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刊推荐
// 中经传媒智库

中企出海20年:向“真正的全球化公司”转变

原创 作者:王颖 / 发布时间:2024-04-29/ 浏览次数:0

 

10418.5亿元人民币。
 
这是商务部发布的2023年全行业对外直接投资总额,较上年增长5.7% 。其中,对外非金融类直接投资9169.9亿元人民币,增长16.7%。我国企业在“一带一路”共建国家非金融类直接投资2240.9亿元人民币,增长28.4%。从2004年到2023年,近20年间,我国对外直接投资从约451亿元人民币到10418.5亿元人民币,增长不可谓不快速。
 
纵观过去20年,伴随着中国经济的全球化,中国企业积极地走出国门,历经了三波浪潮,开启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全球化之路,实现了中企出海业态在广度和深度这两个维度上的跃迁。
 
从广度上来看,中国出海企业类型经历了不断扩展,从大型国企央企、500强巨头到互联网独角兽,再到各细分赛道的头部企业,中国企业出海的主体在一步步地从大型企业向中小企业延伸。从深度上来看,中国出海企业的组织形态也经历了不断的变迁,从低端的产品代工向高价值的产业链上下游延伸,从贸易型出海向品牌出海转变,从“有业务在海外”向“真正的跨国公司”转变。
 
站在2024年新的起点上,我们看到新一波的出海浪潮正在席卷而来,这一波浪潮,不仅将进一步地推动中国出海业态从广度与深度上实现跃迁,还将会从更大范围与更高维度上促进商业生态的演化。同时,在这样一个新的浪潮下,对顺应潮流的中国出海企业来说,也必须意识到进入一个陌生市场将面对的诸多困难与挑战。因此,“三思而后行”永远是一个明智的策略。
 
中企出海20年回顾
 
越来越多的中国出海企业会更深层次地思考“走出去”的目的思考如何成为真正的全球化公司。
 
第一波浪潮(2001—2008年) :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开启制造业出海时代。
 
自2001年加入世界货品组织后,中国开始全面融入全球经济,政府把“走出去战略”提升到国家战略,鼓励企业走出国门、参与全球竞争,开启了中国企业出海的第一波浪潮。
 
这一波浪潮下,主流的出海企业主要以大型国有企业和部分具备实力的民营企业为主。从出海企业的组织形态来看,此时的中国企业更多地依赖低成本的制造和代工来实现产品出海,仅仅是“在海外有业务”,而且企业经营范围主要以家电、服装、纺织制品、家具、鞋靴、塑料制品、箱包、玩具等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处在全球产业链的末端。
 
第二波浪潮(2009—2018年):全球金融危机,促进中国企业全球化并购。
 
这一时期,全球金融危机的爆发引发全球经济震荡,成为中企出海的重要转折点。一方面,之前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帮助一批中国头部企业积累了足够的资金;另一方面,全球金融危机的爆发,为中国企业提供了很多高性价比的海外收并购目标企业。在此背景下,一批实力雄厚的中国企业开始通过参股、并购等方式大量投资海外优质企业,如吉利收购沃尔沃的轿车业务、三一重工收购德国混凝土机械龙头普茨迈斯特、联想收购摩托罗拉手机业务、海尔收购通用电气家电业务等。中国企业通过“资本出海”获取了海外的技术和市场,初步形成了国际化布局,为构建全球化品牌打下坚实的基础。
 
第三波浪潮 (2019 年至今):中国企业在模式、运营、技术上的竞争力,推动中国企业大规模出海。
 
随着中国互联网与数字经济的蓬勃发展,中国企业在数字化商业模式和依托产业链结构化优势下的运营能力等方面已经具备了全球的竞争优势,此外,在电池价值链、电动汽车、数字化与互联网(如5G)、可再生能源(太阳能、风能)等领域,中国企业正通过不断地创新建立起强大的全球竞争力。在此背景下,中国出海企业的类型逐渐向一些细分赛道的规模相对中型的头部企业延伸,如以Shein和Shopee为代表的电商企业,以蜜雪冰城、喜茶和霸王茶姬为代表的新消费企业,以隆基、TCL中环为代表的新能源企业,以比亚迪、蔚来为代表的电动汽车企业等等。在此过程中,中企出海的重点逐渐从传统的第二产业转向服务业和高科技产业,推动了全球化的产业升级。
 
