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国品牌中国业务上市的阳谋

作者:沈萌 日期:2022-10-20 浏览次数:0
如果中国业务的分拆独立不是出于扩大利益的目的,那么就不得不关注分拆独立是否受到风险规避的影响。

作者 沈萌     来源:沈萌经济评论公众号

最近几年,有不少跨国消费品牌以不同方式、不约而同将中国业务进行“独立”。
 
2017年,全球最大的快餐连锁品牌之一麦当劳最先选择将中国业务的控股权出售给中信股份和中信资本,随后的2019年全球最大的啤酒品牌之一百威英博将以中国业务为主的亚洲板块分拆上市,2020年全球著名快餐连锁品牌百胜也同样将中国业务独立分拆上市。
 
进入2022年,这股独立、分拆潮并没有结束,源自加拿大的咖啡连锁品牌Tim Hortons将中国业务“Tims中国”通过与SPAC合并、实现登陆纳斯达克市场。最新消息,西门子的医疗板块,也将中国区从原来架构中的亚太区分拆独立,有媒体猜测不排除未来也可能以“中国企业”身份选择上市。
 
什么企业在分拆中国业务
 
中国作为经济全球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最大的货物贸易国,以无可争议的“世界工厂”角色为各国消费者生产制造各种商品。随着中国经济实力的不断提升,中国社会的消费能力与消费需求也呈现出快速的增长。
 
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在世界经济体系中的作用,可以大致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以“劳动力红利”为主导,第二阶段本土消费占比逐步增加。换一个角度来看,第一阶段,外国企业更多是希望中国生产,第二阶段,外国企业更多是希望中国消费。
 
当中国的角色是生产者时,中国就是全球大分工大合作体系中的一个环节,跨国企业在中国的投资布局,必须要融入更大的世界范围,中国工厂是世界市场中不可获缺的部分,中国工厂需要世界市场、世界市场也需要中国工厂,两者很难切割。
 
但是当中国的角色从生产者过渡到消费者时,中国业务就有可能在全球大体系内成为一个相对独立的小体系,特别是消费品,完全具备本土生产、本地消费的循环。在这个时候,中国业务对世界业务的需求明显降低,两者存在较彻底切割的可行性。
 
从实际发生的案例来看,近几年选择分拆中国业务的跨国企业也无疑都属于跨国性消费品牌,极其注重中国区的销售,也很大程度形成了本地化生产。
 
而那些更注重中国“生产者”角色的跨国企业,到目前为止鲜有准备、甚至考虑将中国业务分拆独立的情况出现,因为一旦中国业务分拆独立,在很大程度上将推高跨国企业内部进行定价转移或供应链整合的成本,即使本地消费对这些跨国品牌的重要性也在与日俱增。
 
为什么分拆中国业务
 
由于人口基数和市场成长基础,中国业务的重要性在改革开放的数十年间,具有不容忽视的提升。对于众多跨国企业来说,一个中国区域的业务份量足以比肩诸如欧美等传统核心市场,更遑论原本与中国同处亚洲或亚太区域的其他市场。
 
中国高速成长的经济红利,对任何跨国企业来说,都至关重要。为了尽可能享受中国红利带来的收益,为了尽可能在中国市场多分一杯羹,不少跨国企业曾经也做出过提升中国业务在组织结构地位的决定。
 
比如将中国业务从原本的亚洲或亚太区剥离,成为与除中国市场以外的亚洲或亚太区并列的同级业务区域。在此之前,只有日本曾经有过相同的际遇,迄今为止,仍然有不少跨国企业的一级业务区域划分中,仍有“日本区、亚洲区(不含日本)”等痕迹。
 
甚至像当年的惠普、和如今的三星,为了更进一步取悦中国,不惜将传统上的区域关键词冠于自家品牌之前,出现“中国惠普”和“中国三星”这样与惠普(韩国)、三星(美国)背道而驰的现象。
 
上一波中国业务独立分拆潮的出现,原因是中国持续高速成长,劳动力和消费力的红利极大吸引跨国企业。但此次中国业务独立分拆潮,却有截然相反的背景环境,当前,世界经济频频出现衰退迹象,各国通胀压力明显,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央行之间的货币政策缺乏整体协调,中国经济也已经从高成长向中低速转变。
 
虽然中国业务的规模仍然不可小觑,但单纯从经营的角度考虑,独立分拆的必要性缺乏足够的支撑。特别是像麦当劳、百威英博、百胜、Tims等品牌,中国业务仍然为全球业绩表现作出不菲的贡献,为什么此时要选择分拆独立、甚至像麦当劳一样通过出售而撤离?
 
