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刊推荐
// 中经传媒智库

那些由“后浪”创造的新兴产业

作者:钱丽娜 / 发布时间:2020-09-15/ 浏览次数:0
“后浪”创业者们正以独特的视角和人无我有的独创精神开创未来之门。

 

与前一代从事互联网创业的人不同的是,85后的创业者开始步入了全新的科技产业,他们以独特的视角和人无我有的独创精神在撞开未来之门。

 

臻泰智能创始人王浩冲出生于1994年,从事脑机接口在医疗康复领域的应用;一隅千象的创始人魏娉婷出生于1987年,从事裸眼全沉浸式体验的技术开发与产业应用;道兰环能创始人刘疏桐出生于1987年,从事地沟油向生物燃油技术的转化和推广。

 

这一代创业者的多样性极大地填补了中国在不同产业领域的空白,也创造出许多前所未见的应用领域,在后浪奔腾之中,中国未来的产业将从中涌现。

 

道兰环能刘疏桐:地沟油里的全球环保商机

 

在荷兰九年的求学工作经历为刘疏桐打开了一条通向环保产业的大门。

 

刘疏桐本科学的是商业物流,2008年他进入荷兰一家大型物流集团实习,从事与环保相关的可持续物流项目。在这里他接触到了环保电动车的项目。通过实习,他发现商业与环保是可以有机结合的。为此,他的研究生方向选择了环境和能源管理。

 

在此期间,他了解到SkyNRG这家公司正在与荷兰皇家航空公司探索如何将废油转化成生物燃油,并添加在航空燃料中,以此减少碳排放。这个课题引起了他的兴趣。而这家公司正有计划前往中国去采集地沟油,运回欧洲,给生物航空燃料做原料。

 

研究表明,大豆油和棕榈油可以做成节能减排的生物燃料,在其中若用地沟油或是废弃油酯做成生物燃料,每单位相比于普通柴油可减排90%,是目前最环保的液体燃料的替代产品。

 

刘疏桐毕业后加入SkyNRG公司的母公司,主动向公司提出去中国做地沟油供应链。接下来的三年,他就在从事亚洲供应链的开发,从学术到实践经验有了一个系统的结合。

 

刘疏桐发现中国虽然有地沟油资源,但是没有形成有效的回收产业,这正是机会,也促使他于2015年创立道兰环能,初步目标是建立起一条标准化、可追溯的供应链体系,打通收油端和消费端,成为食用油供应商、餐厨废油生产者、生物燃料生产企业,企业物流之间的连接者。

 

在实践中,他发现地沟油收购非常混乱,每年中国产生的餐饮废油有四五百万吨,废油如果不加回收,一种是会进入下水道,堵塞环境管网,另一种将回流至餐桌,导致食品安全问题。而收油商的逻辑很简单,哪里收购价格高就往哪里卖。

 

很多地方收上来的油不是交给生物柴油厂,而是直接倒卖去了餐桌,这是一条紧密合作的地下利益链,刘疏桐半路插入,需要时间和机会。

 

目前,道兰环能的油有四种来源:一种是连锁快餐业的油,油质相对好;二是火锅油,需要通过油水分离机过滤杂质;三是剩饭剩菜里的泔水油;四是餐馆隔油池里的油,这是真正意义上的地沟油,这些油的污染程度更高,一旦回流餐桌,会造成严重的食品安全问题,若是泄露进入下水道,则会堵塞城市管网,但地沟油的量又是巨大的。

 

好在2012年之后,国家对地沟油地下交易产业进行了严厉的整顿,这也迫使收油商想“转正”,寻找与正规渠道的合作。

 

刘疏桐希望与这些收油商建立一条可追溯的供应链体系。毕竟自己收集的量有限,还需要通过交易来实现,他是个能一脚插到泥地里的创业者,“欧洲公司、国企、央企是无法与这些油贩子交流的,我能够与他们打在一起。”他经常坐着油贩子收地沟油的车,跟着他们一家家地到餐饮店和集中点收油,一路忍受泔水桶中散发出的阵阵恶臭。

 

如何让地沟油的商业模式循环起来,这又将考验企业对地沟油的加工和研发能力。刘疏桐的规划是将地沟油转化成生物燃料。

 

