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居民存款超6万亿元创新高,人们为何又爱存钱了?

作者: 日期:2023-02-16 浏览次数:0
智库观察让人们敢花钱、愿花钱关键在于扭转预期。应进一步稳住宏观经济大盘。落实好前期出台的稳经济一系列政策措施,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应
智库观察
让人们敢花钱、愿花钱关键在于扭转预期。应进一步稳住宏观经济大盘。落实好前期出台的稳经济一系列政策措施,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应更加积极有为,主动发力,继续助力市场主体纾困解难和实体经济稳步恢复,稳定居民就业,提高居民收入。应持续释放国内市场潜力,采取积极有效措施,改变居民消费动机不足等问题,改善居民消费环境,培育中高端消费增长点,促进居民消费转型升级。
 
 
 
关键数据
1月末,广义货币(M2)余额273.81万亿元,同比增长12.6%,增速分别比上月末和上年同期高0.8个和2.8个百分点。
 
 
1月份人民币存款增加6.87万亿元,同比多增3.05万亿元。其中,住户存款增加6.2万亿元,非金融企业存款减少7155亿元,财政性存款增加6828亿元,非银行业金融机构存款增加1.01万亿元。
央行近期公布的2023年1月份金融数据显示,当月居民存款增加6.2万亿元,创历史同期新高,同比多增7900亿元。
 
截图自中国人民银行官网
 
近年来,我国居民存款增长较快,在人民币存款中的占比持续提升,原因是多方面的。第一,我国居民长期以来有着较为强烈的储蓄习惯,老百姓爱存钱,储蓄率一直相对较高。
 
第二,新冠病毒感染疫情(以下简称“疫情”)带来的经济冲击,使得居民对流动性的偏好有所上升,同时资本市场波动加大,股票、基金收益明显下降,尤其是银行理财产品出现“破净”,导致居民存款意愿的边际上升和投资意愿的边际下降。
 
第三,居民购房减少。随着房地产市场进入常态化,商品房销售很难回升至2021年的水平,因购房减少产生的超额储蓄也很难再回流至房地产市场,更多的是以超额储蓄形式存在。
 
居民存款数据增加有利有弊。对个人而言,可以抵御未来不确定的风险,但因为货币只有在市场中有效流通才能更好带动经济增长,存在银行只会造成货币挤压,也反映出未来预期转弱、消费需求不足、投资意愿下降等问题。
 
老百姓存钱热情高涨
 
2023年1月,M2(广义货币)余额同比增长12.6%,增速分别比上月末和上年同期高0.8个和2.8个百分点,创下2016年中以来最高水平。
 
中国民生银行首席经济学家温彬表示,支撑1月M2增速创新高的最主要因素是居民存款,同时信贷高增下派生能力增强和财政靠前发力也加大了货币投放。春节前企业集中发放薪酬福利,单位存款向住户存款转移,同时受个人消费意愿仍偏低等因素限制,居民更多选择将收入进行储蓄而非消费,助推M2。
 
与此同时,1月居民存款新增规模创下单月新高,引发市场关注。央行数据显示,2023年1月份人民币存款增加6.87万亿元,同比多增3.05万亿元。其中,住户存款增加6.2万亿元,在2022年高基数上继续同比多增7900亿元。
 
事实上,不仅是2023年1月的居民存款新增规模引发关注,2022年相关话题就已经成为社会讨论的热点之一。据央行官网公布的数据,2022全年人民币存款增加26.26万亿元,同比多增6.59万亿元。其中,住户存款增加17.84万亿元。
 
居民存款结构背后同样暗藏玄机:存款增长主要体现为定期存款的明显多增。Wind统计数据显示,2022年新增居民存款中有79%是定期存款。此外,2022年持续至今的投资者疯抢大额存单也是存款定期化加深的一大表现。
 
