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师兄”集体沦陷?温氏股份、正邦科技等半年报预亏,抵御“猪周期”国家再部署

原创 作者:刘青青 石丹 日期:2021-07-30 浏览次数:0
享受了上一轮“猪周期”红利的养猪企业龙头们,似乎都被困在了“猪周期”里。 7月中旬,各养猪企业续披露2021年上半年业绩预告,这与此前站在“猪风口”上的业绩大涨不同,行业一片愁云。“猪龙头股”新希望预亏29 5亿元至34 5亿元、温氏股份预亏22 60亿元至25 60亿元、正邦科技预亏12亿元至14 5亿元……

文:刘青青 石丹
ID:CBJTHINKTANK
 
享受了上一轮“猪周期”红利的养猪企业龙头们,似乎都被困在了“猪周期”里。
 
7月中旬,各养猪企业续披露2021年上半年业绩预告,这与此前站在“猪风口”上的业绩大涨不同,行业一片愁云。“猪龙头股”新希望预亏29.5亿元至34.5亿元、温氏股份预亏22.60亿元至25.60亿元、正邦科技预亏12亿元至14.5亿元……
 
而难得没有遭遇亏损的牧原股份,反而在二级市场波动更加激烈。业绩预告发布以来,牧原股份股价整体下行,在不到20天的时间里市值蒸发超700亿元。
 
“二师兄”集体沦陷,可见“猪周期”之威。而要应对“猪周期”风险,则对猪企的发展模式有着新要求。无论是自繁自养的重资产模式,还是与农户合作的轻资产模式,都有着各自的优劣,而在当前的“困难模式”下,如何降本增效则成为了各猪企的“主旋律”。
 
《商学院》记者就业绩下滑或业绩亏损、股价大跌、“猪周期”影响、发展模式、未来战略方向等向新希望、温氏股份、牧原股份、正邦科技分别发送采访函。截至发稿,新希望、牧原股份、正邦科技并未作出回复,温氏股份相关负责人则指出,业绩是受国内生猪市场行情变化的影响。
 
此情境下,28日,中国国务院常务会议对稳定生猪生产进行部署,要求促进猪肉保供稳价,增强猪肉安全供应保障能力,并提出若干配套措施。28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进一步从政策支持角度为生猪养殖户注入信心,提出将稳定财政、金融、用地等长效性支持政策,对养殖场(户)和屠宰加工企业不得随意限贷、抽贷、断贷,稳定规模猪场存量,帮扶中小养殖场(户)提升养殖水平。
 
 
“二师兄”集体沦陷
 
7月中旬,各养猪企业陆续发布2021年上半年业绩预告。但包括养猪龙头在内的多家猪企,业绩“集体沦陷”。
 
其中,牧原股份7月14日披露业绩,预计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94亿元至102亿元,同比下降5.42%至12.83%;同日,正邦科技公告,预计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亏损12亿元至14.5亿元,净利同比下降149.64%至159.99%。
 
接下来,新希望披露半年报预告,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预亏29.5亿元至34.5亿元,比上年同期下降193.24%~ 209.04%;温氏股份预计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亏损22.60亿元至25.60亿元,比上年同期下降154.41%至161.64%……
 
除了牧原股份上半年仅出现净利润下滑之外,新希望、温氏股份、正邦科技等养猪龙头均出现巨额亏损。
 
(图源:《商学院》根据各企业公告数据整理)
 
在二级市场层面,上述猪企除了上半年业绩“集体沦陷”,股价也均出现不同程度的下跌。值得一提的是,在上述养猪龙头企业当中,反而是上半年业绩表现最好的牧原股份,股价波动更剧烈。
 
雪球数据显示,7月14日,牧原股份发布业绩预告当日,其收盘价为56.45元,此后股价持续下跌。截至7月27日,其收盘价跌至42.83元,股价较此前发布业绩预告当日暴跌24.13%,市值更是蒸发716.83亿元。
 
此外,截至7月27日,正邦科技收盘价为9.9元,股价较预告业绩当日(14日)下跌7.91%,市值已蒸发26.76亿元;新希望收盘价为11.17元,股价较预告业绩当日(15日)下跌13.74%,市值蒸发80.19亿元;温氏股份收盘价为12.73元,较预告业绩当日(16日)下跌5.84%,市值蒸发50.35亿元。
 
(图源:《商学院》根据雪球数据整理)
 
《商学院》记者还注意到,新希望系盘中发布业绩预告,披露预告当日股价立跌6.09%,市值一日蒸发38亿元,此后其股价也连连下跌。
 
 
谁在“一枝独秀”?
 
在此次“二师兄”沦陷现象当中,牧原股份一边业绩表现相对较好,另一边却是股价波动剧烈。那么,同是遭受“猪周期”,为何多数猪企均陷入巨额亏损,而牧原股份则得以免受此“劫”呢?
 
