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数字化转型:用场景打开金融生态
银行数字化转型的浪潮浩浩荡荡。银行等金融机构数字化转型的这几年,涌现了大量的锐意创新之举,但遥望转型的出口,依旧是在探索中前行。
一方面,全国有4000多家银行,包括国有大行、股份制商业银行、城商行、民营银行、农商行等等。不同的银行面临的数字化转型问题,以及数字化过程、技术难度等都是不一样的。
另一方面,数字化转型是一个不断延伸扩展的概念,这也导致了金融一线工作者、高屋建瓴的管理层、大势所趋的金融行业,都在其中难辨界限。
能够确定的是,金融一定是为大众服务的。银行数字化转型强调客户感知的“便捷化”与“差异化”,个人移动应用作为最普遍、最前沿的客户触点,始终是决胜客户体验的关键。因此,手机银行也成为银行数字化转型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的用户体验更是重中之重。
中经传媒智库、《中国经营报》《商学院》杂志、德勤管理咨询共同发起《银行个人移动应用体验指数评选》活动,共同寻找2021年银行个人移动应用体验指数高的银行。其中,手机个人移动应用的体验评价从客户体验指标、运营指标、产品服务指标和创新发展指标四大维度出发,涵盖客户满意度、稳定性、易用性、安全性等14大模块。
数字化转型为银行的效率提升、价值发掘、组织管理进步都带来巨大的助推力,而生态场景和用户体验又为数字化转型提供新思路。目前,银行数字化转型格局未定,依然充满变数和机遇,全国形形色色的银行仍旧要在其中走出自己的路。
何为数字化转型?
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副主任、上海金融与发展实验室主任曾刚表示,整个经济数字化发展过程,导致了金融数字化的必然发展。当前数字化进展非常快,智能化水平迅速提升,如果金融机构跟不上这种数字化的发展,就无法适应客户的新需求、行业的新变化的。
因此,银行以“肉眼可见”的速度走上了数字化转型的漫漫长路。什么才是真正的数字化?怎么样才算是完成数字化转型?
多位专家指出,近年来业界各方对于数字化的理解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如何定义数字化也存在很大争议。
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副研究员刘典表示,以前讲银行数字化潜在的意思是指业务的软件化,还有银行APP的网络化。而现在再提数字化,最先注意的是数据这个新型要素。
换句话说,从前的数字化更偏向渠道,是用网络技术、数字技术给银行带来数据的媒介或工具,其逻辑与之前银行拓展业务的方式共通,只不过手段更先进。
“到现在,发展速度比较快的金融机构数字化,是基于对数据资源的多手段运用,用数据激发价值。比如蚂蚁金服和很多消费场景结合,用户的数据显示被记录、分析,结合具体消费场景进行价值的再创造,形成规模之后变成资本化。”刘典表示。
德勤管理咨询中国合伙人刘绍伦指出,虽然十余年前“金融数字化”一词已经开始进入商业社会视野,让人憧憬它的变革性力量,但当时银行数字化战略、模式等都不很清晰。后经过银行、咨询机构、技术服务提供商等产业各方不断地探索和创新,基本形成了比较清晰的体系框架和行动选项。近年,银行数字化转型这一主题又引发新的思考——当银行基本构建数字化后,其会有哪些具象化和深刻化的变化?在刘绍伦看来,当一家金融机构彻底完成数字化之后,我们所看到的银行产品、业务和服务跟过去一样,表面具体的业务形态并没有发生天翻地覆的变化,而是更深层次的思维、人才和体制机制的变化。
“数字化最终驱动的是整个组织,包括组织架构、人才管理、日常运营、绩效考核与激励等体制层面的变革,是把思维、组织、人和日常管理进行全面数字化的赋能。”刘绍伦总结道。
在曾刚眼中,数字化会彻底改造银行的外在形态,以及内部的管理、后台的运行制度等,这些全部会发生变化,而不仅仅是将服务从线下搬到线上。
软件吞噬世界
诚然,仅仅将数字化看做是银行在网络上的延伸,看做是扩展业务的工具的观点,已经相对落后了。但是,银行APP的网络化依旧是银行数字化转型中浓墨重彩的一笔。