这显然不是一般的经营性原因可以解释。
 
如果说将中国业务分拆独立后上市,可以缓解母公司的资金压力、比如长期靠融资收购扩张的百威英博,但在全球资本市场持续低迷的时刻,出售部分股权换回的资金是否当真不可或缺?留在母公司体内是否就不能更好体现中国业务的价值?
 
基本上进行中国业务分拆的外国企业都是经营有年的跨国品牌,也基本上都是成熟的上市企业,如果是为了获得融资,实质上无论是通过分拆独立中国业务、出售部分中国业务的股权,还是通过母公司层面,对于它的投资者并没有很大的差异。
 
甚至可能因为将营收主要贡献者进行分拆独立上市,削弱投资者对于母公司未来成长的预期,毕竟分拆独立后中国业务的表现有可能在财务报表上,转移到长期投资部分,不再纳入主营业务考虑。
 
如果中国业务的分拆独立不是出于扩大利益的目的,那么就不得不关注分拆独立是否受到风险规避的影响。
 
2017年初,以保守主义面孔登场的特朗普宣誓就任美国总统,在其竞选主张中,明确宣称为了实现美国收支平衡和就业目标,不惜以关税手段对主要贸易伙伴、特别是顺差贸易伙伴施加压力。
 
中国作为美国最大的贸易伙伴和顺差国之一,一旦特朗普政府动用各种报复手段,势必严重影响中美经贸往来,扰动全球供应链体系稳定。
 
特朗普四年执政,中美经贸关系经受了前所未有的压力和挑战,而拜登上台后,仍然继续特朗普时期的对华经贸政策,这些都对跨国经营的品牌造成难以忽视的冲击。
 
美联储为压制国内通胀、选择激进式加息,造成全球美元流向翻转,推高美元指数的同时,为其他存在结构性缺陷的经济体埋下“炸弹”,或是某个基础薄弱的国家或地区、或是某个杠杆失衡的部门,会在难以准确估量的时间窗口集中引爆,进而扩散形成世界范围内的连锁反应。
 
中国经济在下行压力下,尽可能维系成长动能,开始跨周期、逆周期调节,这种跨周期、逆周期调节,本质上是一种以空间换时间,只能期望“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的三重压力不要形成短期叠加,以牺牲部分利益为代价,换取尽可能宽裕的政策与时间。因此,不排除在“统筹发展与安全”的新主题下,对经济运行采取一些必要的管制措施,防止经济问题动摇安全基础。
 
面对两国不同的经济政策,跨国品牌不得不综合考虑可能对自己带来的风险,并采取行动尽可能降低这种潜在风险造成的损失。分拆独立,似乎就是各企业得出的解决方案。
 
部分企业开始启动更加分散的产能布局,包括印度、越南等地纷纷受惠于此。 同时,针对下一阶段可能更加偏倾的经济政策、以及这些政策可能出现的风险,跨国品牌选择将中国业务分拆独立,将政策风险锁定在本地业务的体系之内,防止政策风险外溢到本地业务之外的范围,从而保护全球投资者的利益最大化。
 
将中国业务分拆独立、或上市,一方面可以继续保持中国业务对全球业绩的贡献,另一方面可以防范潜在政策风险。分拆独立或上市中国业务,势必会影响甚至干扰全球经营策略的实施、全球发展动能的持续,但两害相权取其轻。
 
 

关于智库

  • 在中国社会科学院的智慧支持和战略指导下,《中国经营报》社有限公司发起成立了中经传媒智库。智库汇聚了中国社会科学院及顶级机构专家资源,是集专家、机构、平台、媒体资源于一体的媒体融合型智库。中经传媒智库整合旗下《中国经营报》《商学院》《家族企业》、中国经营网及两微一端等平台,具有5000万+的全媒体传播影响力。智库利用自身媒体平台开拓整合资源能力和广泛平台优势,为企业家和经营管理者提供全方位的信息服务和智慧支持。

    中经传媒智库公众号
    中经传媒智库微博
  • 创建于1985年的《中国经营报》,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主办,报社始终秉承“终身学习、智慧经营、达善社会”的理念,洞察商业现象,解读商业规律,助推商业文明。经过37年的发展,已经成为拥有一报两刊、网站、新媒体的大型传媒集团,是国内领先的综合财经媒体服务商。

    《商学院》杂志创刊于2004年,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主办,《中国经营报》社有限公司出版的一本高端管理类杂志。秉承终身学习、智慧经营、达善社会的理念,以传播商业新知为己任,以“国际视野+中国功夫”为办刊宗旨。为读者提供一切对管理有益的方法、工具和理念,是管理他人和企业的一本实战、实用的杂志。

    《家族企业》杂志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主办,《中国经营报》社有限公司出版。是中国率先关注家族企业实际控制权传递过程中风险与危机管控以及企业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