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刊推荐
// 中经传媒智库

富达基金:融合本土与国际 开启联席基金经理制

原创 作者:吕笑颜 / 发布时间:2024-11-11/ 浏览次数:0
 
文|吕笑颜
 
当前,外商独资公募正在大刀阔斧推进团队建设。
 
近日,富达基金管理(中国)有限公司(下称“富达基金”)推行联席基金经理制度,“富达传承6个月”增聘张笑牧为基金经理,与富达悦享红利优选基金经理周文群合管。半个月前,另一只基金富达红利优选基金刚刚增聘聂毅翔为基金经理,与周文群合管,从此前的从业经历来看,这是“本土派”与“内部培养派”的联手。
 
随着中国金融市场的进一步开放,越来越多的国际资产管理公司正在探索进入中国公募基金市场的可行路径。不过,外资基金在华发行产品的收益情况、高管及投研团队的调整,市场曾质疑“水土不服”。
 
作为最早一批开展独资公募基金管理业务的外资资管公司,富达基金是中国资本市场深化改革、公平开放的积极参与者,也是受益者。那么,以富达基金为代表的外资主动投资巨头,在海外市场积累的方法论,能否适用于中国市场?又如何赋能中国市场?
 
下一步,外资公募将聚焦哪些业务的调整?新的发力方向又在哪里?展望未来,外资独资基金将如何审视助推A股市场动能的长线资金来源?国际投资者对于中国资产的态度如何?当前,国际资金又是如何看待各个特点主题的配置机会?
 
推进联席基金经理制度
 
外资公募基金中的联席基金经理模式多采用“本土派”与“内部培养派”的搭配方式。这种搭配有助于在禀赋国际视野、集团风控理念的优势基础上,快速融合本地市场的专业能力和投资经验,有效提高基金的投资绩效。
 
不到半个月,富达基金的两只股票基金均完成增聘基金经理工作。此次增聘可以看到,富达基金经理团队开启本土化、引入“本土+内部培养”合管模式。
 
富达基金目前管有四只基金,两只债基富达裕达纯债、富达90天持有,交由基金经理成皓管理,两只股基富达悦享红利优选、富达传承6个月,交由周文群管理。成皓、周文群两人此前均没有本土公募工作经验,在富达利泰(富达国际在中国创办的私募)供职多年,算是内部培养的基金经理。
 
而聂毅翔则在鹏华、天弘、国海富兰克林等本土公募大厂工作超过10年,做过研究员、基金经理,有公募的单管业绩,算是本土化人才。本次被增聘,意味着富达基金经理增为3人,且团队开始“本土化”。
 
对于本次增聘,富达基金总经理黄小薏对《商学院》杂志表示,富达国际正逐步推行联席基金经理制度(CO-PM Structure),富达基金也在中国落实跟进这一调整。
 
黄小薏认为,此举将进一步促进投研协作和经验互补,从而提升认知维度和决策质量,同时也为人才梯队的培养和发展提供空间。“增聘基金经理不会改变基金原有投资策略,而且我们相信这一调整能为客户带来更多价值。”
 
目前,国内共有6家新设立的外资公募,除了富达基金,贝莱德、施罗德也已开启多人合管模式。
 
对此,德勤中国金融服务业财富管理咨询主管合伙人曹樑指出:“从目前的实践来看,外资公募基金中的联席基金经理模式多采用‘本土派’与‘内部培养派’的搭配方式。这种搭配有助于在禀赋国际视野、集团风控理念的优势基础上快速融合本地市场的专业能力和投资经验,有效提高基金的投资绩效。这也是外资机构在本地化发展中,投资团队不断本地化、一体化和团队化发展的趋势。”
 
富达基金是国内第二家新设立的外商全资公募。2021年8月,中国证监会核准设立富达基金。2022年12月,富达正式获批开展中国公募业务,该公司由富达亚洲控股私人有限公司100%控股,富达亚洲控股私人有限公司是富达国际全资控股的子公司。
 
