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刊推荐
// 中经传媒智库

共享员工:打开灵活用工的未来想象

作者:陈茜 / 发布时间:2020-04-14/ 浏览次数:0
“共享员工”是跨行业解决局部劳动力市场弹性平衡的临时手段,但灵活用工常态化、规模化则是大势所趋。

 

疫情带来了服务行业的冰火两重天:餐饮企业停摆,“溢出员工”人力成本巨大,而电商零售行业却订单暴增,用工紧张。人力资源供给差异也催生了市场自我调节,不同企业之间开启“共享员工”模式应对疫情挑战。

 

打响“共享员工”第一枪的是受“西贝求救信”影响下的盒马鲜生。

 

2月3日,盒马北京区宣布云海肴和青年餐厅的部分员工将赴盒马上班。员工与原企业的劳动关系不变,由盒马复责体检、出工资、买保险。截至2月19日,盒马接纳了40多家企业的超3000名共享员工。

 

各地的盒马还吸纳了来自57℃湘、茶颜悦色、蜀大侠、望湘园和一些KTV及文娱行业的员工。

 

而西贝、眉州东坡也开始与每日优鲜合作,提供人力进行净菜加工。沃尔玛、生鲜传奇、京东7FRESH、永辉、苏宁物流等十几家企业也相继引入“共享员工”。

 

这种企业之间自发通过“外派”或“借用”员工来提高用工效率的方式是否是一种创新?中国人民大学商学院MBA中心主任、组织与人力资源系教授周禹在接受《商学院》记者采访时表示,这次企业之间共享员工,是短期用工市场迅速弹性化平衡的一种形式,属于灵活用工的一种具体形式,但并不是从本质上的创新。“共享员工”是传播语境下的用词,规范概念应称为灵活化用工方式,也可以称为灵活用工5.0版本。

 

实践走在了规制前面

 

疫情特殊时期催生下的“共享员工”模式,避开了第三方人力资源公司调配企业之间用工需求的中介模式,减少用工成本压力,盘活了企业人力资本,增强了企业的灵活性。

 

在这种多赢局面下,也存在一些隐忧,尤其是管理制度、保障措施、法律风险与责任归属等问题。一旦“共享员工”与用人单位之间产生劳动争议,比如工伤、劳资、社保等问题,双方企业如何厘清责任归属,保障员工权益。同时,借入企业也要考量自身管理能力、岗位需求、员工素质要求等,加大了管理难度,而共享期结束后,出借员工的企业也要面临员工流失的风险等。

 

“目前,实践已经走在前面,配套的规制也需要尽快完善。”周禹说。

 

近期,人社部就从保障劳动者权益的角度提出,不改变劳动者原有劳动关系,不得以营利为目的借出员工,保障劳动者工资报酬、社会保险、劳动保护等要求。

 

在周禹看来,这一规定主要是针对没有劳务派遣资质的企业,不顾员工劳动权益,滥自出借员工,甚至倒卖劳动力的情况而制定。这也要求那些不具有劳务派遣资质的企业,在“共享模式”下,不能靠“出租”员工营利,只能通过租借企业发放工资来减少部分损失。

 

灵活用工方式普及的必要性
 

“共享员工”模式是否只能在特殊时期有限止损,很难成为常态化的用工模式?整体灵活用工的未来发展趋势如何?企业组织管理体系该如何朝着这一方面变革?

