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刊推荐
// 中经传媒智库

商科教育20年,直面商业问题的本质

原创 作者:哀佳 石丹 / 发布时间:2024-04-29/ 浏览次数:0
 
 
过去的20年,商科教育经历了革新与重塑。从案例教学到实战模拟,从课堂讲授到在线互动,教育者们试图以各种方式将学生更紧密地与真实的商业世界联系起来。这背后坚持的核心理念是:真正的商业教育不仅要传授知识,更要培养学生面对不确定性时的应变能力,让他们能够在复杂多变的商业环境中洞察本质,解决问题。
 
商科教育的二十年
商科教育应该更多地服务于实践,帮助企业成长和发展,而不是仅仅停留在理论层面的辩论。
 
中国人民大学商学院院长易靖韬回忆,20年前,也就是在2004年左右,我国的商科教育正处于2.0的发展阶段。在这之前的商科教育,相较于理工科而言缺乏一套严谨、令人信服的研究方法,无法得出具有普适性的结论,是较为弱势的存在。于是,商科教育开始转向实证、科学验证的方式,注重学理性研究来解决科学问题,比如运用大量数学模型,做出严格的假设,然后推导出结论。
 
因此,从1.0阶段开始,商科教育便开启了学术型、学理式的研究模式,不断地进行自我论证和迭代融合。这个阶段实际上是一次夯实学科根基的过程,需要通过发布学理性研究来打下基础。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讲,1.0和2.0阶段的商科教育是在巩固与其他学科比较时的地位基础。
 
随着时间的推移,实践中的企业家们对此提出批评,并不认同商科教育的学理性推导。他们认为,这种学理式的研究过于理论化,与实际操作脱节,无法有效地指导实践。这导致了商科教育在某种程度上变得像是一种自娱自乐的学科方式,与实际应用产生了脱节。
 
哈佛大学商学院注意到了这个问题,并开始对这种教育方式进行批判和反思。它们认为:商科教育应该更多地服务于实践,帮助企业成长和发展,而不是仅仅停留在理论层面的辩论。
 
因此,哈佛大学商学院进行了一系列调整,推出了以哈佛案例为中心的教学法。这种教学法以企业为中心,更加关注实际场景中的问题,旨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种案例教学法在哈佛大学商学院得到了广泛应用,并逐渐在全球范围内推广开来。
 
此后,商学院开始更加注重实践和问题导向的教学,直接面对企业问题,提供具体的研究方向和建议。这种转变使得商科教育更加注重实践和应用,更加符合企业的实际需求。在这个过程中,哈佛大学商学院还向全球推广了案例教学法,并进行了师资培训。此外,还聘请了许多业界的经理、总经理以及大企业家来担任教授。他们虽然没有经历过学科或学术训练,但他们将丰富的实践经验融入进了教学中,形成了独特的教学方式。
 
“这种趋势,其实反映了一种教学思路和逻辑变迁,那就是更加服务实践。从教学方法来看,从传统的学理式讨论,转变为情境场景式的问题导向性教学,引入实践型的教授,来丰富课堂内容,使学生学习的内容能够更好地融合理论和实践。这些都是面向实践的一个重大改变,也是教育进步的一个重要标志。”易靖韬说。
 
易靖韬进一步指出,近5—10年,商业教育开启了3.0的新阶段。在这个充满不确定性的时代,商科教育主要面临着两种不确定性:一是政治经济带来的政策不确定性。这给企业家带来了很大的挑战,因为他们很难预测未来的政策走向及其可能带来的影响;二是由技术变革带来的不确定性。数字化浪潮席卷而来,许多企业还没来得及反应就发现自己已经落后了。传统企业被迫进行数字化转型,而数字平台企业则开始抢占市场份额。在移动互联网时代,消费者的习惯发生了巨大变化,这对传统商业模式构成了巨大的挑战。
 
易靖韬指出:“这些变化同时也对商科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这需要商学院能培养出能够在不确定性环境中生存和发展,具有前瞻性、创新能力和适应能力的人才,以应对未来可能出现的各种挑战。” 
 
