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如何进一步推动可持续城市建设?

原创 作者:丛晓男 日期:2023-03-30 浏览次数:0
二十大报告提到,要推动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必须加快发展方式绿色转型,实施全面节约战略,发展绿色低碳产业,倡导绿色消费,
二十大报告提到,要“推动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必须加快发展方式绿色转型,实施全面节约战略,发展绿色低碳产业,倡导绿色消费,推动形成绿色低碳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城市是生产生活的主要空间载体,要建设经济繁荣、生态优良、生活宜居、社会公平、文化和谐的可持续城市,必须以上述精神作为核心要义。
 
可持续发展概念自20世纪80年代提出以来,在城镇化、城市规划中已获得广泛应用,催生了可持续城市概念和实践。实际上,在该概念正式提出之前,人类对于什么才是理想中的城市很早就开始探索,例如,霍华德的田园城市、赖特的广亩城市、芒福德的生物技术城市等城市形态都包含了朴素的可持续发展理念。
 
一般认为,可持续城市是遵循可持续发展理念的城市建设和发展模式,但这种解释容易导致两个认识误区。一是认为可持续城市是可持续发展在城市尺度上的简单复刻,从而忽略城市作为人类活动特殊空间载体所具有的特性和运行规律;二是将可持续发展简化为处理城市环境与城市发展之间的关系。实际上,除了污染治理、环境韧性、代际公平等议题外,可持续城市发展还包括提供社会包容、推动创新和就业、消除贫困、共治城市等众多社会性议题。因此,可持续城市的内涵是指在给定居民偏好(包含物质消费、环境、精神愉悦)的情况下,最有利于提升生产效率和实现居民综合福利的空间组织形态,其外延包括但不限于经济繁荣、生态优良、生活宜居、社会公平、文化和谐等。对此,联合国“2030可持续发展目标(SDGs)”中的目标11,即“可持续的城市和社区”,已经囊括了环境质量提升、公共交通系统完善、可负担住房供应、自然灾害防御等10项具体目标。2016年,第三届联合国住房和城市可持续发展大会上又通过了《新城市议程》,进一步设定了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全球标准。
 
城市是可持续发展问题的集中表现空间。过去数十年,全球一直处在快速城镇化进程中,虽然城市区域占全球陆地覆盖面积比例小于1%,但其贡献了全球75%的GDP,消耗了60%~80%的能源,并产生了75%的全球垃圾和碳排放。贫民窟、交通拥堵、空气污染、淡水供应不足、废物处理压力剧增、基本服务和基础设施不足等“城市病”日趋严重。预计到2050年,全球约有68%的人口居住在城市,城市健康有序发展面临更大挑战。
 
城市发展不可持续的表现在城市空间,但根源在于工业文明发展范式。工业文明虽极大地推动了社会的发展,创造出了巨大的物质财富,但也导致物质主义处于支配地位,人类在实现福利的过程中过度重视物质,漠视环境和精神满足感,社会生产以追逐大规模生产为目标,为提高生产效率追求集聚以实现规模经济或减少交易成本,最终导致工业文明发展范式下,城镇化过程中出现了一系列发展不可持续的问题。如果不改变传统工业文明所形成的发展范式,寄希望于城市规划设计手段、技术创新与应用,可持续城市建设将难有新的突破。因此,发展模式是全球可持续发展挑战的主要原因,也是潜在的解决方案。
 
中国在可持续城市建设方面开展了很多探索。早在1994年发布的可持续发展行动计划《中国21世纪议程》中,中国就承诺“保持持续的发展”,“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来进行城市建设。虽然国家层面对可持续城市的定义、内涵、建设方案等尚没有统一界定,部分开展可持续城市规划、评估的城市也是基于各自理解推进工作,但近20年来,中国持续探索适合国情的城市发展模式,数字城市、智慧城市、生态城市、Eco2城市、低碳城市、韧性城市、健康城市、公园城市等新型城市建设理念不断兴起,各地也开展了名目繁多的试点建设。这些城市形态虽未冠之以“可持续城市”,但均从不同角度充分回应和体现了可持续发展理念。党的十八大以来,生态文明建设得到空前重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转变城市发展模式与可持续发展的均衡、全面、协调发展的目标基本一致,生态文明思想为可持续城市建设奠定理论基础。
 