中信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明明对记者表示,存款定期化趋势一方面源于企业的盈利预期不佳,因此账上不会留下太多可随时动用的资金,另一方面则是居民资产价值与收入水平的不确定性增大,购房意愿有所降低,储蓄意愿增高所致。
 
明明同时称,对于银行而言,短期负债端资金来源增加,负债端压力减轻,有助于减轻息差压力,但是长期的资产负债失衡会导致信贷利息收入下滑,压缩银行的盈利空间,对银行经营弊大于利。
 
华创证券也指出,2022年居民17.8万亿元的存款增长主要体现为定期存款的明显多增,其背后或反映了2022年“房价回落+股票熊市+理财赎回”的情境下,居民被迫以定期存款作为资产配置的选项。
 
“定期存款大幅多增的背后可能是居民资产配置的更改。居民的资产配置可以简单分为房地产、股票、证券投资基金、理财、定期存款等五大项。2022年,以70大中城市新建商品住宅价格为代表的房价同比转负,结束了2016年~2021年的房价持续抬升;上证综指回落550点,结束了2019年以来的三年牛市;开放式的公募基金净值从2020年和2021年30%的年度增长回落至0%;理财则面临赎回扰动,破净率明显抬升。”华创证券首席宏观分析师张瑜认为。
 
不过,市场也有不同的观点。中金公司研究部首席宏观分析师张文朗等在研报中指出,居民存款的上升,财政与准财政的支持是主要因素。
 
该机构通过对M2的拆分发现,2022年M2同比增速相比2021年底上升2.8个百分点,其中财政直接贡献了1.9个百分点(包括央行利润上缴),如果其将7400亿元政策性金融工具也纳入“财政”的口径来考虑,那么财政的贡献将达到2.2个百分点,这还没有考虑其他政策性信贷、普惠金融对于M2的支持。
 
超额储蓄会转化为“超额消费”吗?
 
一直以来,“中国老百姓爱存钱”的习惯,成就了中国较高的储蓄率,但2022年超额储蓄的形成,显然不只是老百姓爱存钱这一个原因。综合来看,它是预防性储蓄、理财收益走低、消费不振等多方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受疫情影响,居民消费场景缺失、失业等不确定性增加等,带来了预防性储蓄的增加;受股市投资、理财收益下降等影响,居民出于收益风险和资金安全考虑,更愿意将资金存放在银行保本;此外,房地产市场持续低迷,居民购房意愿明显下降,也大多选择了持币观望。特别是2022年3月份以来,疫情持续蔓延对企业经营产生不同程度影响,居民收入增长受限,消费动力不足,进一步推高了居民储蓄存款。
 
2022年12月底,央行调查统计司发布的调查报告显示,2022年第四季度,居民收入信心指数为44.4%,比三季度下降2.1个百分点;倾向于“更多储蓄”的居民占61.8%,比三季度增加3.7个百分点。
 
储蓄变多,有利也有弊。居民存款的持续增加,一方面提高了我国经济发展的韧性,一定程度上增强了居民部门抵御风险的能力;另一方面也反映出居民对于未来预期的转弱,特别是居民存款的过多增加,也抑制了消费增长。
 
在此背景下,中央提出把恢复和扩大消费摆在优先位置,通过一系列积极有效的政策组合拳,扭转社会预期,提振市场信心,将是今年乃至未来一段时期我国经济工作的重中之重。
 
释放消费需求,短期看储蓄行为,长期看居民收入。随着疫情防控措施的优化和各项稳增长政策效应的释放,预防性储蓄大概率会从居民存款中得到持续释放,长期压抑的消费场景将会加快恢复。此外,居民储蓄作为股市“蓄水池”,将随着美联储加息拐点的到来,加快向资本市场溢出,国内市场主体活力有望逐步恢复。
 