中央财经大学商学院院长兼MBA教育中心主任林嵩指出:“中国的商科教育未来会继续发生深刻的变化,一是因为产业实践的逐步发展,商科教育是建立在产业体系上的,没有好的实践便不会有好的商科教育。如今,中国的商业实践发展在世界范围变得不容忽视,而建立在商业实践基础上的中国商科教育,也开始具备独特性和社会影响力。二是因为国内商业管理研究发展逐步成熟。面向中国企业的管理问题研究开始变得迫切。”
 
应对时代的挑战
商学院的培养使命是要培养出具备全球视野、创新精神以及社会责任意识的领导者。
 
“中国的产业实践发展迅猛,这为我们商学教育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广阔的空间。这是一个令人欣喜的现象。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们会看到更多具有中国特色的商学教育成果涌现,为中国乃至全球的商学教育贡献智慧和力量。”林嵩说。
 
对此,易靖韬也认为:“我们已经进入了一个阶段,这个阶段需要我们深刻总结自己的经验,探寻内在的规律,以便构建一套完善的理论体系和方法论。这套理论和方法不仅能指导我们企业的具体实践,还能与西方传统的学科理论知识形成互补。”
 
“对于中国企业来说,数字化这个话题如今非常热门,中国企业究竟该如何进行数字化转型也是一个非常现实的问题。另外,绿色可持续发展、跨境供应链管理以及国际贸易投资也是非常重要的话题。这些话题之所以重要,是因为它们与中国的发展紧密相关。”林嵩说,“中国的发展速度非常快,产业实践的发展会激发出许多新的、有趣的研究话题。这些话题不仅值得我们关注,而且能够为我们提供丰富的研究素材。” 
 
易靖韬进一步指出,这些商业创新在全球范围内都具有借鉴意义。许多外国学者在初次接触这些现象时,可能会感到难以接受,但他们在深入了解和学习后,能够从中汲取经验,为他们的研究提供新的视角和补充。实际上,人民大学商学院早些年已经形成了譬如华为六君子、矛盾管理学等特色理论。如今通过重新梳理和迭代这些历史领域的成果,结合数字化时代的特点,重新为学科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比如,人民大学商学院较早地提出了数字化转型与组织重构的理念,推出了数字化转型与组织重构的系列丛书和教材,为企业的转型之路提供了理论支撑。同时,会计学转变为智能会计,财务与金融科技相结合,营销领域出现了量化营销或数字营销的新形态,人力资源管理也更加注重数字化,从会计、财务、管理学、组织到人力资源等多个维度进行了调整,这些变化都与过去截然不同。
 
此外,林嵩指出:“在商学教育中,我们除了教授基础的商业知识外,还特别强调几个关键点。比如全球化视野,我们投入了大量的时间、精力和资源来推动国际化教育,希望学生们能够了解全球范围内正在发生的事情。全球视野不仅仅局限于欧美,也要关注东南亚等其他地区,并理解这些国家和地区当地的经济问题。其次是创新精神。在当今社会,创新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再者是社会责任意识,注重商业伦理和社会责任的教育;最后是强调领导能力的培养。一个优秀的领导者应该能够影响他人,推动社会的进步。”
 
在林嵩看来,商学院的培养使命是要培养出具备全球视野、创新精神以及社会责任意识的领导者。
 
法国里昂商学院亚洲校长王华还强调:“未来商学院的教育体系不能仅仅关注信息差,更重要的是缩小认知差,培养学生具备深厚的专业知识和独特的思维方式。毕竟,在当今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单纯的信息差已经不再是我们最大的优势,而认知的深度和广度将决定我们的未来。”
 
教学方式的转变
通过“行动学习”深度剖析自己,让学生发现企业中的问题,这种方法有助于学生跳出问题的本身,从更高阶的角度去考虑问题,从而形成更科学的解决方案。 
 
总的来看,中国的商科教育已经初步体系化,初步形成本土特色是当下比较明显的趋势。
 
“从学校角度来看,商业世界的变革,也必然带来对教育模式的影响,如今的授课方式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过去可能更依赖于传统意义上的教师授课、学生做笔记的形式,但现在情况已经大不相同。”林嵩说。
 
在当下的学习过程中,林嵩非常强调两点。首先,课程内容必须不断更新,紧密贴合最新的商业实践,中央财经大学商学院对课程体系进行了深入的改造,以满足“产业+商学”结合的需求;其次,授课方法也需要多样化。除了传统的教学方式,还可以为学生提供各种实践机会,如参观实践基地、组织游学团等,让学生近距离接触优秀的企业。
 
