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大重阳王文:中国怎样抓住绿色金融发展机遇?

原创 作者:王文 日期:2022-10-24 浏览次数:0
2022年10月16日,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简称党的二十大)在北京开幕。
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执行院长王文
 
 
2022年10月16日,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简称党的二十大)在北京开幕。习近平总书记在二十大报告中提出,推动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他提到要完善支持绿色发展的财税、金融、投资、价格政策和标准体系,发展绿色低碳产业,健全资源环境要素市场化配置体系,加快节能降碳先进技术研发和推广应用,倡导绿色消费,推动形成绿色低碳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
 
发展绿色金融,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助力能源清洁转型与社会经济绿色升级的重要推手,自2016年中国人民银行、财政部等七部委联合印发《关于构建绿色金融体系的指导意见》以来,中国绿色金融历经数年的发展,各项指标均已位居世界前列,成为全球最大的绿色金融市场,已逐渐建立起自上而下、长远布局、区域协同发展的绿色金融政策体系。
 
2022年,中国绿色金融持续蓬勃发展、领跑全球,在生态文明思想的指引下,绿色金融业务为实体经济绿色转型与可持续发展提供了越来越明显的推动力,也为金融市场提供了更多的创新机会。中国要如期实现“碳达峰、碳中和”,至少需要数百万亿元的绿色资金满足相关行业的投融资需求,这些都为绿色金融带来了不同形式与不同阶段的挑战和机遇。为此,中国应以经济与环境可持续发展目标为基础,以生态文明建设为核心,不断抓住绿色金融业的发展机遇,积极开展绿色投融资活动,推动实体经济绿色高质量发展。
 
 
 
中国绿色金融领跑全球
 
 
 
从规模来看,中国目前是全球绿色资金存量最大的国家,也是全球绿色经济的重要引擎,绿色金融市场数年来在保持增量和增速的同时,还在质量和效益上迅速跟进。
 
尽管当前全球经济形势复杂,疫情和国际局势波动加剧,但中国的绿色可持续发展步伐并未落后。根据央行公布的数据,截至2022年6月末,中国绿色贷款余额达到19.55万亿元,同比增长40.4%,绿色债券余额超过1.3万亿元,同时碳减排支持工具已带动减少碳排放量超8000万吨。根据中国信托业协会数据,2019年是绿色信托显著增长的一年,2020年绿色信托存续资产总额达到3592.82亿元。从规模来看,中国目前是全球绿色资金存量最大的国家,也是全球绿色经济的重要引擎,绿色金融市场数年来在保持增量和增速的同时,还在质量和效益上迅速跟进。
 
一是对绿色资金需求的匹配程度进一步提升。根据《绿色债券支持项目目录(2021年版)》,绿色债券融资所支持的项目调整了分类方式,与国际主流绿色资产分类标准进行了有效的对接,范围不断扩充、内容不断细化、技术细节越来越丰富,且新增了CCUS零碳负碳技术的项目,紧跟“碳达峰、碳中和”的进程和步伐,可以说是全球最为科学的绿色金融目录,对每年绿色产业的资金需求进行了跟踪式的有效衔接。
 
二是绿色金融开始惠及小微企业与个人。通过开展“园区贷”、“绿色信用贷”等创新,金融机构开展绿色信贷业务的过程中逐渐拓宽了融资服务对象,这不仅打破了绿色金融较为集中和偏向于支持资信水平高的大型企业的僵局,更是开始深入渗透和下沉到小微企业和自然人中去。绿色金融服务的下沉是其扩大服务职能和支持范围的重要标志,小微企业是中国绿色金融市场投融资的潜在力量,在得到信贷支持后将为绿色金融市场注入新的生命力,而面向个人提供绿色金融服务则进一步充分提升了绿色金融服务的多样化水平,激发了个人参与绿色金融市场的新动力。
 
三是绿色金融在升级过程中注重与数字技术和信息科技的深度结合。2022年1月,人民银行印发《金融科技发展规划(2022-2025年)》,明确指出要“发展数字绿色金融”与“加快金融机构数字化转型”。绿色化和数字化是未来产业经济发展的两大重要方向,数字技术融入绿色金融将成为大势所趋,中国对此提前进行了系统化的有效布局,例如借助数字科技支持环境信息披露系统的建立和完善、支持碳排放跟踪统计核算,同时实现绿色资金带动低碳减排效益的评估与测算,建立起覆盖各类资信主体的大数据绿色信用体系。
 