相较于股权收购的外资独资基金,曹樑认为,申请新设的外资独资基金拥有“全新”和“标准化运营”的优势,“需要从零开始建设,经历与中国监管部门沟通、申请、筹建到批复开业的过程。业务模式建设过程比较长且投入大。优点是可以较好地落地外资或集团的目标运营模型和风控体系,符合外资全球投资市场的建设标准,构建全新的团队。”
 
相较于富达基金这个名字,人们更熟悉的名字是彼得·林奇,他被誉为“20世纪美国最杰出的公募基金经理”。
 
富达基金素以培养明星基金经理而闻名。除了投资大师彼得·林奇,有“欧洲股神”之称的安东尼·波顿、曾被称为“华尔街之王”的华人基金经理蔡志勇均出自富达。
 
富达基金对基金经理严格的培养体系在业界一直有口皆碑。据介绍,富达透过严谨的基金经理学院(Portfolio Manager Academy Programme),为基金经理提供培训。黄小薏表示:“富达的分析师往往需要经历8—9年时间,先后覆盖三个不同的行业,通过一系列流程训练和选拔之后才能进入基金经理学院。之后,富达基金会给他们提供种子资金进行管理,还有资深基金经理以老带新担任导师,从投资策略、投资流程、组合构建和风险控制等方面帮助研究员建立自己对市场的理解,以确保富达基金的投资理念一脉相承。最后,经过综合评估,合格的基金经理才有资格管理客户资金。”
 
然而,当前在中国,富达基金开始摒弃“明星基金经理”制度,推行联席基金经理制度,这是否意味着该模式在中国市场“水土不服”?
 
对此,曹樑认为,外资在不断适应中国市场本地化的进程中,“明星基金经理”模式和“联席基金经理”模式并不是互相替代的关系,而是机构根据市场环境和投资者需求的变化来灵活调整的管理策略。
 
“我们深知,进入一个新的市场,必定要经过一个学习的阶段,而且这个过程无法急于求成。从1999年开始投资中国公司到2004年在中国设立办公室,再到2011年招募本土投研团队,又到2017年率先获得外商独资私募基金管理人的资格,直到2022年底获得外商独资公募基金牌照,我们花了很长的时间来了解中国市场和国内的投资者,也让国内投资者认识富达。”黄小薏如是说。
 
为中国经济投下“信任票”
 
作为首批在中国开展公募基金管理业务的外商独资资管公司之一,富达看好中国的长期发展趋势。
 
作为一家依靠内生业务增长、实现业务版图跨越式发展的全球主动资管巨头,在核心业务方面,富达投资(Fidelity Investments)以主动管理为特色,拥有完善的投顾服务,是美国养老金市场最早参与的资管机构之一,并成功把握住了美国养老金市场的扩容机遇期。那么,这些核心业务优势如何“走进中国”,又如何体现在富达基金的业务及产品上?
 
早在1981年,富达基金就开始关注中国市场,当年在中国香港设立办公室,专注于中国和东南亚市场的投研。2005年前后,富达国际在上海、北京设立办公室,2007年在大连设立办事处,2017年1月,富达国际成为首家在中国证券投资基金业协会备案设立外资私募证券投资基金管理人的外资资管公司。“中国对于富达来说,是一个具有长期战略意义的重要市场,所以很早就在中国有所布局。当时中国公募基金市场尚未全面对外资开放,我们就先在这边设立代表处和中后台办公室,这是着眼于长期的战略规划。”黄小薏表示。
 
黄小薏指出:“国际视野和本土投研能力的双轮驱动,能够帮助富达为投资者捕捉有价值的机遇。投研方面,早在2011年,富达基金就开始在中国市场招聘本土研究员,搭建投研团队,并且仍在持续扩充,构建勤勉、融合中西方文化特质的专业人才队伍。”
 
2023年4月25日,富达基金正式成立了在华首只独资公募产品“富达传承6个月股票基金”,基金经理为周文群。资料显示,周文群在股票领域的投研职业生涯始于2005年,经过富达基金经理学院的培训,具备全行业选股能力,投资框架成熟稳定,追求长期稳健的投资风格。
 