此外,林嵩表示:“早期的商学院基本上都在学习国外的案例教学模式,现在,国内很多知名商学院都在积极探索案例教学模式。之前谈到的案例教学,更多的是关注如何将现有案例库中的案例应用到课堂教学中。但现在,要更强调老师如何去写案例。在写案例的过程中,从最初的资料搜集,到与企业接触洽谈,寻找研究问题,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其中,这样每一个环节都是学习的过程,能进一步加深案例教学的成效。”
 
易靖韬进一步指出,除了案例教学,还可以开设面向实践者和企业家的特色课程。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沙盘课。这种课程通过道具和实验的方式,让学生们在给定的战略目标和实用说明下,创造性地完成任务。各组之间还可以进行PK,使得学习变得更加有趣和具有挑战性。
 
此外,通过“行动学习”深度剖析自己,让学生发现企业中的问题,这种方法有助于学生跳出问题的本身,从更高阶的角度考虑问题,从而形成更科学的解决方案。尽管行动学习的历史不是很悠久,但它已经取得了一些显著的成果。不仅如此,人大商学院还在“翻转课堂”和“实践模拟课”方面进行了很多年的探索。通过软件模拟比赛的方式,学生可以在投资决策等主题上进行实践,这种模拟方式能使学习更加生动有趣。
 
“如今,商学教育已经从浮躁走向沉淀,从粗放走向集约,从快速走向稳步高质。为了适应这种变化,我们还需要调整原有的教师考核体制。”易靖韬说。
 
例如,以前人大商学院以短期的三年或六年为周期进行考核。这导致许多教师无法专注于长期、宏观的研究议题。未来可以对教师的聘任周期有所调整,采用三年一聘、六年一大聘甚至十二年一长聘的方式。这样,教师们可以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去关注和研究重大问题,回应时代的关切,并产出有影响力的成果。
 
在易靖韬看来,商学院的教师都有自己的特色和长处,不应该仅仅从科研这一个维度来评价他们。例如,如果某位教师在教学方面表现出色,或者在社会服务方面作出了重要贡献,都应该给予充分的认可。
 
未来,人大商学院计划实施“变轨制”:当教师感到疲惫,想要暂时放慢脚步、沉淀自己的研究成果时,可以被允许从高速跑道转入低速轨道,通过几年的缓冲期,让他们能够从容地展示自己的优秀成果,而不是逼迫他们不断加速前进。
 
直面商业问题的本质
商业教育的未来需要直面商业的本质,真正去解决商业的核心问题。
 
“过去,大家普遍认为,读商学院的人是为了用学位证书“镀金”。然而,近年来我们发现,学生对于学习的重视程度已经远远超过了单纯对学位证书的追求,他们更希望能真正学到有价值的知识。”林嵩说。
 
此外,中财的MBA学生背景也越来越多样化,从以往的金融背景到现在来自各行各业的精英。因此,林嵩表示,中财商学院也在有意识的将其他学科与财经知识交叉融合,让大家在学习过程中获得更多的兴趣和收获。在他看来,在当前的数字化背景下,财经教育转型正是未来要深入探索的问题。
 
易靖韬则认为,商业教育的未来需要直面商业的本质,真正去解决商业的核心问题。需要脚踏实地让企业家学员领悟到商业的本质,理解商业的运行规律,掌握如何运用全新的商业思维、策略和手段去解决实际的商业问题,从而真正助力企业的成长。
 
“商业的本质已经发生了微妙的变化,这种变化源于政策的导向,也源于科技的飞速进步。因此,从相对稳定的商业逻辑思维,逐渐适应不确定性预期的新阶段正是商科教育现在需要关注的方向。遗憾的是,目前商科教育在这方面的探索还不够深入,甚至有些落后于大环境的研究。尤其是在新技术研究方面,我们往往是在新技术出现后才开始研究,缺乏前瞻性和牵引性。”易靖韬说。

除《商学院》杂志署名文章外,其他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商学院》杂志立场,未经允许不得转载。版权所有

欢迎关注平台微信公众号

 点赞 30
 收藏 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