道兰环能规划的第一步是将地沟油做成车用生物燃料。在中国,团队为宜家的物流车队使用了生物燃料。2017年11月,上海正式投放的B5生物柴油,就是由“地沟油”燃油和普通柴油按照5:95的比例调和而成的,价格比普通柴油每升便宜3毛钱。经测定,加注B5生物柴油可降低重金属及细颗粒物等污染气体排放量10%以上,氮氧化物净化效率达80%。汽车排气管排出来的油烟可以减少。道兰环能对这一项目提供了技术支持。

 

接下来公司的核心是把地沟油做成中国的生物航油,相关的油品技术研发也在进行中。未来道兰环能希望成为一个废油到生物燃料的供应链平台型企业,讲所有的废油引导进入环保能源的生产.

 

目前这一领域最大的市场还是在欧洲。道兰环能每年出口的生物燃料以20-30%的速度在增长,“欧洲会把碳减排的价值算到燃油的价格中去,综合价格高,欧洲大型能源公司的加油站也规定必须在普通燃料中使用10%的生物燃料,不然就会被罚款,欧洲的加油站也会要求添加生物燃料,这里的市场机制相对成熟,创造出一个几千万吨市场需求的空间。”

 

中国目前每年的燃油消耗量也有上亿吨,刘疏桐说,“我们就是把中国全部500万吨的地沟油收集起来也远远满足不了中国市场的供应。我们总体看好国内的发展潜力,但由于国内的碳减排市场还未成熟,我们还在做一些项目来深耕这一市场。”

 

刘疏桐在生物燃料领域的尝试,让他成为联合国环境署亚太区低碳生活方式挑战赛12位获奖者之一,也被欧莱雅中国聘为“明天合伙人”。“环境署的认可提高了我们这个解决方案在亚洲地区的知名度,我们希望有更多的企业参与合作,共同推动这项事业的发展。”

 

一隅千象魏娉婷:裸眼全沉浸式体验让我与世界没有距离

 

2020年8月8日,薇姿首次在淘宝直播平台推出以梵高咖啡馆作为背景的裸眼全沉浸式体验直播。

 

主持人与嘉宾们一同进入到梵高《露天咖啡馆》这副名画中,坐在梵高星空下的街道上一同品尝咖啡,在手机界面,用户跟随着嘉宾的身影进入到了画中的世界,又空间瞬移进入了欧莱雅薇姿的美妆研发实验室,当主持人提到皮肤结构时,屏幕上会跳出三维皮肤结构图。手机端的交互性和体验感大大提升。这场直播,薇姿直播间的粉丝量由原先的两三千飙升到九万多。

 

为了实现这一刻,一隅千象的创始人魏娉婷及团队经过了8年的技术沉淀和储备又经历了3年的创业准备。

 

2017年前后,VR在市场上大热,所有的赛道都在讨论VR眼镜。

 

当魏娉婷向人们宣讲她的裸眼全沉浸混合现实技术时,她看到的都是心不在焉,或者一上来就问,“是不是HMD(头戴式显示器)。”
 

她始终认为,VR眼镜不该是虚拟现实的唯一解,因为任何一项技术都不应割裂人与真实的物理世界,而VR眼镜目前也同样面临这一难处。“盲人对真实世界的感知,有70%来自听觉,因此他不会戴耳机。正常人70%的感官来自于视觉,一旦戴上头戴显示设备,便是与物理世界的割裂,心理上会产生不适。”

 

她的观点来自于在美国犹他大学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经历。课题横跨五个专业,涉及心理学、医学、计算机、人类行为学和建筑学,从科技和人文的交叉和综合的视角来讨论未来人类的生活场景,当随着跨学科的课题研究越来越深入,她心中的一团迷雾却越来越重,她开始思考:我们生活的物理空间不应该是只有房屋本身,而应该是承载无限数字化世界的新载体。

 

犹他大学有“计算机图形圣地”的美誉,皮克斯联合创始人、Adobe公司创始人等都毕业于此。计算机图形学之父和虚拟现实之父Ivan Sutherland教授带给世界的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头戴设备VR眼镜也同样来自此,魏娉婷组建的一隅千象研发队伍同样带有犹他大学的基因。

 

