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新型工业化,构建现代产业体系

原创 作者:邓洲 日期:2022-12-29 浏览次数:0
邓洲 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工业发展研究室主任、副研究员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从现在起是全面建设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
邓洲 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工业发展研究室主任、副研究员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从现在起是“全面建设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期, “建成现代经济体系,形成新发展格局,基本实现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是我国到2035年发展总体目标之一。

工业是国民经济的主体,在建设中国式现代化国家和实现社会主义强国的进程中,工业的高质量发展必定发挥基础性的作用,而构建符合时代要求和中国特色的现代产业体系是工业高质量发展的具体实现路径。
 
——我国工业发展成绩斐然但形势严峻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工业不仅创造了规模增长的速度奇迹,更是在发展中国家中独树一帜,实现了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优化和技术水平的不断升级,世界工厂地位得到夯实、高质量发展态势逐步形成。在国际金融危机之后,逆全球化势力抬头,大国关系调整、新冠肺炎疫情暴发更是对全球经济和产业分工造成巨大冲击和长期深远影响。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中国工业顶住了考验,继续在稳定经济增长、保障国防安全、创造就业、带动自主创新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

然而,我国工业发展正面临严峻的形势,除了一些长期存在的老问题,还面临一些新的突出挑战。一是疫情的影响远超预期。疫情的短期冲击表现为对物资、人员流动的影响,长期影响则主要是部分国家以疫情为借口加强产业链回流政策。二是外部风险增多。各种迹象表明,中美间的竞争不可避免,我国工业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的不确定性因素明显增多,与主要贸易国家的关系面临重大调整。三是新工业革命挑战开始显现。数字技术进步及其催生的产业融合引发工业发展模式变化,这可能打破传统的产业国际竞争格局,进一步强化发达国家的主导地位和领先优势。四是创新驱动发展进入攻坚期。随着工业技术水平与发达国家差距缩小,创新的成本不断提高、风险显著增大,而中国研发能力和创新体制机制还不适应领跑全球创新的要求。按照建设中国式现代化国家的总体要求,针对当前工业发展存在的突出问题,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必须要夯实基础、形成引领和面向未来,提升我国工业产业链的韧性化程度和国际化水平。
 
基础产业夯基补短
 
我国高速推进的工业化迅速扩大工业规模,在工业体系完备性、产值规模、出口规模、国际市场占有率等方面远超其他国家。但规模化增长的同时,我国工业整体仍处于从属于发达国家的国际分工地位,徘徊在全球价值链的中端和低端。表面上看,这是我国发挥比较优势参与国际分工的结果,根本上还是因为一些传统的、基础的短板长期不能突破。随着劳动力成本优势逐渐降低和国际贸易分工环境变化,我国继续在传统中低端领域的发展条件捉襟见肘,而机械基础件产业、基础制造工艺产业及基础材料“工业三基”的薄弱一直阻扰下游产业的改造升级和结构优化调整。海关数据显示,我国工业零部件、中间品的出口优势明显低于工业制成品,这是工业三基薄弱的具体表现。例如2022年1-10月,我国进口集成电路总额是出口的2.7倍,进口集成电路平均单价也是出口的1.4倍。近年来,发达国家加强对向我国核心技术转移、高端装备和关键材料出口的限制,已经造成不少“卡脖子”问题,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稳定风险增大。基础产业的“补短”是一个艰苦工作,这可能需要十几年甚至几十年的时间,需要一大批科研项目、科研人员、工业企业沉住气的长期努力,也需要国家政策的长期支持。
 