站在2024年这个新起点,叠加第三波浪潮的新一波浪潮正在蜂拥而至。在这一波新的浪潮下,全球本土化(glocalization)将成为重点。随着中国企业借助模式、运营、技术上的竞争优势不断地走出去,将有越来越多的企业对全球化有更深层次的思考、认知和实践;越来越多的中国出海企业会更深层次地思考“走出去”的目的;更多地去思考如何全球化地配置资源、如何在海外开展本地化运营、如何构建能力成为一家真正的跨国公司。
 
真正的全球化公司,既是全球化的,也应该是本地化的。
 
首先要具备全球化的视野。公司海外经营的目的不是单纯追求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而是站在全球视野来进行资源的合理配置。华为全球化的一个重要理念是“利用世界的资源和能力来领导世界”,全球哪个地方的资源和能力最强,就把能力中心建在哪里;所以产品的研发需求来自华为,架构由欧美顶尖专家设计,硬件由华为中国团队完成,软件主要由印度科技人才承担,制造由富士康完成,最后再在华为的全球市场网络进行销售。
 
其次,全球化公司应该具有本地化经营能力。将公司本国文化与海外国家文化进行融合,按照当地的风俗、文化、习惯来开展公司的经营工作。以三星为例,三星认为海外市场的经营,伴随着价值观的心理投资相比于物质投资更加重要,因此三星的全球化过程中,进行了许多针对海外本地市场的战略性努力,比如在马来西亚,从进入伊始就确定了以当地人为主的经营体系;在美国,为了跟当地人融合到一起做了持续不断地努力;在中国,不断地进行企业的中国化,积极培养中国专家,构建起人才资源的大网络。
 
中企出海20年跃迁的驱动力
 
中国出海企业将会越来越多地以全球化的视野和本地化经营的理念去思考自身的“走出去”战略。
 
中国出海业态20年的跃迁,正是我国这20年高速发展的缩影。中国开放的政策、高速发展的经济、不断形成的结构性优势产业、持续进步的技术、不断创新的商业模式等,一步步推动着中企出海模式的跃迁。
 
2001—2008年第一波出海浪潮的驱动力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是中国加入WTO的利好政策,二是中国制造业的成本优势。中国正式加入WTO后,中国政府对于“走出去战略”的高度重视,为中国出海企业营造了良好的政策环境。另一方面,中国大量低成本、年轻且高素质的劳动力群体以及高效的生产体系,建立起中国制造业在全球独具竞争力的低成本优势,驱动了企业成功出海。
 
2009—2018年第二波出海浪潮的驱动力来自内外部两个方面的叠加:中国经济之前的高速增长为企业积累了一定的资金,叠加上全球金融危机对海外企业的影响。随着中国经济之前的蓬勃发展,许多中国头部企业积累了大量的资金;同时,全球金融危机的爆发为中国企业在海外并购提供了大量高性价比的目标企业。这两方面的叠加,为中国企业创造了千载难逢的海外并购机会,推动了这波的“资本出海”浪潮。
 
2019年开始的第三波出海浪潮的驱动力主要来源于中国逐渐形成的新型竞争力。互联网与数字经济的蓬勃发展,创造了大量创新的商业模式,如在电子商务、移动支付、短视频、新零售等领域的模式创新,建立起对于海外很多市场的降维打击优势;同时,中国逐渐形成的门类齐全的工业体系和完善的供应链能力体系,帮助中国企业建立起面向全球的结构化优势;此外,伴随着中国经济结构的调整和产业升级,高科技企业和创新型企业不断涌现,特别是在新能源、人工智能、生物科技、电动汽车等领域的技术创新与突破,使中国企业在国际竞争中真正具备了技术和创新的竞争优势。
 
站在2024年新起点的出海浪潮,其背后的驱动力将来自于中国企业整体思维模式的转变。中国出海企业正逐渐认识到自身所具备的全球竞争优势,并意识到单纯地将产品销往全球并不能实现效益最大化,所以,中国出海企业会以全球化的视野和本地化经营的理念去思考自身的“走出去”战略,这将推动与激发新一轮更大范围、更高维度的出海生态跃迁。
 