当真正进入裸眼3D领域时,这才发现,从传统计算机屏幕二维成像到空间载体成像需要动的是计算机最底层的算法。但是很快她得到了来自于犹他大学的SCI Institute图形学院的技术支持,依次解决线框、面、贴图、颜色纹理、阴影等各种成像载体升维过程挑战。

 

“物理空间和虚拟空间存在几何冲突,首要解决的就是透视问题,当我们在一个4米×4米的盒子中浏览一个200平方米的房屋内部时,要处理好几何畸变,让人眼看不见盒子的边角,看到的应该是一个无缝、广阔的世界。如果这个技术处理不了,其他的问题讨论都没有意义。”魏娉婷说。

 

为此,2012年~2016年这四年间,她和同伴一直在做理论研究。2016年启动算法,随后启动软硬件研发。但是当时商业环境只知有VR眼镜,不知有裸眼3D,加上这一技术在当时还不成熟,魏娉婷一直不被“带着玩”。

 

解决从二维到三维的成像的算法,这只是理论上的一步,真正应用还要搭建硬件系统。2017年,她和团队用了八个月的时间把成像系统、光学成像系统搭建出来。他们要测试在一个有限的空间里能不能真的让人感受到1:1的虚拟世界,“视觉上放大物理空间还不够,只有当感官上可以感受到通过一隅千象的技术,我们把物理空间缩小了,这才能真的算是体验上解决了物理世界和虚拟世界的无缝对接问题。”

 

一隅千象的研发成果直到2019年年末才初见端倪,公司推出全球首个无穿戴设备的全沉浸混合现实产品,可以为各行业定制裸眼360°沉浸式数字化空间。而这个技术一旦成形,就像打开了时空穿梭的闸口,各种合作伙伴纷纷找上门来。

 

地产商的需求用在虚拟看房领域,以此代替样板间的物理搭建,解决了真实样板间不能同时展示更多户型的痛点问题。在娱乐领域,密室逃脱也不用再搭建物理场景,只要在几个4米×4米的盒子里便能再现游戏场景。在直播领域,主持人的屋子可以呈现世界的每个角落。在教育领域,说到亚马逊森林时,教室里可呈现森林里的场景,学生可以随心放大缩小植物,在森林里探寻;甚至在心理治疗领域,裸眼全沉浸式体验也能提供治愈的内容。

 

“我们的愿景是希望这一技术未来能够无处不在的进入任何房间,只要开机,不用穿戴设备,就能进入你想去的任何一个虚拟世界,喝个咖啡时打个电话,就能和出现在眼前的远方朋友的虚拟形象say hi。”魏娉婷说。

 

臻泰智能王浩冲:用脑机接口打开通向未来医疗的大门

 

在地处西安的西京医院康复科,医生们正在与西安交大脑控康复机器人研发团队开展针对脑卒中患者术后康复治疗的临床试验。
 

以往的康复训练方式是,医师辅助或康复器械被动带动患者运动,通过重复多次的训练来实现对患者运动功能的恢复,这是康复领域普遍采用的传统疗法。而如今,脑机接口技术(Brain Computer Interface,BCI)可以把瘫痪患者的运动意念捕捉出来,将运动意念与康复机器人控制相结合,配合机器人进行主被动协同康复训练,最大程度地刺激神经重塑,促进功能代偿,帮助患者重新站立。

 

可以说,意念控制已经不再是科幻。

 

臻泰智能的创始人兼CEO王浩冲毕业于西安交通大学机械学院医工交叉研究所,在攻读研究生期间,他和同学们一起在国家863计划项目首席专家徐光华教授的指导下从事医疗康复机器人的研发。起初,研究所尝试将脑机接口技术与临床患者需求结合起来,在与西京医院合作探索的过程中发现脑机接口技术有效地提升了脑损伤患者术后的康复效果,在医疗领域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这也促使这些年轻人迈出了从科学研究到产业应用的关键一步。臻泰智能2018年8月成立,2019年就获得了联想创投的天使投资。

 

脑机接口是一个全新的领域,但是前景无限。

 

自2013年美国提出“脑计划”(Brain Initiative)以来,世界各国开始大规模开展脑科学研究计划,2016年中国制定了一体两翼的“中国脑计划”(2016-2030)。以阐释人类认知的神经基础(认识脑)为主体和核心(一体),一翼是大力加强预防、诊断和治疗脑重大疾病的研究(保护脑);另一翼是在大数据快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受大脑运作原理及机制的启示,通过计算和系统模拟推进人工智能的研究 (模拟脑)。