可持续城市建设是典型的抗解性问题(即较难解决的问题)。一是复杂性。城市本身就是一个“经济-社会-环境”复杂的系统,各系统、要素之间的关系和影响动力机制也复杂多变。城市内的复杂性并不因其尺度小而弱化,反而因人类活动强度大而强化。可持续城市建设应当坚持系统观念,充分考虑到各系统、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二是不确定性。城市建设中存在大量不确定性,极端自然灾害、公共安全事件等是可持续城市建设应对的重要目标问题。应加强防范化解风险意识,全面提升城市风险应对能力,将“韧性城市”作为可持续城市的重要内容;三是主体间价值的异见性。可持续城市建设不仅要处理人与环境、空间的相互关系,还应处理不同部门、主体之间的关系,各方利益的冲突决定了可持续城市建设具有典型的价值异见性,而社会公平、代际公平、公共空间共享等本身就是可持续城市建设的重要目标。以上三点意味着,可持续城市建设不存在一种成型的技术体系或解决方案,不可能“毕其功于一役”,要在过程中不断修正方案、调整适应和协调利益。
 
可持续城市建设有助于解决中国快速城镇化带来的诸多挑战。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历了大规模、快速的城镇化过程,城市发展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2021年末,中国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为64.72%,较2012年末提高11.62个百分点,高于55.3%的全球平均水平。如今,中国城镇化速度虽已放缓,但未来仍有提升空间,可持续发展愈发重要。
 
未来,可持续城市建设有哪些推进策略呢?一是全面推进工业文明发展范式向生态文明发展范式转变。要从根本上推动发展模式转变。要将美好环境、精神愉悦作为人民美好生活的重要内容,发现各区域在提供个性化、特色产品和服务上的资源禀赋,解构工业文明发展范式下城市集聚经济的根源。具体而言,就是要从城市群、都市圈、城乡关系、城市内部等不同空间尺度优化生产、生活、生态空间组织形态。
 
二是加强可持续城市顶层设计。在生态文明思想指引下,积极对接联合国“2030可持续发展目标”中的目标11,积极落实联合国《新城市议程》,尽快从政策高度厘清可持续城市建设的内涵、标准,出台建设指导意见,同时有效对接可持续城市同已有新型城市建设工作,形成各类新型城市建设有效融合、相互支持的局面。
 
三是统筹推动城市空间、交通、经济、生态、文化等各领域可持续发展,以此为基础创建具有包容性、多样性的可持续社会,加强城市污染防治,增强创新发展动力,加强防范风险意识,形成一个更高效、更安全、更清洁、更具韧性、更适宜居住的城市区域。

关于智库

  • 在中国社会科学院的智慧支持和战略指导下,《中国经营报》社有限公司发起成立了中经传媒智库。智库汇聚了中国社会科学院及顶级机构专家资源,是集专家、机构、平台、媒体资源于一体的媒体融合型智库。中经传媒智库整合旗下《中国经营报》《商学院》《家族企业》、中国经营网及两微一端等平台,具有5000万+的全媒体传播影响力。智库利用自身媒体平台开拓整合资源能力和广泛平台优势,为企业家和经营管理者提供全方位的信息服务和智慧支持。

    中经传媒智库公众号
    中经传媒智库微博
  • 创建于1985年的《中国经营报》,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主办,报社始终秉承“终身学习、智慧经营、达善社会”的理念,洞察商业现象,解读商业规律,助推商业文明。经过37年的发展,已经成为拥有一报两刊、网站、新媒体的大型传媒集团,是国内领先的综合财经媒体服务商。

    《商学院》杂志创刊于2004年,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主办,《中国经营报》社有限公司出版的一本高端管理类杂志。秉承终身学习、智慧经营、达善社会的理念,以传播商业新知为己任,以“国际视野+中国功夫”为办刊宗旨。为读者提供一切对管理有益的方法、工具和理念,是管理他人和企业的一本实战、实用的杂志。

    《家族企业》杂志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主办,《中国经营报》社有限公司出版。是中国率先关注家族企业实际控制权传递过程中风险与危机管控以及企业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