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产业发展再迎多项支持举措

作者: 日期:2023-07-05 浏览次数:0
近年来,我国人工智能(AI)产业在技术创新、产业生态、融合应用等方面取得积极进展,已进入全球第一梯队。
近年来,我国人工智能(AI)产业在技术创新、产业生态、融合应用等方面取得积极进展,已进入全球第一梯队。中国信通院测算,2022年我国人工智能核心产业规模达5080亿元,同比增长18%。当前,人工智能(AI)引领的新一轮技术变革加速演进,通用人工智能等领域不断涌现的颠覆性技术,正深刻改变着生产生活方式。

夯实产业发展基础

7月2日,2023全球数字经济大会人工智能高峰论坛在京举办。北京市经济和信息化局党组书记、局长姜广智表示,北京将充分发挥在人工智能领域的资源优势,加快构建要素齐全、技术领先、场景丰富、可有力支撑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通用人工智能产业发展生态。



近期,全国多地纷纷出台相关政策,助力人工智能产业迈上发展“新台阶”。例如,北京市近日印发《北京市加快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人工智能创新策源地实施方案(2023-2025年)》,从突破人工智能关键技术、夯实人工智能底层基础等方面提出具体建设任务;深圳市发布《深圳市加快推动人工智能高质量发展水平应用行动方案(2023-2024年)》,提出加大财政资金投入力度,重点支持人工智能创新和应用等。

针对夯实人工智能产业的发展基础,北京市将加强政策创新和标准引领。深入贯彻《北京数字经济促进条例》,创造性落实国家“数据二十条”,加快解决数据质量难以保障、采集标注成本高以及合规使用等方面的问题,筹划出台“算力券”政策,支持基于落地应用场景的中小企业获取多元化、低成本优质算力,支持本市人工智能企业与相关行业组织在人工智能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制定中发挥引领作用,参与模型性能、数据安全、隐私保护等方面的技术标准制定。

同时,以场景为牵引,以应用为导向,通过开放更多典型场景,促进大模型产业化应用,积累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做法,形成一批人工智能与社会经济发展深度融合的典型案例。北京将积极推动政府机关、事业单位、国有企业等具有管理公共事务职能的组织,积极采购和使用安全可靠的大模型相关产品和服务,在政务服务、智慧城市等领域率先落地应用,提升城市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

推动大模型应用

北京市通用人工智能大模型应用场景需求榜单发布,涉及智慧金融、智慧生活、智慧物流、智慧农业等领域。其中,北京市政务服务管理局发布智慧政务服务大模型场景需求,包括政务咨询、政府网站智能问答、智能搜索、精准化政策服务、市民热线智能受理、智能派单、交互式智能政务办事等。

北京市政务服务管理局副局长朱琴表示,人工智能大模型技术可提升政务服务的智能化水平,推动政务服务多维度深刻变革。

在政务咨询方面,通过大模型的语义理解、总结推理等能力打通跨业务系统知识库,提升智能问答、智能搜索水平。在政策服务方面,大模型技术将支撑全市一体化政策支撑平台“京策”建设,提升政策规范管理和精准服务能力。此外,通过多模态打造数字人,辅助市民服务热线实现智能对话交流、智能反映记录、智能诉求受理、智能工单派出、智能数据分析。海量市民诉求数据的深度挖掘分析,可为领导决策、基层治理、城市治理提供有力支撑。

朱琴表示,在国家监管政策和全市大模型创新发展大框架下,北京市政务服务管理局将在场景推进、数据供给、模型训练、算力保障等方面积极与各方密切合作,推动大模型技术在政务服务领域落地应用。

筹划出台“算力券”政策

针对与人工智能发展密切相关的数据、算力问题,未来或将有更多接续政策出台落地。据姜广智透露,北京将加快推进数据基础制度先行区建设,以解决数据相对匮乏、质量难以保障,采集标注成本高以及合规使用等问题,筹划出台“算力券”政策,支持基于落地应用场景的中小企业获取多元化、低成本优质算力。

在工信部新基建重大项目评审专家、北京邮电大学科技园元宇宙产业协同创新中心执行主任陈晓华看来,启用“算力券”有望解决中小微企业资金实力不足、技术人才欠缺、算力匹配难应用少等痛点问题,加速推动其数字化转型,进而实现企业长期发展。

值得注意的是,除了围绕算力成本筹划相关政策举措外,进一步促进大模型产业化应用也是北京未来政策重点方向。据姜广智介绍,北京未来将加大场景开放力度,率先落地标杆应用,以场景为牵引,应用为导向,通过开放更多典型场景,促进大模型产业化应用,积累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做法,形成一批人工智能与社会经济发展深度融合的典型案例。