 

目前,脑机接口技术在娱乐、睡眠领域都有应用,臻泰智能选取的赛道是脑控医疗康复领域。针对脑损伤患者的术后康复,以脑机接口、虚拟现实、机器人控制三大技术为核心,布局通用医疗BCI技术,推出了“脑机智能康复整体解决方案”,自主研发了国内首款无线便携式全兼容脑电采集分析系统,可全面兼容湿电极、盐水电极和干电极,满足了科研、医疗以及消费电子等不同应用场景需求,加速了脑机接口技术的民用化。

 

根据《中国脑卒中防治报告(2018)》,预计中国40岁以上人群的脑卒中现患人数达1242万。患者术后自理率不到30%,长期康复治疗的市场规模可达千亿级别。

 

臻泰智能就是在这个全新的赛道最先跑出的高科技创业公司之一。

 

目前康复医疗行业常用的治疗方式以器械辅助训练为主,这类产品是从肢体末端向神经中枢的刺激,属于单向神经刺激,没有形成“感知-控制”的双向闭环神经反馈。脑卒中等脑损伤疾病是神经中枢受损,更需要对神经中枢进行直接的双向神经刺激反馈。由于脑卒中患者术后1-3个月是黄金康复期,臻泰智能在临床验证研究的过程中发现,引入脑机智能训练后,从患者认知、运动、平衡、肌张力等各个指标对比,康复效果较传统治疗方式有了显著提升。

 

“我们对公司的定位是脑机接口医疗产业化研发商,通过脑机接口技术赋能智慧医疗行业。”王浩冲说。康复是一个综合性的治疗方式,需要结合电生理监测、情景引导以及辅助器械形成综合的训练系统,以最大化提升患者自身的神经重塑能力。“在传统被动训练的基础上增加机器人的脑机接口主动意念控制系统,可实现双向闭环的神经反馈刺激。这是脑机接口主动康复技术的理念,也是对传统康复机器人的赋能和提升。”

 

王浩冲说,公司目前的规划是针对脑损伤患者的功能恢复,通过训练使患者自身的脑神经实现重塑和代偿。大多数偏瘫患者通过脑机接口,在一定周期的训练后都可以逐步恢复自理能力。针对完全失能患者,植入式脑机接口可以辅助这些人群重新站立,并与外界沟通等等,如今这些技术也在不断发展成熟。”

 

目前,脑机接口技术暂时只能实现对粗大动作的识别,解决从无到有的运动意图信号判别问题,比如判断动左手还是右手,下一步康复的技术方向会往精细动作控制逐步发展,“人体精细动作指令有30余种,如抓握、伸张、单指及多指动作等等,都是我们下一步想去解读的。我们会用到人工智能的算法,进一步提升辨识不同指令的准确度。”王浩冲说。

 

作为一个全新产业,脑机接口技术又将带动哪些基础学科的发展呢?

 

王浩冲说,脑机接口是交叉学科,涵盖机械工程、神经科学、材料科学以及电子科学等等。脑电电极需要使用柔性电极材料,以便更好地采集脑电波信号,这是对材料科学的挑战;高增益脑电信号放大器需要电子工程领域技术的不断探索,未来也会发展脑机接口专用的微弱信号处理芯片、算法芯片等等,这些都是高精密仪器,属于卡脖子的技术,目前通用芯片以进口为主,臻泰也在加强与国内高校合作,未来国产替代也将会有很大的市场机会。

 

如今,王浩冲带领团队成功入选默克的中国创新加速器,“默克在材料科学和生命科学领域有着深入布局,他们关注人工智能赋能的健康解决方案、生物电子、神经网络芯片等新技术研发。脑机接口技术将会给神经康复领域带来颠覆性的解决方案,我们也会与默克探讨进一步合作方案。由于这是新兴学科,全球都在这一领域发力,我们希望自己的产品未来能够走向国际,也开放地拥抱与大企业的合作创新。”

 

除《商学院》杂志署名文章外,其他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商学院》杂志立场,未经允许不得转载。版权所有

欢迎关注平台微信公众号

 点赞 30
 收藏 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