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刊推荐
// 中经传媒智库

每日优鲜:如何打通前置仓?

作者:文/赵正 / 发布时间:2019-04-08/ 浏览次数:0
前置仓模式就是建立“城市分选中心+社区前置仓”的二级分布式仓储体系。
  “这轮融资我们验证了前置仓模式在全国范围都可跑通,且规模效应开始体现。”参与了每日优鲜的D轮4.5亿美元的融资后,时代资本合伙人张自权如是说。而时代资本之所以投资每日优鲜就在于他们认为前置仓是每日优鲜在电商2.0时代的核心优势,后来者即使有意模仿也很难追上它。

  据悉,目前每日优鲜在全国有1000多个前置仓,覆盖华北、华东、华南、华中等地区的21个一二线城市。2018年9月,每日优鲜完成高盛、腾讯、时代资本领投的4.5亿美元的新一轮的融资。新一轮融资完成后,每日优鲜将全力推进“百城万仓亿户”计划,覆盖100个城市,拓展10000个前置仓,为1亿户家庭提供全品类精选生鲜1小时送达服务。

  瞄准80、90后消费者

  2015年,每日优鲜第一个前置仓—北京望京站开业,极速达服务正式上线。

  事实上,前置仓模式就是建立“城市分选中心+社区前置仓”的二级分布式仓储体系,每日优鲜在华北、华东、华南、华中等地区建立城市分选中心,并根据订单密度在商圈和社区建立前置仓,每个前置仓覆盖周边半径三公里。商品入库后,经过城市分选中心的品控、分选、加工等环节,根据智能补货系统提供的补货算法,被分发到各个前置仓,全程冷链运输。

  “用户下单后,配送员从距离用户最近的前置仓取到拣货打包好的商品,再以最快速度送货上门。这样既保障了生鲜商品的新鲜度和品质,也能从时效上给用户带来更好的购物体验。”每日优鲜相关负责人表示。

  每日优鲜为什么要采用前置仓模式,这恐怕与两位联合创始人的经历有关。虽然徐正和曾斌在2014年创立每日优鲜的时候只有30多岁,但是他们却在联想集团有过10年以上的工作经验,尤其是后3年在联想佳沃从事农业业务的经历,让他们对生鲜领域有更多的认识。

  根据易观发布的《中国生鲜电商行业年度综合分析2018》,未来三年生鲜电商市场复合增长率达49%,线上市场渗透率继续提升,到2020年将达到21.7%。与此同时,行业集中度快速提升,用户向头部平台聚集。

  而对消费者的深入研究,让两位创始人对做生鲜电商更加充满信心。在每日优鲜的创始人兼CEO徐正看来,消费者代际变迁和新技术升级推动了中国零售业的变迁。购买生鲜的主体人群是25-65岁的消费者,而每10年就有一波新用户进来,也有老一代用户退出。这样算一下,在2015-2025年这10年时间,购买生鲜的主体人群将会是80、90后,这是每日优鲜的目标用户群。

  “在2015年之前,这样的目标人群太少,无法涌现出海量的需求,而在2025年,整个社会25到65岁的消费者中80后、90后会占到一半,00后也跑步进场,这样的目标人群就形成规模了。”徐正表示。

  瞄准“到家”需求

  中国零售的消费主力人群在悄然发生变化,而且他们的消费需求也在变化。新的人群,也就是现在的“80后”“90后”“00后”, 和之前的人群有明显的代际上的不同,有很多需求方面的变化。例如,购物时从海量的商品选择偏好变成精选的商品选择偏好;希望得到的服务从“到店”变成“到家”;从计划性消费逐渐变成了即时性消费,这是用户需求明显的质的变化。

  面对新的时代、用户新的需求,前置仓模式提供了很好的满足。它的出现,使得电商从至少24小时的“次日达”电商变成1小时的“极速达”电商。这种配送速度提高数十倍的量级和效率,是对人们购物场景的另一种渗透和改变。同时,也给行业带来了两点变化:一是由中心化供应链向分布式供应链的转变;二是由“人找货”到“货找人”的转变。

  “之所以看好前置仓模式,首先,这种模式很好地满足了新一代主流消费者的消费需求的变化;其次,它解决了生鲜流通的诸多痛点,比如损耗大、冷链成本高、流通链条长等,降低了履约成本,提高了配送效率;再者,前置仓不仅是每日优鲜触达用户完成交付的桥头堡,也是离用户最近的分布式经营中心和数据中心。”徐正向《商学院》记者表示。

  以北京市场为例,目前每日优鲜在北京有300多个前置仓,从而北京五环以内均可实现极速达配送。具体做法是,每日优鲜会在北京建立城市分选中心,每个商品入库后,经过城市分选中心的品控、分选、加工等环节,根据智能补货系统提供的补货算法,确定每个前置仓的每个商品的补货数量,由冷藏车分发到各个前置仓,全程冷链运输。用户下单后,会根据用户下单的地址匹配相对应的前置仓,然后由配送员进行配送。

  跑通前置仓模式

  由于前置仓只有存储和配送的功能,没有对外销售的功能,所以对选址的要求并不像实体门店那么高。从整个城市规划的角度来看,每个社区或者商区都会存在“偏僻物业”或者“闲置物业”,这些都可以作为前置仓的潜在选址标的,从而降低了租金成本。

  传统的生鲜配送模式是从区域中心仓发货,因为配送周期长,需要添加纸箱、泡沫、冰袋等大量冷媒,这部分成本属于可变成本,并不会随着订单量的增长而被摊销掉,反而会越来越高;而前置仓相当于把一个集约化配送的冷库修到了用户家门口。最后一公里的配送实现了“去冷媒化”,使得冷链物流的交付成本中更多的是冷源式冷链(冷藏车、冷库、冰箱等通过发电机制冷的方式)所形成“固定成本”,所以当订单规模达到一定程度时,固定成本会随着订单规模增加而被摊销。

  如今每日优鲜在国内一线、新一线及二线城市已经建立了1000多个前置仓,其中北京300多个,上海接近200个。如何让每个消费者都有良好的购物体验,这就对前置仓的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尤其随着越来越多前置仓的建立,管理的难度也在增大。

  为了令前置仓的效应最大化,每日优鲜强调“千仓千面”,根据周边区域消费需求的不同,大仓每天向每个前置仓补货的商品种类和商品数量都会不同。而这要求每日优鲜有足够的大数据支撑。All in前置仓模式以来,每日优鲜不断改机升级补货算法,最终这套算法从只取过往7天销量的平均值,演变到以周销量和年销量为基数,辅以星期系数、社区属性系数、天气系数、商城活动等变量。

  如今,每日优鲜的损耗率已经降低到1%左右,前置仓模式以及背后的算法也从华北复制到华东、华中和华南。

  在徐正看来,未来零售的发展趋势应该是多场景化的,会出现更多零售新业态。每日优鲜目前的业态创新都是基于现有的供应链、物流(前置仓模式)、大数据和用户体系的基础。基于这些,前端业务业态的创新的速度会越来越快。

除《商学院》杂志署名文章外,其他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商学院》杂志立场,未经允许不得转载。版权所有

欢迎关注平台微信公众号

 点赞 30
 收藏 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