尤其是在“手机连接世界”的时代下,银行以APP的形式“钻进”每位用户的掌中成为基本操作。当网络服务无处不在、“软件吞噬世界”之时,手机银行也成为最广泛直面用户的通道。
中央财经大学金融学院教授郭田勇指出,从银行的数字化进程看,商业银行在互联网的冲击下,开始进行互联网转型。一开始叫做电子银行,到PC 端再到移动端、智能手机端……银行的数字化,都是基于客户对智能通讯工具的黏性,由此看来,金融服务一定要与客户黏性最高的工具相关。
数不胜数的手机银行正前赴后继地开始承担客户黏性的重任。在刘绍伦看来,在以数字化客户体验为核心的基础上,用新思路激发手机银行的全新体验已经成为关键的行动之一。
整体而言,手机银行黏性的提升取决于哪些因素?中国光大银行信用卡中心总经理刘瑜晓指出,从信用卡的角度来讲,“增强客户黏性关键在于懂得客户,唯有提供懂得客户的服务,才能留住客户。”
光大信用卡手机APP“阳光惠生活”正是以“懂你”理念持续稳定地提升着客户黏性。在弘扬文化的时候致敬国粹经典,在表达感恩的时候共鸣国民情感,在紧要关头的时刻冲锋在前,在客户内心忧虑的时候暖心慰藉……这一切之所以能够实现,是基于银行智能化、网联化、数字化的支撑。
除了“懂得”之外,生态和场景也成为提升用户黏性的共识。刘典直言,数字化本身的内在逻辑,是从过去的用户业务,到整体的金融服务,再到成数据场景和生态服务的过程。
刘绍伦建议,想要增加银行APP黏性,基础起点是银行与客户接触的关键触点,同时也需将其视为手机APP特点本身去讲黏性。
“虽然当下很多APP功能都尽量的大而全,但用户选择APP是基于一个场景主题下去选择最优的APP,所以银行在打造APP时,可以考虑推出主题型APP,以抢占客户场景,例如旅游主题型APP、康养主题型APP等,从生态场景下选择主题,而不是基于简单的‘金融+生活全服务’去思考,一味地强调全功能。”刘绍伦解释说 。
挑战与机遇并存
当软件充斥在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时,数字化便有了可能,而风险和挑战也随之而来。
曾刚指出,数字化的复杂性极高。
第一,我们现在不知道到底变成什么样才算是数字化,数字化的目标很难拟定。虽然大家都已经走进数字化转型的河流,但大家也都是在“摸着石头过河”。归根结底,社会经济的演化还没有结束,金融就没有稳定的形态。
第二,每个银行起点不同、情况不一。在曾刚看来,中国有非常现代化的银行,有纯线上的网络银行,也有服务于不擅长或者不适应网络产品的传统中小银行,因此,大家的数字化进程也不一样。
第三,对于银行而言,转型的路径有差异,数字化转型没有统一的目标,起点各不相同。因此,银行的数字化转型应当取决于自己的优势特点和发展战略。
在刘瑜晓看来,数字化的风险有四个:
1.数字化成本方面,数字化转型为企业提供了新的路径和方法论,但获取数据的成本比较高,希望有关部门推进数据开放共享,降低数据采购成本,提高数据利用率;
2.数字化决策方面,企业如何以“持续提升客户体验”为切入点,以数据增强为工具和抓手,高效精准地处理并分析客户行为数据流,基于数据流进行智能化决策,进而与客户进行智能行为互动,持续为客户带来定向的、个性化的更新体验。
3.客户数据安全方面,数字资产是企业的核心资产,在当前的背景下,数据保护难度加大,企业如何有效保护客户数据安全,是越来越紧迫的命题;
4.数字效能评估方面,企业推进数字化项目耗时较长、所费不赀,如何评估成本和效率,是否可以形成量化评价指标,也是一个新的难题。
多位业内人士认为,银行的数字化并不等于渠道的数字化。刘典认为,这里有很关键的变化,在于他们对于数字的理解,不是停留在之前的软件里,或者说服务于网上,而是在于对数据这种新型要素的挖掘。
不同的APP,用户体验不同,黏性不同,用户活跃度也不同。在刘典看来,现在数字化的银行业,面临巨大的变化。原来的模式是获取客户、开拓业务、提供服务,数字化转型后服务流程变成了挖掘用户数据,结合不同商业场景提供服务,然后形成一个整体性的生态,最后让客户停留在你的整个生态中。
郭田勇认为,金融风险问题是银行数字化转型中的重要挑战。在他看来,数字化转型后,会形成巨大的客户信息源。在传统银行体系中,评价一个银行的规模体量,需要看其网点数量,数字化转型后,一个APP的数量可能要远远高于网点所收集的数量,因而在数字化转型中,数据成为重要要素。在转型中会出现一定的新问题,那么,从避免金融数据风险的角度来看,郭田勇认为由国有资本来主导或许是可选择的路径之一。
