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刊推荐
// 中经传媒智库

后浪崛起 资本不眠

作者:刘青青 石丹 / 发布时间:2020-09-15/ 浏览次数:0
揭开后浪神秘的面纱,走进划时代的年轻一代

 

“你们有幸遇见这样的时代,但时代更有幸遇见这样的你们。”
 

在今年五四青年节上,B站推出的宣传片《后浪》一时红遍网络,引发社会热议,“后浪”亦由此演变成年轻一代的标签。
 

值得一提的是,奔涌的后浪终将随时间结束这场华美的盛宴,但也永远都有后浪奔涌而来。历来社会与资本对年轻一代的关注是否一如既往?当前这个庞大的后浪群体,有着怎样的真实面貌?那些冲向天际、仰望星空的浪潮是借助了什么样的力量,有着怎样不同的追求?
 

就此,《商学院》记者采访了北京大学经济社会学博士姜汝祥、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教授黄河和普华永道中国管理咨询客户和市场服务主管合伙人于晨,分别从社会学、传播学、企业管理方面解构“后浪”,探寻后浪的真实形象。
 

后浪“相对论”

 

姜汝祥认为,在社会学里面关于后浪这个词,可以有两个专业的名词来衡量——一个叫代沟,一个叫孩子中心论。
 

一方面,上一代和下一代之间存在着文化的差异,其中间不仅存在着巨大的裂缝,而且代际之间的差距永远存在。这就意味着社会的进步或者变革永远是通过代际的更换,或者说所谓的后浪对前浪的推动来完成的。
 

另一方面,社会学把整个社会的中心定义为年轻一代,整个社会的进步、发展等等,永远是以年轻一代为标准的。而这代表着,对于后浪的评价、后浪的教育、后浪的成长,其实是整个社会进步与否、发展好坏的标志。
 

“从社会学的角度上来讲,其实对于后浪的关注永远都是一个时代的核心。这不是一个新现象,而是一个社会永恒的主题。正如对独生子女、00后的讨论一样。”姜汝祥指出。
 

只不过,每一个时代的后浪,都有不同的社会背景。而当前引发网络热烈讨论的年轻一代,这一波后浪,不仅仅是互联网的全新一代,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代摆脱了整体贫困,全面进入小康社会的一代,因而他们在中国社会发展史上备受关注。
 

诚然,当前被讨论的后浪应该是幸福的,现代文明的成果被层层打开,可以被他们尽情地享用。
 

值得注意的是,沐浴着互联网技术的后浪,也面临着诸多前辈们未曾经受过的挑战与困境,其中不乏隙风侵肌式的滋扰,甚至难以察觉其害处。
 

姜汝祥指出,今天的年轻一代,几乎是在各种视觉平台、互联网平台上成长起来的。而这些平台的算法逻辑,通过推送可能会让社会的新一代思维陷入井口化、管状化,并导致新一代的兴趣一步步缩小。
 

“而这个世界的成长本来应该是开放的,年轻一代应该是开放多元的。但是社会显然是漠视了,甚至说完全忽略了这些对整个社会的文化多元性、开放性的伤害。”姜汝祥表示。
 

资本永不眠

 

从社会学角度来讲,一个成长着的、变化的群体,其需求无疑更加旺盛。社交体系当中,学习、交友、恋爱、婚姻等等社会行为,都会创造出极大的消费需求。
 

而从文化概念来讲,人们用首饰、包包、汽车等载体或者符号来表达自己的变化,包括地位的变化、声望的变化。而作为前浪的人,其社会身份、社会地位、社交群体变化,相比于年轻人肯定需求更小。
 

所以,体系成长的变革,以及文化概念中的符号变化,让年轻人成为消费主力。放眼全世界的任何一个国家,皆是如此。
 

也正因为此,资本或者市场,永远把核心的消费群定义成为新兴的消费群,也就是每一代年轻群体,即后浪。
 

当然,资本的力量远不止如此,它们不仅满足需求,而且会激发和创造需求。姜汝祥提出,后浪的基本需求是存在的,但大部分的需求,其实慢慢都变成了社会的欲望,而社会的欲望由商业创造,其背后其实就是资本的力量。
 

在技术、资本的加持下,共享经济、医美经济、二手经济、盲盒经济,还有更多的年轻化商业概念,正在层出不穷地取年轻人的注意力。与此同时,资本卖力地营销背后,盲目消费、超前消费、过度消费也常常和后浪联系到一起。
 

后浪并非是不理性的,但资本一定是聪明的,算法能够细细收集揣摩其喜好,渗透手段能够润物细无声。最后,走进消费市场的后浪,其表现到底是年轻一代的自我展现,还是资本已经设计好的剧本?
 

