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解经济转型期青年就业难题

作者:曲 玥 日期:2022-12-29 浏览次数:0
曲 玥加快制定保市场主体一般的指导性原则和更多细则,给市场主体更多充分明确的预期和更加稳定的信心,有助于推动经济加快恢复和市场主体
曲 玥
加快制定保市场主体一般的指导性原则和更多细则,给市场主体更多充分明确的预期和更加稳定的信心,有助于推动经济加快恢复和市场主体对就业的吸纳。
 
当前我国就业形势复杂,稳就业任务艰巨。一方面新成长劳动力、登记失业人员、大学毕业生等群体规模较大,另一方面经济和主体和活力尚需逐步恢复,企业用工需求总体偏谨慎。大学毕业生等青年群体成为就业问题突出的重点群体。作为新进入劳动力市场的大学生毕业生群体,其面临摩擦性失业的挑战,同时受到经济转型等深层的结构性失业问题和周期性失业因素的影响,短期冲击和长期矛盾相互交错。在解决青年就业问题方面,具体的政策措施也需要短期和长期并举,精准把握常态化疫情防控与保市场主体之前的权衡。

一、青年群体较一般群体面临更突出的摩擦性失业特征

国家统计局自2018年1月开始公布城镇调查失业率,2022年3-6月的16-24岁人口的青年失业率分别为16%、18.2%、18.4%和19.3%,与往年最高时6月的16.2%相比,高位运行的时间提前,并已创下该指标公布以来的新高。2022年高校毕业生达1076万人,再创历年新高,大学生就业更加困难。青年失业率高反映了宏观经济的增长不达预期,2022年上半年,部分珠三角、长三角等经济发达、招聘需求较高的地区均受到疫情影响。这些区域经济拉动作用强、劳动力需求规模大。因此,对于大学毕业生等新进入劳动力市场的群体而言,其对应的新增招聘会受到更大的冲击。

大学生就业问题的复杂性体现在同时受到摩擦性失业、结构性失业和周期性失业的叠加影响,较一般群体更为复杂。首先,作为新进入劳动力市场的群体,在摩擦性失业方面,大学生在相对固定时点毕业并集中进入劳动力市场,导致其与用人单位的初次就业匹配更难;其次,在结构性失业方面,高校快速扩招、高等教育改革滞后导致学校专业设置、课程体系、教育质量不能适应经济发展和劳动力市场的快速变化;最后,在周期性失业方面,疫情呈现反复态势,国际经济环境复杂性增加,经济恢复周期被拉长,就业需求增长不稳定。
 
二、结构性问题和周期性影响给青年就业带来更多挑战

大学生是人力资本潜力较高的群体,其就业不充分或长期失业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效率损失更大。作为初次进入劳动力市场的群体,长期脱离劳动力市场导致其失去通过“干中学”提升人力资本的机会,不利于人力资本积累和长期职业发展。
大学生面临的更深层失业类型是结构性失业。中国已经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经济与产业转型升级加快,对劳动力人力资本和技能需求快速变化,在自动化、智能化的背景下,劳动力受教育程度和技能水平如何与这些变化匹配,成为就业的深层结构性问题。通过全面普及义务教育和扩大高等教育,我国劳动力的受教育水平显著提高。有效持续的人力资本积累为过去几十年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然而,当前教育的相关顶层设计仍然薄弱,教育与未来经济发展以及就业需求需要深入匹配,大学生技能水平与岗位技能需求之间的不匹配矛盾突出。在当前经济形势和外部环境不确定性影响下,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偏好和择业方式发生变化,更加倾向于稳定性岗位,寻求体制内岗位、继续考研等“慢就业”现象显现。

周期性因素导致大学生就业结构性矛盾更为隐蔽和复杂。疫情反复导致经济主体的预期和行为趋谨慎,进而拉长了周期性的影响。趋向稳定就业和推迟进入劳动力市场的选择背后反映了高校毕业生对未来前景的悲观预期,从而倾向于保守的就业选择。然而过度集中于非市场部门并不利于人力资本的有效配置和就业转换,被动继续升学导致人力资本专用性增强,就业匹配矛盾推迟且难度加大,高校毕业生更加难以适应未来劳动力市场的需求变化,未来结构性失业风险可能更大。从大学生个人而言,保守稳定的就业意愿长期来看并不利于其人力资本积累和职业发展,也将导致劳动力市场僵化,也将损伤创新经济模式和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基础。
 