打法不同,目的相同
银行的数字化转型没有唯一的定义,各个银行所面临的挑战也不尽相同,因而在数字化转型进程中的打法也不尽相同。
中关村银行金融科技部总经理杨乾认为,银行数字化转型,就要找到符合自身情况的路径,而银行数字化重点是要赋能金融产品。
比如,中关村银行的定位主要是服务科创企业、扎根中关村、服务北京,在数字化过程中,首先理念上要继续坚持自身发展定位不动摇;其次,理念引导下发展推广主要面向中小微企业、科创企业的系列金融产品;最后,要为产品找到匹配的载体,做开放银行。
但并非每个银行生来就具有互联网属性。
在包头农商银行行长助理段治龙看来,传统银行体系的数字化转型,要制度先行。第一,要建立与自己相匹配的制度体系,因为套用现有银行的制度体系和管理逻辑是行不通的。第二,通过技术手段对业务进行改造,是中小银行的一条可行路径;第三,中小银行属地经营,要考虑科技投入与产出之间的关系,通过强金融属性的数据,以因果关系来判断要优于大数据的相关性关系判断;第四,要在人的基础上增强数字化要素能力,并对客户进行分层,尽可能在“二八定律”中做好“八”的客群。
无论是传统的商业银行还是具备互联网基因的银行,在数字化转型中都离不开人的力量,随着数字化转型的不断深入,银行的人才结构也发生了变化。通过人才来进行业务结构的调整,包括数字化的获客营销、数字化的服务,以及整个数字化转型的链条,从而跑通一条顺畅的数字化模型。对于天然数字化的银行而言,借助一切可运用的数字化手段实现自己的跨越。有业内人士表示,希望后期在AI领域能够真正的发力,比如推出虚拟IP形象。
可视化的虚拟IP形象可以做品牌代言、视频直播,甚至逼真到实现面对面交流。在陈龙强看来,这些都是提升客户体验的手段,从而实现一种飞跃。
2020年10月,银保监会主席郭树清强调“所有金融机构都要抓紧数字化转型”。2020年11月,国务院43号文鼓励商业银行运用大数据等技术建立风险定价和管控模型。数字化转型,对于银行而言是一次巨大的机遇,但道阻且长,还须砥砺前行。
关于“银行个人移动应用体验指数评选”活动详情,
请扫码咨询唐女士
除中经传媒智库署名文章外,其他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中经传媒智库立场,本站文章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关于智库
在中国社会科学院的智慧支持和战略指导下,《中国经营报》社有限公司发起成立了中经传媒智库。智库汇聚了中国社会科学院及顶级机构专家资源,是集专家、机构、平台、媒体资源于一体的媒体融合型智库。中经传媒智库整合旗下《中国经营报》《商学院》《家族企业》、中国经营网及两微一端等平台,具有5000万+的全媒体传播影响力。智库利用自身媒体平台开拓整合资源能力和广泛平台优势,为企业家和经营管理者提供全方位的信息服务和智慧支持。
创建于1985年的《中国经营报》,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主办,报社始终秉承“终身学习、智慧经营、达善社会”的理念,洞察商业现象,解读商业规律,助推商业文明。经过37年的发展,已经成为拥有一报两刊、网站、新媒体的大型传媒集团,是国内领先的综合财经媒体服务商。
《商学院》杂志创刊于2004年,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主办,《中国经营报》社有限公司出版的一本高端管理类杂志。秉承终身学习、智慧经营、达善社会的理念,以传播商业新知为己任,以“国际视野+中国功夫”为办刊宗旨。为读者提供一切对管理有益的方法、工具和理念,是管理他人和企业的一本实战、实用的杂志。
《家族企业》杂志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主办,《中国经营报》社有限公司出版。是中国率先关注家族企业实际控制权传递过程中风险与危机管控以及企业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媒体。
15801223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