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杜丽娟
日期:2022-09-28 浏览次数:0次
伴随一揽子稳经济措施的逐步落地,企业的复工复产、复商复市也在全面推进,这体现了中国经济发展具有强大的韧性和活力。
在国内新冠肺炎疫情(以下简称“疫情”)多点散发,以及部分省份工业限电等因素影响下,刚刚出炉的2022年8月份经济指标却表现出好于上月的态势,这为四季度经济持续回暖奠定了基础。
9月16日,国家统计局发布最新一期的经济数据,其中8月份,全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4.2%,比上月加快0.4个百分点。与此同时,1~8月份,全国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367106亿元,同比增长5.8%,比1~7月份加快0.1个百分点。
国家统计局新闻发言人、国民经济综合统计司司长付凌晖解释称,8月份,主要的生产需求指标都有所改善,说明目前高效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各项举措行之有效。
今年以来,为稳定宏观经济大盘,促进经济快速回暖,党中央、国务院及时推出了一揽子稳经济举措,这些政策的出台,在合理加大宏观政策调控力度的同时,也增强了经济的发展后劲。
对市场主体来说,伴随一揽子稳经济措施的逐步落地,企业的复工复产、复商复市也在全面推进,这体现了中国经济发展具有强大的韧性和活力。
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学部委员高培勇认为,结合目前情况看,5月的经济数据有望成为今年中国经济发展的一个转折点。5月以前,特别是第一季度,根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经济数据,各项指标都稳步增长,发展好于预期,这折射出中国经济长期稳定向好的大趋势。从二季度开始,特别是进入4月份后,经济下行压力骤然加大,部分行业市场需求不足的问题凸显,这加大了企业的经营压力,加之国内外环境的复杂严峻,我国工业经济持续稳定恢复的现状也面临着一些挑战。相关统计显示,3月下旬至5月中旬,全国就业、工业生产、用电等指标受到较大冲击,整体看,这一期间的经济预期较一季度呈现偏低状态。
“不过5月中旬以后,随着疫情逐步得到控制,企业复工复产也加速推进,各项主要经济指标开始出现转好的迹象,虽然从数据结果看仍低于预期,但却呈现出触底反弹的信号,这显示出中国经济依然具有强大的韧性。”高培勇说。
在高培勇看来,今年第一季度的超预期变化主要代表了中国经济的底色,倘若没有国外局势危机和疫情跌宕反复,中国经济大概率会延续一季度的态势,从这个角度看,中国经济运行的基本面和大趋势并没有改变。
一直以来,对于中国经济发展的基本面,我们主要以综合性的数量指标加以考虑,并通过潜在经济增长率予以表现。
具体实践中,潜在经济增长率的变动趋势,也反映了一国未来经济发展的基本状况,不过,由于实际经济增长率经常受短期突发事件的冲击,因此往往会出现与潜在经济增长率发生偏离的情况,此时需要采取宏观政策来干预经济运行。
高培勇坦言,当前中国经济面临着需求收缩、供给冲击和预期转弱的“三重压力”,其中最重要、最关键的压力是预期转弱。在此背景下,要想稳住经济大盘,首先要从稳住预期做起,而稳住预期的根本之举,在于深化对中国经济发展基本面和大趋势的认识。
高培勇认为,虽然二季度中国经济出现了一些不确定性,但从经济运行轨迹看,当务之急是要抓住时间窗口和关键节点,通过奋力挖掘潜能,不断拉近潜在经济增长和现实经济增长之间的距离,将中国经济发展的底色、底气全面转化为中国经济发展的强大能力,从而激发市场活力和社会创造力。
资料显示,目前我国拥有全球最完整、规模最大的工业体系和完善的配套能力,是全世界唯一拥有联合国产业分类中全部工业门类的国家。截至目前,我国500余种主要工业产品中有220多种产量是世界第一,且拥有1.6亿多户市场主体和1.7亿多受过高等教育或拥有各种专业技能的人才。
其中1.6亿多户的市场主体中,有4800万属于企业,1.2亿属于自然人和非法人组织。“从稳住经济大盘的角度看,只有稳住市场主体,才能稳住国民经济的根基,而只有市场主体兴旺了,国民经济才能兴旺。”高培勇说。
根据中国社会科学院的调查,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以及国内反复的疫情影响,今年以来,我国市场主体普遍面临着经营困难、利润下滑、资金断流甚至破产等方面的挑战。
高培勇认为,稳市场主体是稳住经济大盘的“牛鼻子”,这意味着,要确保所有的政策配套措施,首先以市场主体为主要聚焦点,唯有如此才能实现保增长、保就业的目标。
为此,国务院正式发布《扎实稳住经济的一揽子政策措施》,并提出六个方面33项具体政策措施,以加大助企纾困力度,统筹发展和安全,努力为工业企业效益的持续恢复创造有利条件。
“长期看,市场主体不仅关系着稳住经济大盘举措的成效,也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稳住经济大盘的必经之路,倘若市场主体出了问题,那经济正常运行和社会大局总体稳定也会出问题,因为离开了市场主体的发展和安全,经济社会发展的其他方面也无从谈起。”高培勇说。
历史经验表明,在各种风险挑战面前,尤其是在极端情况下,保障经济的正常运行和社会大局总体稳定的基本前提,是守住不发生市场主体系统性风险这条底线。
在国新办新闻发布会上,国家发展改革委国民经济综合司司长袁达表示,中国经济能在较短时间内实现企稳回升,展现出了我国经济的强大韧性和巨大潜力。“未来,我们完全有信心克服经济运行中的困难挑战,有能力应对可能出现的各类超预期变化,确保经济平稳健康可持续发展。”袁达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