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模超50万亿!2022年我国数字经济规模总量稳居世界第二,数字经济面临哪些机遇与挑战?

作者: 日期:2023-05-29 浏览次数:0
中国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5月23日发布的《数字中国发展报告(2022年)》(以下简称《报告》)显示,2022年中国数字经济规模达50 2万亿元(人民
中国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5月23日发布的《数字中国发展报告(2022年)》(以下简称《报告》)显示,2022年中国数字经济规模达50.2万亿元(人民币,下同),总量稳居世界第二,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提升至41.5%。
 
中国国家网信办会同有关方面系统总结2022年各地区、各部门推进数字中国建设取得的主要成效,开展数字中国发展地区评价,展望2023年数字中国发展工作,编制形成《数字中国发展报告(2022年)》。
 
《报告》认为,2022年,各地区、各部门、各领域积极探索实践,数字中国建设进入整体布局、全面推进的新阶段。
 
5G用户全球占比超六成
 
2022年数字中国建设取得显著成效。《报告》显示,截至2022年底,我国累计建成开通5G基站231.2万个,5G用户达5.61亿户,全球占比均超过60%。全国110个城市达到千兆城市建设标准,千兆光网具备覆盖超过5亿户家庭能力。移动物联网终端用户数达到18.45亿户,成为全球主要经济体中首个实现“物超人”的国家。IPv6规模部署应用深入推进,活跃用户数超7亿,移动网络IPv6流量占比近50%。
 
《报告》特别指出,数字经济成为稳增长促转型的重要引擎。2022年,我国数字经济规模达50.2万亿元,总量稳居世界第二,同比名义增长10.3%,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提升至41.5%。
 
数字产业规模稳步增长。电子信息制造业实现营业收入15.4万亿元,同比增长5.5%;软件业务收入达10.81万亿元,同比增长11.2%;工业互联网核心产业规模超1.2万亿元,同比增长15.5%。
 
数字技术和实体经济融合深入推进。农业数字化加快向全产业链延伸,农业生产信息化率超过25%。全国工业企业关键工序数控化率、数字化研发设计工具普及率分别增长至58.6%和77%。全国网上零售额达13.79万亿元,其中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重达27.2%,创历史新高。
 
数字企业创新发展动能不断增强。我国市值排名前100的互联网企业总研发投入达3384亿元,同比增长9.1%。科创板、创业板已上市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中,数字领域相关企业占比分别接近40%和35%。
 
数字生态创造大量高质量就业
 
随着移动互联网日益普及,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快速发展,数字生态也催生了大批新职业、新岗位。2022年6月,人社部官网发布了《机器人工程技术人员等18个新职业信息向社会公示》。其中,包括数字化解决方案设计师、数字孪生应用技术员、机器人工程技术人员、农业数字化技术员等在内的9个新职业都与数字经济密切相关。
 
中国信息经济学会理事长、中山大学管理学院教授谢康指出,2021年,以微信、抖音、快手、京东、淘宝、美团、饿了么等为代表的互联网平台创造就业岗位约2.4亿个,为当年约27%的中国适龄劳动人口提供就业机会。中国信通院《中国数字经济发展与就业白皮书(2019年)》报告也指出,2018年数字经济发展相关领域就业岗位就已达1.91亿个。
 
“这些数据无不表明,平台在助力经济发展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就业稳定器作用。”谢康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平台不仅能提供更多就业岗位,还能促进高质量就业。
 
对此,谢康提出“双模式”机制,即内涵式创造就业与外延式带动就业机制。内涵式创造就业指的是平台通过直接或间接方式创造新兴就业岗位等而增加的就业。例如,小程序开发师、网络主播、私域增长师、区块链工程师等,形成“从无到有”式的就业增加方式,在宏观层面表现为平台创造新职业和新岗位,衍生新商业模式,构建新业态。
 
外延式带动就业是指平台通过提升生产效率,促进规模扩大所拉动的就业。例如,从传统的邮政邮递员扩大为快递公司快递员、平台骑手等,形成“从有到多”式的就业扩大方式,在宏观层面表现为平台促进产业规模化扩张。
 