此前上海市也提出,助力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发放“AI算力券”,重点支持租用上海市智能算力且用于核心算法创新、模型研发的企业,最高按合同费用20%进行支持。

随着ChatGPT引领AI浪潮,生成式AI和AI大模型备受追捧,将为云服务市场带来新的增长机遇。光大证券认为,近期国内众多AI大模型相继发布,参数结构日益复杂,驱动模型训练和推理的智能算力的需求将快速提升。在AI算力需求持续扩容和我国政策扶持的双侧驱动下,底层算力基础设施(IaaS)产业链有望迎来新一轮景气周期。

Co-Found智库秘书长张新原表述,大模型需要大量数据支持,数据的隐私和安全问题有待进一步规范;此外,大模型应用涉及多个领域和厂商,目前缺乏统一的技术标准和规范,系统的互操性和兼容性仍需探讨。

为此,陈晓华建议,进一步推动大模型技术工业化落地,例如将大模型生产的复杂过程进行封装,打造可通用的“预训练+微调”工具,从而为不同场景提供低门槛、高效率的大模型服务。

软硬件产业链持续赋能,市场空间广阔

随着各项重磅政策接踵而至,人形机器人产业链迎来历史性发展机遇,多家A股上市公司积极布局,在软硬件方面率先发力。

人形机器人行业在政策和市场层面都有不少利好,产业链上市公司面临“从0到1”的新机遇。

近段时间,多地发布政策支持人形机器人发展。例如,6月28日,北京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的《北京市机器人产业创新发展行动方案(2023-2025年)》提出,着眼世界前沿技术和未来战略需求,加紧布局人形机器人,带动医疗健康、协作、特种、物流四类优势机器人产品跃升发展等。

另据艾瑞咨询数据,2022年中国智能机器人市场规模为76亿元,预计2027年市场规模将达到536亿元,2022年-2027年年均复合增长率有望达到47.9%。

看懂平台财经评论员张雪峰建议:“在新机遇下,已经在人形机器人领域展开布局的上市公司应积极推进技术研发和产品创新,提高在人形机器人领域的竞争优势,并根据市场需求变化和技术发展趋势,灵活调整战略布局,掌握市场变化脉搏。此外,合理构建产业链合作伙伴关系,加强研发、生产、销售等环节的协同合作,也将对公司形成产业核心竞争力大有裨益。”

不过,在人形机器人市场大热的背景下,中国人民大学国际货币研究所研究员、独立国际策略研究员陈佳也提出了一些“冷思考”:“目前人形机器人产品设计在功能与定位上还存在一些短板和矛盾,其在产业链技术发展方向上存在不少难点、痛点、堵点,需要入局者认真研判加速破题,如何将有限的资源用在更契合未来发展方向的具体目标下,是产业链企业必须认真思考的问题。”

来源 | 人民日报、证券日报、中国经济网、中国证券报、新华网、21财经、光明日报、中新经纬、国家发展改革委、光明网

关于智库

  • 在中国社会科学院的智慧支持和战略指导下,《中国经营报》社有限公司发起成立了中经传媒智库。智库汇聚了中国社会科学院及顶级机构专家资源,是集专家、机构、平台、媒体资源于一体的媒体融合型智库。中经传媒智库整合旗下《中国经营报》《商学院》《家族企业》、中国经营网及两微一端等平台,具有5000万+的全媒体传播影响力。智库利用自身媒体平台开拓整合资源能力和广泛平台优势,为企业家和经营管理者提供全方位的信息服务和智慧支持。

    中经传媒智库公众号
    中经传媒智库微博
  • 创建于1985年的《中国经营报》,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主办,报社始终秉承“终身学习、智慧经营、达善社会”的理念,洞察商业现象,解读商业规律,助推商业文明。经过37年的发展,已经成为拥有一报两刊、网站、新媒体的大型传媒集团,是国内领先的综合财经媒体服务商。

    《商学院》杂志创刊于2004年,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主办,《中国经营报》社有限公司出版的一本高端管理类杂志。秉承终身学习、智慧经营、达善社会的理念,以传播商业新知为己任,以“国际视野+中国功夫”为办刊宗旨。为读者提供一切对管理有益的方法、工具和理念,是管理他人和企业的一本实战、实用的杂志。

    《家族企业》杂志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主办,《中国经营报》社有限公司出版。是中国率先关注家族企业实际控制权传递过程中风险与危机管控以及企业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