市场方面,在稳增长政策驱动以及货币端持续宽松的背景下,富达基金对2024年的宏观经济复苏抱有信心。基于这一宏观背景,预计消费、医疗行业、高端制造以及与房地产产业链相关的顺周期板块将有更多投资机会。
 
营销方面,这家海外资管大厂在中国的营销打法颇为“接地气”。在渠道上,公司深度绑定蚂蚁基金,不仅率先开设财富号平台,还举办了多场首发直播。公开资料显示,“富达传承6个月”基金共有12家代销机构,阵容堪称“豪华”,囊括了基金销售头部平台招商银行和蚂蚁基金。此外,中国银行、天天基金、盈米基金、中国银行、中信证券等知名机构也位列其中。
 
今年4月,富达基金发布了旗下第四只公募基金,也是第二只主动权益产品——富达悦享红利优选混合型证券投资基金,这是其首只主动红利混合基金,基金经理也为周文群。相较于以被动指数为主的传统红利策略,富达的红利策略采取主动管理,融入基本面研究,深度跟踪上市公司基本面情况以对企业质量和分红能力做出前瞻性判断,并且全面挖掘A股和H股优质红利公司。
 
事实上,富达基金的母公司是全球基本面选股巨头富达国际,而红利策略正是富达国际股票投资核心策略之一。
 
彼时,周文群认为,随着一季度中国多项经济数据超预期以及人民币汇率的持续坚挺,市场的乐观情绪逐步强化。但周文群也提示,全国两会强调经济增长模式的高质量转型,未来预计难以出现“大水漫灌式”的经济刺激。当前,投资者应调整对中国资产价值的认识,应该看到,企业盈利增速边际放缓倒逼A/H股上市公司改善企业治理,以增加派息和回购股份提升股东回报等趋势愈加明显。在此背景下,聚焦此类投资机会的红利策略以其稳健防守的属性以及相较于无风险收益率更高的股息回报,展现出极强的性价比,在当前乍暖还寒的市场吸引了稳健风格投资者的极大关注。
 
对于当前富达基金在华发行产品的考量,黄小薏表示:“所有产品选择都是富达竞争优势和市场需求相结合的结果。长期来看,富达始终秉持‘在中国、为中国’的发展愿景,我们希望逐步在中国市场建立多元化的资产配置能力,包括股票、债券、跨境、多资产、ESG、另类资产等方面,继续丰富公司在中国市场的产品线,满足中国投资者的不同需求。”
 
同时,随着“三支柱”养老金近年来在中国蓬勃发展,富达基金非常看好中国个人养老金的广阔发展前景和巨大市场潜力。而养老能力根植于富达的DNA,富达也是发明养老一站式解决方案——“目标日期基金”的公司。据黄小薏介绍,“过去几年来,富达已经在养老领域进行了很多相关工作,为国内政策制定者建言献策、与合作伙伴分享富达海外经验、举办养老投资论坛、投资者教育等等,希望为中国第三支柱发展贡献力量。”
 
展望未来,黄小薏表示:“将来各方面条件成熟时,我们期待可以把富达在全球运作成熟的养老投资核心策略包括目标日期基金、目标风险基金等产品落地到中国市场,根据本土客户的不同需求,为他们打造覆盖全生命周期的养老产品体系。”
 
正是基于对中国经济的韧性以及中长期增长机遇充满信心,富达基金在华展业、兴业的步履不停。今年2月26日,富达基金发布关于设立北京分公司的公告。在此之前一周,富达基金刚迎来注册资本的增长。2月19日,富达基金的注册资本由此前的1.3亿美元增至1.6亿美元。
 
对此,黄小薏表示:“中国是富达基金的长期战略重点,北京分公司的设立和增加注册资本彰显了富达对于中国市场的长期承诺。我们希望继续加强与中国客户的沟通,以及深化合作伙伴关系,共同帮助中国投资者实现长期财务目标。作为首批在中国开展公募基金管理业务的外商独资资管公司之一,富达看好中国的长期发展趋势,并且致力于为中国投资者带来更好的产品和服务,同时也为建设高质量的资本市场和高质量的对外开放有所贡献。”
 
中国吸引力凸显,外资持续加码中国市场
 
当前,中国市场正进入长期投资的黄金时期,中国经济正处于结构调整的换档期,中长期的发展动力转换方向非常明确。
 
对于中国市场的开拓,外商独资公募仍在发展初期,若要实现跨越式发展仍需“修炼内功”。当下,在A股市场震荡调整行情中,外资公募仍在加大布局力度。那么,外资基金看好中国哪些发展机遇?同时,在美联储9月17日至18日召开会议之前,关于其首次降息幅度的争论愈演愈烈,在此背景下,外资基金将如何调整全球资产配置?
 