 

《商学院》记者采访了灵活用工共享招聘平台智鸟工作创始人周文华。他认为,目前“共享员工”模式是一个临时解决供需平衡的手段,不是一个常态性用工方式,但灵活用工发展的必要性是大势所趋。

 

第一,疫情会刺激企业更加注重风险控制和人效。“这是经济高速增长、赚钱比较容易时,企业容易忽视的。当经济处于爬坡阶段,更需要思考如何练内功,提高人效。”周文华认为,从餐饮等服务行业到制造业等,灵活用工方式将会得到更多应用。第二,随着老龄化加剧,中国人口红利减少,招聘难,用工成本会越来越高。从劳动力供给端到需求端,都促进了灵活用工的普及,特别是对业务周期性波动明显,忙闲分明的行业。
 

第二,在周禹看来,对于大型企业,获得共享员工或者采用灵活用工方式,主要动机和目的应该是从业务需求角度出发,并非仅仅是为了降低人力成本。特别是伴随着中国互联网经济的发展,涌现出许多平台型互联网公司,众多独立工作承包者为其服务。 

 

“对于大量中小企业来说,除了业务需求外,保持用工弹性,从而降低刚性用工成本压力,或许更重要。”周禹说。

 

“整体来看,无论是从疫情带来倒逼作用,还是从全球范围内,尤其中国新兴业态,以及传统业态转型升级趋势看,灵活化用工方式,以及企业内部更灵活化的工作方式、工作机制,比如远程办公、弹性制等,都呈现出一个更广泛的应用实践趋势。”周禹指出。
 

既然灵活用工既能抗风险,又能提高人效,降低成本,并且当肯德基、麦当劳这类连锁快餐巨头大量使用兼职等灵活用工模式来运营时,中国大型餐饮企业为何仍主要雇佣全职员工?

 

这与我国以餐饮企业为代表的服务行业特点有关。周文华认为,第一、肯德基、麦当劳的用工合规性要求高,全职员工各项福利保障成本较高,兼职能有效降低成本。而中国餐饮企业可能90%以上不为员工缴纳社保,不缴个税,直接发工资,全职员工用工成本低;第二、中国本土餐饮企业老板,对用工精细化、职业化要求低,意识不强。全职员工调用起来更方便,即使很多工作时间被浪费;第三、很多连锁快餐企业,业务流程非常标准化,可用通过弹性用工来补充一些岗位,很多中餐店在这方面还比较弱,可能大型连锁品牌会更好一些。

 

在周文华看来,中国餐饮企业规模化、常态化使用灵活用工模式还需要3-5年时间过渡。“疫情过后,即使老板用工意识发生变化,但是内部调整用工结构是一个相对漫长的过程。需要梳理核心员工、骨干员工,以及灵活用工的配比等。”周文华说。

 

人力资源服务生态仍待成熟

 

周文华认为,未来灵活用工模式的核心理念是,人力资源公司将变成一个人才部队。当企业有弹性用工需求时,人力资源公司可以通过派遣、外包等方式为其服务。而劳动者的各项基本社会保障等由人力资源公司负责。但现在国内灵活用工兼职平台还不成熟,特别是蓝领阶层。比如一个餐饮企业想招人,但是不了解求职者的工作经历,没有数据标签,人力资源公司又不具备培训能力。

 

其次,目前没有统一的平台,企业招聘成本很高,主要还是靠线下推荐,甚至是QQ群。如果一个平台能够精准快速地匹配求职者和用人单位,经过培训快速上岗,成本才能降低。

 

再而,无论是餐饮、零售还是其他行业,将工作流程标准化和求职者数据化,这样才能快速有效率匹配。

 

“人力资源公司也需要根据客户需求做出调整,这个过程不是一蹴而就,需要一个过渡期。”周文华说。

 

周禹认为,为灵活化用工服务的人力资源服务业是非常有潜力的朝阳产业。从技术到服务,这一赛道上的企业将越来越多,服务内容越来越丰富,进而成为一个高潜质高成长的业态。

 

如果企业用人模式要改革,就意味着要裁员,这件事并不容易去做。“这个过程只能是企业自己扛,我们现在也没有更好的办法,这是一个过渡期,关键要靠平时的内功。”周文华说。

 

除《商学院》杂志署名文章外,其他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商学院》杂志立场,未经允许不得转载。版权所有

欢迎关注平台微信公众号

 点赞 30
 收藏 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