三、短期和长期举措合力应对青年就业问题 
 
针对大学生群体面临的尤其突出的摩擦性失业,叠加更深层的结构性问题和复杂的周期性影响,具体的政策措施也需要短期和长期并举。短期政策的主要目的是遏制青年失业率不断上升的趋势,避免大学生长期脱离劳动力市场,防止短期失业、摩擦性失业在周期性因素的影响下向长期失业、深层次结构性失业转化。重点应该从以下四个方面着手:

首先,合理发挥政府力量和市场机制支持吸纳大学生就业。优先追加教育、科研领域等公共部门的招聘规模,探索匹配大学生技能和特点并有利于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新兴领域;出台系列救助措施要重点瞄准中小民营企业、个体工商户等经济主体,保住就业岗位,在涉及大学生就业集中的市场化部门的部分行业,尤为需要注重把握好行业监管与就业吸纳之间的平衡关系。

其次,完善并延长毕业生离校后的就业服务、培训体系和就业跟踪监测。建立大学生离校后的服务体系,继续提供图书馆、自修室、就业指导等服务,为毕业生适应劳动力市场或继续升学备考提供稳定良好环境,构建更长期的全生命周期的人力资本积累体系;做好健全毕业生离校后的就业状况跟踪监测和数据库建设,加强毕业后就业形势研判和第三方评估,提高就业服务针对性和时效性。 

再次,更长期的举措在于继续加快高等教育改革,提高入学率的同时更加注重教育质量。面对快速变迁的技能需求,高等教育乃至整个教育体系在质量和内涵上都需要完善顶层设计,包括优化高等教育与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与招生比例,统筹通识教育、专业性教育与技能性培训等在各阶段教育中的构成和设置等等,瞄准未来发展需求,从根本上解决结构性失业问题。

最后,稳定市场主体的预期和信心,推动经济加快恢复发展。保市场主体就是保就业,“信心比黄金重要”。一般来说,更加稳定、细致、具体的举措往往比不断变化、随时调整的举措更加有利于市场主体的经济活动开展。随着对疫情和其他外部环境认识逐渐清晰,加快制定保市场主体一般的指导性原则和更多细则,给市场主体更多充分明确的预期和更加稳定的信心,有助于推动经济加快恢复和市场主体对就业的吸纳。

注:曲玥为中国社会科学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研究员
 

关于智库

  • 在中国社会科学院的智慧支持和战略指导下,《中国经营报》社有限公司发起成立了中经传媒智库。智库汇聚了中国社会科学院及顶级机构专家资源,是集专家、机构、平台、媒体资源于一体的媒体融合型智库。中经传媒智库整合旗下《中国经营报》《商学院》《家族企业》、中国经营网及两微一端等平台,具有5000万+的全媒体传播影响力。智库利用自身媒体平台开拓整合资源能力和广泛平台优势,为企业家和经营管理者提供全方位的信息服务和智慧支持。

    中经传媒智库公众号
    中经传媒智库微博
  • 创建于1985年的《中国经营报》,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主办,报社始终秉承“终身学习、智慧经营、达善社会”的理念,洞察商业现象,解读商业规律,助推商业文明。经过37年的发展,已经成为拥有一报两刊、网站、新媒体的大型传媒集团,是国内领先的综合财经媒体服务商。

    《商学院》杂志创刊于2004年,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主办,《中国经营报》社有限公司出版的一本高端管理类杂志。秉承终身学习、智慧经营、达善社会的理念,以传播商业新知为己任,以“国际视野+中国功夫”为办刊宗旨。为读者提供一切对管理有益的方法、工具和理念,是管理他人和企业的一本实战、实用的杂志。

    《家族企业》杂志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主办,《中国经营报》社有限公司出版。是中国率先关注家族企业实际控制权传递过程中风险与危机管控以及企业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