IPG中国首席经济学家柏文喜认为,牧原股份的“一枝独秀”主要是由于其自繁自养模式的成本远远低于其他猪企的猪苗外购模式,使其在外购猪苗模式全线陷入困境的情况下依然保持了较强的盈利能力与业绩预期。
 
第三方独立研究机构透镜公司研究创始人况玉清也认为,牧原股份的发展模式与其他对手不同,其养猪布局最深,价值链吃得最干净,毛利率高于对手,所以抗风险能力也高于对手——“当然,前提条件是牧原股份披露的数据是真实的。”况玉清表示。
 
实际上,牧原股份已多次因为“过于优秀”而被质疑财务造假。在深交所互动易上,多位网友对其财务数据真实性表示质疑。
 
对此,牧原股份在互动易上回复网友称“公司对于当前舆情管理的工作高度重视,目前有专门团队进行舆情监测,法务部门密切关注相关信息,在必要时不排除采取法律手段应对捏造散播不实信息、造谣诽谤、损害公司名誉的单位、个人” 。
 


(图源:深交所互动易)
 
此外,《商学院》记者注意到,温氏股份还计提减值7亿元,牧原股份则是根据市场行情及实际业务情况计提了存货跌价准备,同时还计提了股权激励费用、其他绩效等,合计约7亿元。
 
2021年上半年预亏22.6至25.6亿元,为何温氏股份计提股权激励费用、其他绩效等达到7亿元?温氏股份相关负责人回复指出,公司按照企业会计准则的有关规定,根据市场行情及实际业务情况计提了存货跌价准备,“相关计提事项合理、合规、合法”。
 
 
“猪周期”之威
 
从当前猪行情来看,“二师兄”集体“沦陷”原因高度一致——生猪价格下降。
 
牧原股份公告指出,由于国内生猪产能逐渐恢复,2021年上半年生猪价格较去年同期有所下降,导致公司2021年上半年经营业绩较去年同期有所下降。
 
正邦科技也在公告中解释称,受国内生猪市场价格下滑的影响,导致公司业绩阶段性承压。
 
 
对于业绩亏损的主要原因,温氏股份相关负责人告诉《商学院》记者,报告期内,受国内生猪市场行情变化的影响,生猪价出现大幅度连续下跌,对养猪行业产生较大影响。
 
而上述生猪价格大跌则是来自“猪周期”的波动影响。
 
柏文喜指出,上述企业集体“沦陷”主要是猪企之前投建的产能爆发与市场需求的差异导致的猪肉与商品猪价格大幅下降,引发了养猪企业绩波动和盈利预期的快速逆转所致。
 
独立经济学家王赤坤解释称:“猪周期”的循环轨迹大致规律是肉价上涨—母猪存栏量大增—生猪供应增加—肉价下跌—大量淘汰母猪—生猪供应减少—肉价上涨,一个“猪周期”2到3年。
 
2019年猪肉价格高涨,行业新的周期启动,在2020年行业增加生猪养殖投入,生猪养殖的增加带动生猪饲料的增长,进而带动生猪及其饲料行业业绩飞涨。生猪及其饲料行业企业不同程度的分享到行业新周期红利。
 
另外,王赤坤提到,我国的猪肉消费市场和猪饲料市场目前较为分散。以猪肉供应为例,既有大型养猪企业养猪供应猪肉,又有一家一户的散户养猪供应猪肉。大型养猪企业有猪肉供求和猪饲料供求信息收集和分析能力,也能够较好的制定和执行对应的采购、生产和销售计划,力争猪肉的供求和猪饲料的供求实现较好的匹配。
 
“但现实是,这些一家一户的散养户,没有猪肉供求和猪饲料供求信息收集和分析能力,也不能够制定和执行对应的采购、生产和销售计划,错配了猪肉的供求和猪饲料的供求,这些错配造成了猪肉供求和猪饲料供求关系失衡,最终表现在散户型‘猪周期’的出现。需要说明的是,我国的散户养殖数量较为庞大,带动整个猪肉供求和猪饲料供求的散户型‘猪周期’。”王赤坤表示。
 
稳定生猪生产部署
 
“猪周期”波动不仅仅是市场供需关系问题,也事关民生。因此,7月底,国务院常务会议对稳定生猪生产进行部署,要求促进猪肉保供稳价,增强猪肉安全供应保障能力,并提出若干配套措施。
 
今年3月以来,随着产能持续恢复,中国生猪价格开始下跌,到6月底一些地方猪价一度跌破成本线。为稳定猪价,中国官方及时出手,7月以来,已陆续开展3次中央储备冻猪肉收储竞价交易,使猪价下跌之势得到一定遏制。
 