未来的展望与当下的挑战
 
新一波的出海浪潮正在席卷而来,它将进一步地推动中企出海业态从广度与深度上实现跃迁。
 
随着中企出海浪潮的进一步发展,我们相信,从广度和深度上的跃迁仍将持续发生。随着越来越多不同行业不同规模的企业出海,随着企业出海越来越多地从简单的产品代工、海外贸易向产业链纵深发展,这两个维度的跃迁交织在一起,将激发更高维度的跃迁——商业文化的融合。中国的全球化企业将中国文化带到世界,在世界各地落地的过程中又将与当地文化不断融合,从而促使中国企业形成更加包容的、开放的企业文化——“和而不同、和合共生”;这将帮助中国商业文化在全球建立起独树一帜的影响力。
 
首先,推动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成为“全球视野、本地经营”的真正全球化企业。真正全球化的企业通常具备几个特点:一是它们的全球化目的不是追求简单的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而是以全球化的视野思考如何在全球最优化地配置资源;二是它们积极且开放地融入全球市场,以本地化的方式开展业务。我们相信,随着出海业态的进一步发展,中国越来越多的出海企业将成为具备这两个特点的全球化企业。
 
其次,造就一批“生而全球化”的中国新兴企业。商业环境的改变,将影响众多商业从业者的理念和视野。随着全球化企业逐渐成为中国商业文明的主旋律,它们必将影响更多的创业者,促使他们从创业伊始就以全球化的视野来思考和规划自身发展。
 
再次,形成中国文化的全球影响力。伴随中企出海业态的进一步发展、本地化经营的持续推进,中国文化与海外本地文化的融合将越来越深入。有别于西方文化在全球的强势输出,中国文化将以温和、包容、循序渐进的方式逐渐被世界所认识、接受与认可。
 
对于出海起步阶段的中国企业来说,在展望未来的同时,也需要立足当下,深刻理解目前出海所面临的诸多困难与挑战,提前准备,以便从容应对。
 
挑战一:如何真正地了解陌生的海外市场。对于陌生市场的真正理解并非易事,这不是简单取决于获取信息的多少,真正的挑战在于如何深入底层(文化、价值观、思维方式)去真正地理解海外市场。由于文化习俗、价值观、生活态度等多方面的差异,海外市场完全有别于中国的市场,这反映在当地市场流行的商业模式、做生意的方式,以及当地人的思维模式、决策方式、消费需求与习惯等都与我们熟悉的国内市场有明显的差异;此外,同一区域范围内的不同国家,市场环境也存在较大差异(例如东南亚各国市场环境就存在明显差异),所以,如何以多元化的视角来理解海外的区域市场也很重要。
 
挑战二:如何理性地思考海外市场的进入策略。进入陌生市场成功与否的影响因素不仅仅是当地市场机会的大小与进入的可行性,更重要的是能否像一个当地公司一样去思考与制定企业的经营策略,这有赖于企业管理层对当地政治与文化习俗、当地商业潜规则、当地客户需求与决策模式、当地员工思维模式与行为方式等的理解,在此基础上,真正让自己融入当地,把自己变成一个“本地人”来思考策略。
 
挑战三:如何在陌生的海外市场顺利落地运营。在一个陌生的市场开展运营,需要面临许多细致而具体的问题,例如,如何注册本地公司、招募本地员工、管理本地员工、寻找合适的办公场地、满足当地合规要求、处理法务与税务相关问题等等。处理这些问题,并非是随便寻找一些中介机构就能完美解决,如何能够找到真正熟悉当地、在当地有较强背景与实力、有专业优质服务能力、有高效服务响应能力的服务提供方,这对于海外市场运营的顺利落地至关重要。
 
(作者系博彦咨询高级合伙人王颖。博彦咨询是A股上市公司博彦科技旗下的咨询团队,在全球12个国家有分支机构,擅长从海外市场洞察、战略规划、进入策略到落地的全链路出海服务。核心合伙人具有十五年外资咨询和市场研究公司的总监及合伙人背景,团队具有丰富的战略和实操经验。)
 

除《商学院》杂志署名文章外,其他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商学院》杂志立场,未经允许不得转载。版权所有

欢迎关注平台微信公众号

 点赞 30
 收藏 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