姜汝祥认为,资本和商业永远有动力去推动年轻一代的这种离经叛道和他们的自我主张,就像商业永远都在推动各种节日一样。在消费时代、市场经济时代,主要社会力量背后的推手肯定就是资本和商业。
 

“今天在任何一个后浪的消费主张背后,都是资本和商业的力量。”姜汝祥直言。
 

与年轻对话

 

耐人寻味的是,口口声声致敬后浪的短片,实际上也没有逃脱资本的掌控。即便从传播学角度,这个年度现象级传播作品,其所致敬的后浪,及其表白行为,都与品牌传播有着较深的关联。
 

更有意思的是,被致敬的后浪当中,也有不买账的声音——“这不是前浪在致敬后浪,只是前浪觉得自己在致敬后浪而已。”
 

那么,勤勤恳恳追逐后浪,真真切切寻找消费群体的企业,应当如何对话后浪?企业应当如何诉其所想?又如何倾听年轻的声音?
 

黄河认为,传播所主张的对话,是通过相互的努力去理解他人,转换问题的思考角度,从而发现新思想,为对话双方构建一个合作交流的基本框架。面对“后浪”这样一群个性鲜明、追求独特、热爱表达的年轻受众,企业要与之对话,亦应秉承这样的对话原则,主动与之开展平等、尊重、开放、真诚的互动沟通。
 

尤其是,当前被称为“后浪”的年轻人群体,一个突出特点是其成长过程深受智能手机与社交媒体影响,后者不仅塑造了其网络化的生活方式,也带来了一些鲜明的集体性格特质,诸如思维活跃、思想独立、追求个性、善于批判等等。
 

更何况,企业对话“后浪”的话语权、地位、方式、渠道等等方面并非一成不变。在持续变化的传播环境与传播对象面前,企业开展传播活动的理念、方式、手段必然要有调整。
 

“在这种背景下,企业要影响他们就需要跳出将其视为被动的信息接收者、旁观者、购买者的‘消费者’框架,重新定位企业与之互动的关系坐标,打造信息、利益和价值层面的共同体。”黄河指出。
 

同“后浪”共舞

 

面对已经步入社会的后浪群体,在纷繁的资本炒作和不可跨越的代沟背后,他们的真实面貌是什么样的?我们能否窥其一角?
 

于晨指出,要描摹后浪的侧画像并非易事。从企业管理入手会有不同的角度,而角度不同呈现的景象也不同。同时,对于侧画像结果,再客观的评价也一定有主观因素在其中。
 

“很多公司主管认为,现在的年轻人不坚持、不吃苦、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而年轻人自己给自己的评价,则同主管的描述非常不同,这也是目前双方描述反差最大的地方。”于晨说。
 

首先,后浪的追求更理想化、更丰富,和很多前浪希望通过某一职业实现人生目标的追求不尽相同。其次,当后浪明确和坚定自己的追求,他们也会全身心地投入,也会具备吃苦的精神。最后,在信息大爆炸时代,后浪的学习方式已经和前浪有很大差别,他们知道自己应该怎么去学习,也许这样的学习方式不一定被前浪发现和认同。
 

“我们的父辈,他们更多地谈论解决温饱。我这一代人,强调对职业和公司的忠诚,而我们的后浪更多在探寻 ‘我’存在的意义、生活的意义,对目标和理想的忠诚。”于晨指出。
 

除了对后浪侧画像的刻板印象归纳,以及探寻后浪真正的样子,很多企业已经随着新一代的涌现而正视其带来的机遇与挑战。在企业“年轻化”、敞开怀抱迎接后浪的过程中,于晨提到了当前社会环境中企业应该做出的改变:
 

一,不要根据过往成功经验简单一刀切地判断员工的工作和做事方法,而应该站在企业未来发展角度,围绕愿景目标进行不断的沟通和调整。
 

二,当前社会环境下,企业自然而然开展转型的可能性越来越小,应当将文化变革当成管理要务,而且应该通过20%关键员工的行为和带动,激发其他80%员工的转型。
 

第三,每个成功企业都有自己实现成功的关键要素,翻天覆地、彻彻底底的文化转型是错误的,不要抛弃过往历史中好的经验积累和优秀传统。
 

年轻的力量不可抵挡,被企业和社会关注的后浪无疑正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如今,后浪正在为企业创造价值,驱动企业前进,为未来积蓄能量,甚至开始推动社会发展——“一个社会的前行永远是由年轻人推动。”于晨总结道。
 

除此之外,于晨还提到,后浪的另一个重要作用,就是让前浪保持危机感。
 

“能够引导企业发生转变的,往往并不是后浪,而是前浪,因为前浪管控着公司更多的资源,而后浪的挤压和追赶能够使企业‘掌舵人’、高管保持对时代和个人的危机感。”于晨表示。

 

除《商学院》杂志署名文章外,其他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商学院》杂志立场,未经允许不得转载。版权所有

欢迎关注平台微信公众号

 点赞 30
 收藏 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