名片产业引领价值链攀升
 
中国工业要改变在全球价值链中低端的现状,就必须形成名片产业和杀手锏产品。从一些成功实现赶超的后发国家的经验看,利用好自身资源要素禀赋,抓住技术和工艺变革、国际分工调整机会,在一个领域首先实现对发达国家的成功赶超,形成世界一流的产业集群,这是最终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的起点。例如日本的汽车产业、韩国的电子信息产业、新加坡的海洋装备制造业都肩负了名片产业的重任。目前,我国高铁、航天、电力、工程机械、新一代信息技术应用等产业具备国际领先的技术研发能力、产品制造能力和应用开发能力,且具有较好的国际声誉。这些产业的高质量发展将能够打开中国攀登全球价值链高端的局面,彻底改变国际市场对中国制造的传统认识。一方面,要继续完善这些优势产业的产业链,扩大名片产业对上下游技术升级的溢出效应;另一方面,要推动优势产品的出口和优势产能的“走出去”,将国内优势转化为国际优势。
 
未来产业超前布局
 
新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中,新兴技术、新兴产业和新兴业态正在加速孕育,我们已近很难预测五年后、十年后技术会发展到怎样的新高度,又会诱发产业结构发生多大的重构,但是,可以明确的是,未来国际产业竞争的战场绝不会仅限于目前已有的产业。中国已经不能在下一阶段的产业竞争中继续尾随发达国家,必须是主要的参与者和重要的引领者,超前布局未来产业,加强相关投入是我国工业自身高质量发展的要求,也是全球工业进一步发展赋予中国的使命。根据当前技术发展的情况,中国需要在量子科技、下一代移动通信网络、下一代交通运输系统、新材料、生命科学和合成生物等具有战略意义的未来产业;在智能网联汽车、商业航天和空间开发等具有较明确技术和市场趋势方向的未来产业;在扩展现实、脑科学和精准医疗等关注人本精神未来产业加快布局研发、生产和应用构成的产业体系。当然,技术的发展难以准确预测,作为工业大国,中国应该在更多未来产业方向和技术路线方向上同时布局,降低技术发展不明确带来的不确定性。
 
构建高韧性、全球化的产业链供应链体系
 
国际金融危机、中美贸易摩擦和新冠肺炎疫情都暴露出我国庞大工业体系下产业链供应链仍显脆弱,稳定产业链供应链成为近几年中央政府战略和政策的重点目标。现代产业体系的构建需要充分利用国内国际要素资源和市场,推动双循环深度发展,不断提高工业产业链供应链的韧性,在面对各类外部冲击时能够维持基本稳定。同时,中国工业的进一步发展需要进行全球布局,深化“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协定”(RCEP)等区域价值链合作框架职能,充分发挥中国超大市场规模商品、要素虹吸能力,与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全方位、多维度、宽领域产能合作,逐步构建中国深度参与的全球分工新秩序。
 
 

关于智库

  • 在中国社会科学院的智慧支持和战略指导下,《中国经营报》社有限公司发起成立了中经传媒智库。智库汇聚了中国社会科学院及顶级机构专家资源,是集专家、机构、平台、媒体资源于一体的媒体融合型智库。中经传媒智库整合旗下《中国经营报》《商学院》《家族企业》、中国经营网及两微一端等平台,具有5000万+的全媒体传播影响力。智库利用自身媒体平台开拓整合资源能力和广泛平台优势,为企业家和经营管理者提供全方位的信息服务和智慧支持。

    中经传媒智库公众号
    中经传媒智库微博
  • 创建于1985年的《中国经营报》,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主办,报社始终秉承“终身学习、智慧经营、达善社会”的理念,洞察商业现象,解读商业规律,助推商业文明。经过37年的发展,已经成为拥有一报两刊、网站、新媒体的大型传媒集团,是国内领先的综合财经媒体服务商。

    《商学院》杂志创刊于2004年,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主办,《中国经营报》社有限公司出版的一本高端管理类杂志。秉承终身学习、智慧经营、达善社会的理念,以传播商业新知为己任,以“国际视野+中国功夫”为办刊宗旨。为读者提供一切对管理有益的方法、工具和理念,是管理他人和企业的一本实战、实用的杂志。

    《家族企业》杂志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主办,《中国经营报》社有限公司出版。是中国率先关注家族企业实际控制权传递过程中风险与危机管控以及企业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