人力资本是带来长期经济增长的动力。据谢康测算,2021年,平台发展水平每提升1%,就能够促进中国人均人力资本提升约0.41%。这意味着平台的发展可以对中国GDP的长期增长带来稳定的动力提升机制。
 
此外,平台还促进了就业的区域均衡与社会公平,尤其是推动就业向三四五线城市下沉,在弥合城乡差距方面体现出平台“惠而不费”的特征。例如微信促进就业是以向经济较发达的二线城市聚集的方式进行,而美团则是强化本地就业,促进中国二三线城市乃至城乡之间的就业均衡。
 
在谢康看来,以经济发展与就业灵活性之间呈倒U形关系来说,对一些中等经济发展省份而言,利用平台经济促进就业的成效最佳,“平台经济能够为人才的就业、创业提供更多更好的基础设施和条件”。
 
打通数字基础设施大动脉
 
《报告》明确,要夯实数字中国建设基础,打通数字基础设施大动脉。按照适度超前原则,深入推进5G网络、千兆光网规模化部署和应用,着力提升IPv6性能和服务能力,推动移动物联网全面发展,大力推进北斗规模应用。统筹布局绿色智能的算力基础设施,推动东西部算力高效互补和协同联动。深化重点领域基础设施数字化改造,深入打通经济社会发展的信息“大动脉”。畅通数据资源大循环。加快健全数据管理体制机制,构建数据基础制度体系,推动数据资源跨地区跨部门跨层级整合归集、共享利用。建设完善国家基础数据库,建设公共卫生、科技、教育等领域国家数据资源库,健全国家公共数据开放平台,促进公共数据高效共享和有序开发利用。完善数据产权制度,开展数据资产计价研究,建立数据要素按价值贡献参与分配机制。
 
全面赋能经济社会发展。做强做优做大数字经济,发展高效协同的数字政务。引导各类平台和广大网民加强优质网络文化产品创作,强化网络版权保护。建设绿色智慧的数字生态文明。
 
强化数字中国关键能力。构筑自立自强的数字技术创新体系。加快推进数字领域关键核心技术突破,加速完善以市场为主导、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用高度协同的创新体系。充分发挥科技型骨干企业在数字技术创新体系中的引领支撑作用。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健全知识产权转化收益分配机制。
 
此外,优化数字化发展环境。建设公平规范的数字治理生态,持续完善数字领域法律法规体系。健全数字领域技术标准体系,以标准化带动数字技术产业创新。完善网络综合治理体系,构建科学、高效、有序的管网治网格局。
 
数字经济发展面临挑战
 
当前,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突飞猛进,为加快建设数字中国,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了强大发展动能。
 
从外部看,一是关键核心技术之争加剧数字产业链动荡局势。围绕关键核心技术和产业实力的国际竞争日趋激烈,各主要经济体纷纷聚焦数字领域加强战略部署,提升本国创新能力,强化关键产业发展的主导权,全球数字产业的产业链供应链的发展与稳定面临多重风险。
 
二是数字领域国际标准体系和治理规则面临深刻变革。传统与非传统安全问题交织频发,数据跨境流动、数字主权、数字安全与数字税等领域的理念、制度、规则之争愈加激烈,数字领域国际合作格局面临更大幅度调整。
 
三是新技术、新应用持续涌现带来新挑战。以 Web3.0、46量子计算、卫星通信、生成式人工智能(AIGC)等为代表的新技术加快实现从研究探索到商业落地的跨越,在驱动生产生活方式变革的同时,也进一步放大和凸显了隐私泄露、技术滥用、价值渗透等科技伦理问题,为社会组织架构、劳动力市场、治理监管等带来了严峻挑战。
 
从内部看,一是数字技术创新潜能有待深入挖掘。关键领域核心技术“受制于人”的局面尚未根本改变。数字创新体系整体效能不强,创新资源存在分散、重复、低效等问题,制约创新成果转化。数字人才基础薄弱、缺口巨大,重引进轻培育较为明显。
 
