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欧国际工商学院芮萌:实现“碳中和”目标,“碳定价”是首要路径

作者: 盛兰 石英婧 来源:中国经营网 日期:2021-07-21 浏览次数:0
对于如何实现“碳中和”,中欧国际工商学院金融与会计学教授、中国财富管理研究中心主任芮萌,向包括《中国经营报》等在内的媒体强调:“实现这一目标,共有三条路径,第一个是碳定价,第二个是技术的创新,第三个则是社会的治理。”

当下,全球疫情仍在蔓延,气候问题亟待解决,贫富悬殊未见弥合,全球各国都将目光聚焦在了环境、社会及公司治理(ESG)议题之上。近日,首届中欧国际工商学院绿色金融论坛在上海举行,探讨实现“碳中和”这一远景规划目标的必要性和路径。
 
中国要在2030年实现“碳达峰”、在2060年实现“碳中和”的双重战略目标,是一场任务艰巨的攻坚战。根据相关数据显示,中国二氧化碳排放的强度,即每亿美元的GDP所排放的二氧化碳为6.9万吨,而全球的平均水平是3.9万吨,这也意味着,中国二氧化碳排放的强度是全球平均水平的1.8倍。
 
与此同时,据悉,当前全球有125个国家和地区提出了“碳中和”的愿景,6个国家已经实现了立法。实现“碳中和”目标,既是中国的使命和责任,与此同时,也将为中国的经济和社会带来巨大的效益。
 
对于如何实现“碳中和”,中欧国际工商学院金融与会计学教授、中国财富管理研究中心主任芮萌,向包括《中国经营报》等在内的媒体强调:“实现这一目标,共有三条路径,第一个是碳定价,第二个是技术的创新,第三个则是社会的治理。”
 
 
      (中欧国际工商学院金融与会计学教授、中国财富管理研究中心主任芮萌)
 

“多效”运动
 
“中国要实现‘碳中和’,其实用六个字来概括就是‘时间紧、任务重’。欧盟和美国,从‘碳达峰’到‘碳中和’用了60~70年的时间,而中国只有30年,所留的缓冲时间很少,所以意味着中国碳排放下降的速度也要更快。”芮萌指出,若在2060年实现了“碳中和”目标,将为中国带来多种经济和社会效益。
 
根据芮萌的介绍,对于经济发展而言,在2060年能源系统累计投资将达到122万亿元,将带动整体投资规模超过410万亿元,对中国GDP的贡献率则将超过2%。与此同时,这也将创造大量的就业岗位,预计到2060年,可累计增加1亿就业岗位,并促进东西部的协调发展。
 
在能源保障方面,届时,中国清洁能源的供应量将满足90%的一次性能源需求,单位GDP能耗相比2018年降低80%以上,能源自给率将提升接近100%,全社会用电成本下降20%。而在逆全球化的风波下,重塑能源体系,保障能源安全具有重要的意义。芮萌强调道:“在‘十四五’规划中,中国第一次提出了要办好‘发展’和‘安全’两件大事,将‘安全’提到从未有过的高度。”而能源安全与独立是“安全”范畴下最重要的一个议题。
 
据悉,在2020年1~9月,中国的原油、天然气对外依存度分别是73%和42%,而实际上,中国在清洁能源具有全球领先的优势。数据显示,2019年,中国陆上的风电、太阳能光伏、水电,累计装机的规模分别占全球总量的34%、35%和27%,均居全球第一。因此,推进能源结构从石化燃料,向可再生清洁能源的转化有助于提升中国能源的安全性和独立性。
 
与此同时,施行绿色战略,有助于推动新经济的发展,并创造新的就业岗位。以光伏产业为例,当前国内的光伏产业已经占据了产业链微笑曲线的有利位置。包括光伏设备、多金硅、硅片、电池片、组件等在内的产品,中国的产能在全球的份额已经超过了60%。因此,在新能源领域,中国有可能领先全球。此外,相关数据显示,光伏、风电与能效领域的就业创造率是传统石化燃料的1.5~3倍左右。
 
而发展新能源,还将有助于东西部发展的平衡。当前,在东部集中了中国绝大多数人口,东部地区43.7%的国土面积,分布了94.4%的人口,而西部地区占国土面积的56.3%,但是人口比例仅有5.6%。东西发展不平衡,是一个长期以来中国发展所面临的问题。可再生能源主要分布在中国的西部地区,在“碳中和”目标的导向下,新能源分布的地域或将引起未来产业区域分布的改变。
 
此外,中国在“碳中和”的行动路线当中,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2020~2030年,是“碳达峰”,主要的任务是降低能源消费的强度,降低碳排放的强度,控制煤炭消费,大规模发展清洁能源,继续推动电动汽车对传统汽车的替代,倡导节能和引导消费者的行为。
 