曹樑认为:“自2018年‘资管新规’发布后,中国资管市场已走入统一化、标准化、专业化、透明化和国际化的时代,监管侧逐渐呈现严监管、穿透监管和功能监管趋势,市场侧国内市场竞争激烈,头部金融机构规模优势显著。外资基金在融入中国市场的过程中,在渠道建设、产品发行、投研体系、团队建设、文化、品牌建设中可能面临本地监管合规要求、本地市场和人才经验的积累,以及文化融合和品牌影响力持续建设等的诸多挑战。”
 
“我们建议外资金融机构可以在战略规划升级、目标运营模式建设、合规管理、数字化能力建设、朋友圈构建上更好地加快本地市场的融合进程。”曹樑补充道。
 
对于中国市场,黄小薏表示:“结合当前国际资本对中国资产的低配现状和具有吸引的估值水平,我们认为中国市场正进入长期投资的黄金时期,中国经济正处于结构调整的换档期,中长期的发展动力转换方向非常明确。在旧动能的‘三驾马车’模型中,中国正逐步减少对房地产和基础设施建设的依赖,同时在保持出口规模的基础上向高端制造业转型。此外,中国还在引导和加强内需,寻求建立以能源转型、科技创新、医疗健康等新经济为主导的发展格局。近期,我们也从一系列政策中看到,政府稳经济、促消费、保就业的决心,复苏态势仍将持续。”
 
那么,当前国际投资者对中国资产的态度是怎样的?他们更看重中国资产的哪些因素?
 
对此,富达基金投资策略总监孟峤表示:“对于国际投资者来说,无论是中国市场的体量、A股与港股的交易量,还是中国市场在全球市场中的地位、活跃度以及可投资的行业深度,中国都是海外投资者最值得关注的市场之一。今年以来,通过与海外投资者的交流,我们明确看到,市场上对于A股和港股的关注和了解,以及对于市场未来变化的关注度都在增加。考虑到A股较具吸引力的估值水平,以及国际资本对中国资产的低配,我们认为,大量海外资金正在等待时机进入中国市场。”
 
具体到资产配置方面,针对股票配置,孟峤表示:“在整体经济持续复苏的环境中,富达偏好一些制造业比较突出的企业,也看好偏防御的红利板块,包括周期板块、煤炭板块,以及电力能源、银行等稳健板块。7月底的政治局会议强调了消费端振兴的重要性。从投资角度上看,对于通过国家给予补贴,以此增强消费者购买意愿的相关产业链,是富达未来比较看好的一个方向。我们也会关注现金流较为充裕,在所属行业表现强劲且在当前市场中表现稳健的上市公司。
 
“我们认为,一家公司的发展必须以策略性的商业模式和包容性的组织文化为指导,拥有全球视野和本土洞见的组合,加上好的技术和人才的共同协作,才能行稳致远。”黄小薏如此表示。
 
曹樑指出,通过股权收购完成的外资独资基金与申请获准开业的外资独资基金两者在业务开展、运营及品牌建设方面存在一些差异。像富达基金这种申请新设的外资独资基金在华展业需要关注“本地化”和“长期主义”,“需要考虑运营模式、投资模式、团队建设和系统能充分融合本地化要求,奉行长期主义,如何积极根据自身的战略和市场需求灵活定位,制定更具针对性的品牌建设策略,讲好中国故事,打造本地化知名品牌,树立良好的中国市场形象和优质产品。”(本文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除《商学院》杂志署名文章外,其他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商学院》杂志立场,未经允许不得转载。版权所有

欢迎关注平台微信公众号

 点赞 30
 收藏 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