二是数字化发展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亟需提升。数字中国建设横向打通、纵向贯通、协调有力的一体化推进格局尚未形成。数字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共享利用还面临众多堵点难点,数据要素潜能有待充分释放,数据基础制度和标准体系尚不完善,数据质量参差不齐,可利用性不足。
 
三是数字治理体系有待深度优化。网络空间经济和社会组织方式发生深刻变革,随着网络空间活动的进一步深入,其影响将愈发凸显。数字技术在社会治理中的应用深度、广度有待深化,公共政策感知的动态化、管理的智能化、施策的精准化水平有待提升。数字治理方式手段相对滞后,“事后管理”“多头管理”还未向“过程治理”“协同治理”转变。
 
四是数字包容体系尚需健全完善。数字鸿沟从“接47入鸿沟”转向“能力鸿沟”,城乡间、地区间、领域间、人群间的数字化发展应用差距依然较为明显。特别是近期生成式人工智能成为全球热点,可能显著改变工作、生活、学习、创新方式,对人的数字素养与技能提出更高要求,数字技能培育体系建设与数字应用适老化、适残化、适农化、简约化改造需有序有力、双管齐下。
 
数字经济成大国竞争的新赛道
 
数字化不仅是改变国际竞争格局的关键力量,也是促就业、稳增长,迈向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2023 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也是全面推进《数字中国建设整体布局规划》实施的起步之年。
 
“数字经济是大国竞争的‘新赛道’,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主赛道’。”中共中央党校经济学教研部副主任许正中教授指出,数字经济是中国式现代化的主要任务和重要抓手,也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最重要一环。
 
“发展数字经济的一系列成果证明了数字中国建设取得了非常瞩目的成就。”北京社科院研究员,南昌理工学院数字经济研究院院长王鹏解读到,从产经发展角度,数字经济本体和外延部分占国民经济的比例和比重在持续增加,证明了数字技术、数字经济跟传统行业的融合不断加深,为赋能经济社会的高质量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同时,数字化平台、技术跟传统行业的实体企业融合,也带来了新的就业机会和财富增长机会。
 
当前,数字经济在我国GDP的占比不断提升,已成为驱动我国经济发展的新引擎。国家陆续颁布《网络安全法》《数据安全法》以及《个人信息保护法》等,完善了监管体系;同时,工信部印发《工业和信息化领域数据安全管理办法(试行)》,明确提出企业需建立数据安全组织机构、数据分类分级、数据生命周期安全管理等相关要求,全球数据安全议题的重要性不断上升。数据如何在合法合规的前提下使用、流通、共享,企业在经营过程中如何建立符合行业要求的数据合规体系面临着诸多挑战。
 
来源 :中国新闻网、中国经济新闻网、澎湃新闻、中国日报、封面新闻、北京日报、第一财经

关于智库

  • 在中国社会科学院的智慧支持和战略指导下,《中国经营报》社有限公司发起成立了中经传媒智库。智库汇聚了中国社会科学院及顶级机构专家资源,是集专家、机构、平台、媒体资源于一体的媒体融合型智库。中经传媒智库整合旗下《中国经营报》《商学院》《家族企业》、中国经营网及两微一端等平台,具有5000万+的全媒体传播影响力。智库利用自身媒体平台开拓整合资源能力和广泛平台优势,为企业家和经营管理者提供全方位的信息服务和智慧支持。

    中经传媒智库公众号
    中经传媒智库微博
  • 创建于1985年的《中国经营报》,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主办,报社始终秉承“终身学习、智慧经营、达善社会”的理念,洞察商业现象,解读商业规律,助推商业文明。经过37年的发展,已经成为拥有一报两刊、网站、新媒体的大型传媒集团,是国内领先的综合财经媒体服务商。

    《商学院》杂志创刊于2004年,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主办,《中国经营报》社有限公司出版的一本高端管理类杂志。秉承终身学习、智慧经营、达善社会的理念,以传播商业新知为己任,以“国际视野+中国功夫”为办刊宗旨。为读者提供一切对管理有益的方法、工具和理念,是管理他人和企业的一本实战、实用的杂志。

    《家族企业》杂志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主办,《中国经营报》社有限公司出版。是中国率先关注家族企业实际控制权传递过程中风险与危机管控以及企业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