家,成功之后,往往都会把其价值观、理念贡献出来,进行人生的第二次创业,而这次创业,往往都是社会企业。

 

人类进入21世纪,社会问题越来越多,包括环境问题、贫富两极分化问题、疫情黑天鹅等,企业经营过程中,如何对待这些社会问题?

 

很多人认为,消除贫富差距、实现可持续发展,需要靠国家的力量,即政府征税后提供“公共服务”,但社会型企业努力用市场化、高精化的手段,解决社会问题。2006年,经济学家尤努斯与孟加拉乡村银行共同获得了诺贝尔和平奖,尤努斯开创和发展了“小额贷款”服务,专门提供给贫困而无法获得传统银行贷款的家庭,特别是妇女,帮助他们自力更生,即以商业化手段消除贫困,实现社会价值。

 

如今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开始致力于发展社会企业,当然,社会型企业所需要解决的问题不单单是贫富两极分化问题,还有各种各样的问题,企业如何参与解决这些社会问题,金碚认为这是一个需要高度创新的问题,需要靠企业家们的创新思维来回答,寻找本真价值。

 

除《商学院》杂志署名文章外,其他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商学院》杂志立场,未经允许不得转载。版权所有

欢迎关注平台微信公众号

 点赞 30
 收藏 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