中国国家统计局此前公布的数据显示,7月上旬,生猪(外三元)价格为每千克16元人民币,环比涨15.1%。中国商务部新闻发言人高峰日前表示,随着前期压栏大猪逐渐被市场消化,加之国家收储政策支撑,预计下半年生猪及猪肉价格以稳中盘整为主。
 
此次针对猪肉保供稳价的国务院常务会议指出,会议指出,针对当前供需变化,要遵循经济规律,更多用市场化方式缓解“猪周期”波动,确保生猪供应和价格稳定。会议提出了三方面举措:
 
(图源:中国政府网)
 
一是稳定财政、金融、用地等长效性支持政策,保护生猪养殖场(户)积极性。对养殖场(户)和屠宰加工企业不得随意限贷、抽贷、断贷。不得违法违规扩大禁养区范围。稳定规模猪场存量,帮扶中小养殖场(户)提升养殖水平。
 
二是建立生猪生产逆周期调控机制,当能繁母猪存栏量月度同比减少10%以上或生猪养殖连续严重亏损3个月时,各地可对规模养殖场(户)给予一次性临时救助。
 
三是抓好重大疫病防控,加强猪肉储备应急调节。
 
农业农村部有关司局负责人表示,农业农村部将着力做好巩固生猪生产恢复成果、加快建立稳定生猪产能的调控机制、促进生猪产业高质量发展等三方面工作。其中,要进一步加强生产与市场的监测预警,特别是推动以能繁母猪存栏变化率为核心的调控指标,建立生猪生产逆周期调控的机制。
 
另据中新社报道,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研究员李国祥表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养殖户保本盈利才能维持生产或扩大生产,目前猪肉价格偏低,一些地方出现亏损,要稳定生猪生产,必须采取措施稳定猪价,使养殖户扭转亏损。
 
“目前中国猪肉供给面临三大挑战:一是9月份以后即将进入猪肉消费旺季,猪肉需求将会上升;二是猪价下跌可能引发一些产能退出;三是如果非洲猪瘟疫情反弹,很可能会再次出现较大供给缺口。因此,在这三大挑战叠加之下,官方才会在当下特别强调稳定生猪生产,抓好重大疫病防控。”李国祥表示。
 
除了短期调控,李国祥还建议,从长期看,要提高养猪效率和规模化水平,使养殖成本高的落后产能有序退出,稳定住有生产效率的养猪主体,做到精准支持。建立全国生猪生产的权威理性第三方,科学引导市场预期。
 
何时到拐点?
 
国家发展改革委价格司司长万劲松此前在新闻发布会中表示,生猪价格过度下跌势头得到初步遏制,6月底以来价格出现明显反弹,目前价格较前期低点回升15%以上。
 
“随着中央和地方收储‘托市’效果逐步显现,加之今年1—2月新生仔猪量减少,经过约半年左右的育肥期,会对7—8月生猪出栏产生影响,预计未来一段时间生猪价格可能将继续呈阶段性反弹态势。”万劲松在新闻发布会上说。
 
“猪价持续下跌,养殖的巨头企业巨亏,中小微养殖户亏损更甚,猪肉价和粮食原料价格比例近期更是跌破5比1,触发‘猪周期’一级预警机制。”独立经济学家杜猛认为,“猪周期”已经提前到来。
 
此外,在柏文喜看来,政府收储等行业干预力量的加入对于市场预期的改变是有影响的,再加上生猪期货市场的调节与引导作用、压栏以及补栏的行业投机性行为都会影响市场预期,因此此轮“猪周期”上行拐点可能要推至春节前后。
 
王赤坤也指出,2021年处于这轮“猪周期”的生猪供应增加阶段,生猪增加,猪肉供应量增加,供过于求,反映到市场上猪肉价格下跌。猪肉价格下降,生猪价格也将下降,猪肉和生猪的下降价格会影响生猪供应和养殖减少。按照正常规律,2022年春节前后,届时猪肉消费量会增加,同时猪肉供应量可能会减少,猪肉价格将会再次上涨,新的“猪周期”将启动。
 
“可以看出,能够把生猪期货作为平抑‘猪周期’和有效避险工具的只有大机构,大多数的散养殖户没有生猪期货意识也不会利用生猪期货平抑‘猪周期’。但生猪期货只能帮助养殖机构避险,并不能解决和改变‘猪周期’。”王赤坤表示。
 
因此,王赤坤认为,政府可以在解决猪肉供求和猪饲料供求匹配上下功夫:比如通过相关手段引导和减少散户养殖的数量,减少散户型猪肉供求和猪饲料供求错配和错位;在不能减少散户养殖数量的情况下,可以由政府统一采集、统计、分析、汇总和发布散户养殖的信息,减少散户型猪肉供求和猪饲料供求错配和错位;可以建立或增大猪肉的收储力度,在出现猪肉供求和猪饲料供求出现失衡时,利用收储能力调配市场供求;利用生猪期货平抑“猪周期”和有效避险工具等。
 