释放消费需求,根本上在于提升居民的消费意愿及能力。稳定且可持续的收入来源是提振消费信心的关键,改善消费环境、培育中高端消费增长点、扩大汽车等耐用品消费,有助于促进居民消费提质扩容。当然,这需要建立在全覆盖且较为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之上,只有在满足养老、教育、医疗等需求的基础上,居民消费才能真正没了后顾之忧。
 
总体看,今年“超额储蓄”继续上行的空间已十分有限,随着疫情冲击高峰的退去,经济活动将逐步恢复,“超额消费”落地也将具备更多有利条件。不过,与投资相比,消费是一个与居民收入息息相关的慢变量,还需要从改善收入预期、拓展收入来源等关键着力点入手,把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起来,推动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
 
如何让人们敢花钱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要把恢复和扩大消费摆在优先位置。增强消费能力,改善消费条件,创新消费场景。在这一背景下,如何把居民超额储蓄转化为消费,让人们敢花钱?
 
“超额储蓄有效转化为消费还需要加大政策支持力度。”中国邮政储蓄银行研究员娄飞鹏认为,为了将储蓄有效转化为消费,一方面需要做好消费场景尤其是服务行业消费场景,服务类消费受疫情影响较大需要建设场景推动恢复;另一方面是通过稳就业,增加低收入群体收入来源,改善居民预期,从而实现扩大消费。
 
让人们敢花钱、愿花钱关键在于扭转预期。招联金融首席研究员董希淼认为,应进一步稳住宏观经济大盘。落实好前期出台的稳经济一系列政策措施,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应更加积极有为,主动发力,继续助力市场主体纾困解难和实体经济稳步恢复,稳定居民就业,提高居民收入。应持续释放国内市场潜力,采取积极有效措施,改变居民消费动机不足等问题,改善居民消费环境,培育中高端消费增长点,促进居民消费转型升级。
 
在业内专家看来,提振居民消费应围绕住房消费和汽车消费等领域重点发力。董希淼表示,当前,房地产市场仍然较为低迷,商品房成交量和成交金额同比下滑明显,市场信心和预期不振。从2022年金融数据看,住户贷款特别是住户中长期贷款增长乏力,是拖累人民币贷款增长的重要因素,反映出居民住房消费意愿和能力仍然不足。因此,2023年应着重从需求侧发力,进一步提振居民住房消费意愿和能力。尤其是应全面落实“金融16条”措施,支持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改变居民住房消费预期。
 
来源 | 中国人民银行官网、证券日报、经济日报、第一财经、中国经济网、光明网、澎湃新闻

关于智库

  • 在中国社会科学院的智慧支持和战略指导下,《中国经营报》社有限公司发起成立了中经传媒智库。智库汇聚了中国社会科学院及顶级机构专家资源,是集专家、机构、平台、媒体资源于一体的媒体融合型智库。中经传媒智库整合旗下《中国经营报》《商学院》《家族企业》、中国经营网及两微一端等平台,具有5000万+的全媒体传播影响力。智库利用自身媒体平台开拓整合资源能力和广泛平台优势,为企业家和经营管理者提供全方位的信息服务和智慧支持。

    中经传媒智库公众号
    中经传媒智库微博
  • 创建于1985年的《中国经营报》,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主办,报社始终秉承“终身学习、智慧经营、达善社会”的理念,洞察商业现象,解读商业规律,助推商业文明。经过37年的发展,已经成为拥有一报两刊、网站、新媒体的大型传媒集团,是国内领先的综合财经媒体服务商。

    《商学院》杂志创刊于2004年,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主办,《中国经营报》社有限公司出版的一本高端管理类杂志。秉承终身学习、智慧经营、达善社会的理念,以传播商业新知为己任,以“国际视野+中国功夫”为办刊宗旨。为读者提供一切对管理有益的方法、工具和理念,是管理他人和企业的一本实战、实用的杂志。

    《家族企业》杂志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主办,《中国经营报》社有限公司出版。是中国率先关注家族企业实际控制权传递过程中风险与危机管控以及企业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