第二个阶段是2030~2045年,表现为快速降低碳排放,主要减排的途径转为可再生能源为主,大面积完成电动汽车对传统燃油汽车的替代,同时完成第一产业减排的改造,以碳捕捉利用封存等技术为辅的过程。第三个阶段是2045~2060年,是深度脱碳,参与碳汇,实现“碳中和”的目标。
 

“市场化”手段
 
对于如何实现“碳中和”目标,芮萌则总结道:“有三条路径。第一个是碳定价,第二个是技术的创新,第三个是社会的治理。”
 
对于“碳定价”,芮萌解释称:“提高碳价,目的是把碳排放的外部成本与排放者的私人成本联系在一起。在碳价的约束下,企业开始将排放配额作为生产要素之一,这样有助于隐性的成本显性化,外部成本的内部化。”此外,碳价可以促进节能减排技术的创新,有助于引导低碳技术的创新,能激发企业开发和使用低碳技术的动力。
 
而“碳定价”需要碳市场进行支撑。当前,碳市场有两种主要的交易产品,一种是配额,第二种则是碳减排的指标。配额是国家分配给重点排放单位指定期内的碳排放的额度,是碳排放权的凭证和载体。而碳减排的指标是经核证的碳排放量,通过第三方核证以后所产生的减排量,比如国际碳市场上的CER,国内碳市场上的CCER,也即资源减排量。
 
据悉在当今的碳市场,分为一级市场、二级市场、场外市场、融资服务市场、支持服务的市场等。中国碳市场的建设,从2011年开始,彼时国家批准了7个省市开展碳交易所,到今年5月份成立了一个全国的碳市场架构。
 
根据前瞻产业研究院的预测,今年中国碳交易市场的交易量预期可以达到2.5亿吨,交易金额将达到60亿人民币。到了2030年实现“碳达峰”时,预计累计交易额将超过1000亿元。
 
此外,“加快创新”这一路径,则是通过改变生产方式,来实现“碳中和”。相关数据显示,当前,中国二氧化碳的主要排放源来自于电力和热能部门,占比为51%,其次是工业部门,达到28%,交运部门则是10%,建筑部门是4%,其他部门为7%。
 
电力和热力的部门,是首先需要攻克的难题。在电力行业,从成本的角度来看,目前核电、光伏、风能、水电的发电成本较燃煤发电,已经处于较低水平,这便是技术所带来的改变。
 
芮萌还提到,根据产业替代的空间大小、迫切性大小、成本高低、技术难易程度,可以分成第一档、第二档、第三档。第一档是优先档,代表着产业替代空间比较大,迫切性比较强,以此来进行产业技术创新的时间规划。
 
第三个路径则是完善社会治理的体系,鼓励全民减排,这既涉及到居民、企业,也涉及到政府。例如,居民可以通过绿色的餐饮杜绝浪费,绿色家居、垃圾回收、支持环保,助力实现“碳中和”。企业则可以通过产品的创新降低能耗,环保减排,回收利用,共享经济,ESG发展。政府可以推出各种各样的政策,从而进行适当的补贴和积极地引导。比如建造绿色城市,在空间规划,还有城市交通规划管理、城市建设管理、城市维护管理等方面,助力实现“碳中和”。
 
(编辑:石英婧 校对:燕郁霞 )
 

关于智库

  • 在中国社会科学院的智慧支持和战略指导下,《中国经营报》社有限公司发起成立了中经传媒智库。智库汇聚了中国社会科学院及顶级机构专家资源,是集专家、机构、平台、媒体资源于一体的媒体融合型智库。中经传媒智库整合旗下《中国经营报》《商学院》《家族企业》、中国经营网及两微一端等平台,具有5000万+的全媒体传播影响力。智库利用自身媒体平台开拓整合资源能力和广泛平台优势,为企业家和经营管理者提供全方位的信息服务和智慧支持。

    中经传媒智库公众号
    中经传媒智库微博
  • 创建于1985年的《中国经营报》,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主办,报社始终秉承“终身学习、智慧经营、达善社会”的理念,洞察商业现象,解读商业规律,助推商业文明。经过37年的发展,已经成为拥有一报两刊、网站、新媒体的大型传媒集团,是国内领先的综合财经媒体服务商。

    《商学院》杂志创刊于2004年,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主办,《中国经营报》社有限公司出版的一本高端管理类杂志。秉承终身学习、智慧经营、达善社会的理念,以传播商业新知为己任,以“国际视野+中国功夫”为办刊宗旨。为读者提供一切对管理有益的方法、工具和理念,是管理他人和企业的一本实战、实用的杂志。

    《家族企业》杂志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主办,《中国经营报》社有限公司出版。是中国率先关注家族企业实际控制权传递过程中风险与危机管控以及企业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