“呼叫”降本增效新模式
 
而对于企业而言,在猪肉供求的协调、“猪周期”风险的抵抗上,猪企自身的发展模式也面临新的挑战,继续在循环不断的“猪周期”当中摸索更高效、更合适的发展模式。
 
整体而言,温氏股份以“公司+农户”模式为主,公司向农户提供仔猪、饲料、疫苗、设备和技术;农民自己建猪舍,再由公司出售和购买所有产品。
 
而牧原则以一体化自营模式见长。其在饲料加工、生猪养殖、商品猪饲养等方面进行了全产业链布局,自主经营模式投资大、单体规模大、管控更优、出口量更稳定。
 
对此,独立财经评论员周正国认为,上述集中养殖和通过农户“散养”的两种模式各有利弊。一家供应商如果是集中养模式,效率高、速度快、产能大、单位成本低,但是产量高、总成本高,可以将其看做“战列舰”。
 
“而通过与农户合作,搜集农户养殖的方式属于分散养,可以将其看做‘小船群舰队’。成本由农户分担,效率低一些,但是总成本没有集中到一家公司上,应对负面风险能力高。”周正国表示。
 
轻、重资产养猪模式在资本市场上各领风骚。当然也出现了轻、重资产模式混合的养猪模式。而且,多元化布局也被提到发展模式上来。
 
据了解,温氏股份就采取“双线并进”策略,同时进行养鸡、养猪两大主营业务。2021年上半年,温氏股份业绩受“猪周期”拖累,其养禽业务则扭亏为盈,利润同比大幅上升。
 
对此,况玉清认为,应对“猪周期”风险的一个很重要的方式是多元化布局——不要只养猪,也要养点其他品种。比如说羊,让猪场可以很方便地改成羊场,这样可以防止单一品种的周期性风险,给自己留条退路。
 
柏文喜指出,在一次次的“猪周期”波动当中,猪企的规模、行业集中度与商业模式也随之发生了深刻变化,譬如以前的养殖企业依靠代养模式来将行业周期风险外化于市场之中,而此轮下行周期又证明了自繁自养这一模式的高可控性与成本优势。
 
“因此,猪企一方需要因应市场变化来迅速调整自身的成本模式与成本结构,以维护和提升基于成本的盈利能力,另一方面也要通过产业链的垂直整合来提升自身抵抗‘猪周期’影响的能力,也就是通过商业模式的调整来提升自身的抗周期能力。”柏文喜表示。
 
对于“公司+农户”模式、自繁自养模式、猪鸡“双线并进”等多种发展模式,柏文喜认为,养猪行业目前主要的突破方向可能还是可以有效降低成本的自繁自养模式,以及可以在产业链间分摊成本以提升企业自身抗周期能力的垂直整合模式,这也代表了猪企未来战略模式应有的发展趋势。
 
“当前‘猪龙头’们的发展‘主旋律’、重要目标应该是先保证自身在此轮周期中能够活下去。”柏文喜强调,然后在此过程中再逐步改善养殖模式和提升垂直整合程度,而这也是以降本增效来降低成本、提升企业盈利和企业抗周期能力的核心要义。
 
(编辑:石丹;校对:李英卓)

关于智库

  • 在中国社会科学院的智慧支持和战略指导下,《中国经营报》社有限公司发起成立了中经传媒智库。智库汇聚了中国社会科学院及顶级机构专家资源,是集专家、机构、平台、媒体资源于一体的媒体融合型智库。中经传媒智库整合旗下《中国经营报》《商学院》《家族企业》、中国经营网及两微一端等平台,具有5000万+的全媒体传播影响力。智库利用自身媒体平台开拓整合资源能力和广泛平台优势,为企业家和经营管理者提供全方位的信息服务和智慧支持。

    中经传媒智库公众号
    中经传媒智库微博
  • 创建于1985年的《中国经营报》,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主办,报社始终秉承“终身学习、智慧经营、达善社会”的理念,洞察商业现象,解读商业规律,助推商业文明。经过37年的发展,已经成为拥有一报两刊、网站、新媒体的大型传媒集团,是国内领先的综合财经媒体服务商。

    《商学院》杂志创刊于2004年,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主办,《中国经营报》社有限公司出版的一本高端管理类杂志。秉承终身学习、智慧经营、达善社会的理念,以传播商业新知为己任,以“国际视野+中国功夫”为办刊宗旨。为读者提供一切对管理有益的方法、工具和理念,是管理他人和企业的一本实战、实用的杂志。

    《家族企业》杂志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主办,《中国经营报》社有限公司出版。是中国率先关注家族企业实际控制权传递过程中风险与危机管控以及企业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