四是绿色金融创新正逐步实现排污权与生态权等环境权益融资模式的充分挖掘。自2021年7月人民银行发布《环境权益融资工具》金融行业标准以来,金融机构在开展环境权益融资活动并将生态环境转化为生产要素融入市场经济体系的过程中有了更多的创新机遇与市场活力,环境权益回购、排污权与排放权抵质押融资、生态权益贷款与债券等金融工具的创新,对于提升生态金融的盈利属性、引导民营资本参与生态环境市场具有明显的促进和推动作用,为全球生态权益融资市场的创新建立了规范的标准创新和案例创新。
 
 
政策发力推动金融业绿色转型
 
 
2022年,绿色金融继续发挥政策优势,引导金融资源不断进入绿色领域,推动实体产业绿色转型。
 
目前,中国绿色金融“三大功能”(资源配置、风险管理和市场定价)和“五大支柱”(绿色金融标准体系、金融机构监管和信息披露要求、激励约束机制、产品和市场体系、国际合作)政策体系已基本确立,近年来颁布的政策举措为推动绿色金融发展奠定了稳固的基础,提供了良好的政策和市场环境,2022年,绿色金融继续发挥政策优势,引导金融资源不断进入绿色领域,推动实体产业绿色转型。
 
首先,从市场主体的角度,金融机构绿色金融组织发展和业务流程得到了规范和指引。2022年6月,中国银保监会发布了《银行业保险业绿色金融指引》,有助于充分促进银行业保险业发展绿色金融、积极服务兼具环境和社会效益的各类经济活动,令金融机构业务规范得到科学指引,一是为金融机构将绿色低碳政策充分融入金融业务中去建立了引导机制;二是进一步规范了绿色投融资的具体流程,强化了组织管理和工作协调机制;三是对信息披露提出了新的要求,推动了第三方评估和审计行业的发展。
 
其次,从金融创新的角度,碳金融市场产品标准的发布有助于提升中国在全球碳定价中的国际影响力。2022年4月,中国证监会发布了《碳金融产品》等金融行业推荐性标准,碳远期、碳期货、碳期权等新产品为金融机构开发与低碳减排相关的市场融资工具带来了广泛的积极性,更为环境权益融资市场和碳金融市场未来的长期发展奠定了基础,也是未来相关交易所拓展业务的优势赛道。
 
再次,从国际合作的角度,2022年中国继续推进国际绿色金融合作范围。不仅牵头制定G20转型金融框架并落实《G20可持续金融路线图》,还更新了中欧《可持续金融共同分类目录》,并推动《“一带一路”绿色投资原则》的落实,提升绿色金融国际合作的广度和深度,传递了推进绿色金融市场双向开放的积极信号,在全球绿色低碳经济发展中注入中国金融力量,在推进全球绿色复苏和可持续发展的进程中具备重要的现实意义。
 
最后,气候投融资试点名单于2022年8月正式发布,中国将开启气候金融时代。2022年下半年,在气候投融资地方试点工作的不断推进下,中国将会加速积累应对气候变化的金融市场经验,发挥金融在绿色可持续发展中的气候治理作用,不断吸收国际先进经验,推动“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下的绿色金融在气候变化领域的改革与创新。气候投融资时代开启后,越来越多的社会资源将会不断投入到气候治理和低碳转型中去,更好地响应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战略目标,缓和气候资金的时间和空间矛盾,形成一批又一批的先进经验。
 
 
未来挑战与展望
 
 
未来,中国绿色金融依然具备更多潜在的发展机遇,将不断实现创新改革与升级,实现对实体经济绿色转型的支持作用。
 
中国绿色金融通过仅仅数年的发展便已跻身世界前列,但在未来一段时间内,绿色金融还需要克服既有的阶段性困难和挑战,实现全面稳定健康发展:
 
一是当前绿色融资结构还不合理,中国绿色金融市场中绿色信贷占绿色融资整体规模的比例超过90%,绿色资金比较集中在银行端,以贷款为主。因此,需要尽快加强绿色直接融资市场的发展,扩大绿色债券、绿色基金、绿色股权等融资工具的应用,引导社会资本进入绿色金融市场,提高投资者的参与度。同时还需要适当延长绿色信贷工具的期限,满足长期绿色融资需求,并进一步改善绿色融资的期限错配问题,令绿色金融充分服务于具备长期可持续效应的绿色低碳减排项目,将绿色融资活动充分融入“碳达峰、碳中和”长期目标的顺利开展之中。
 
二是绿色金融对传统棕色和非绿行业的绿色转型活动较为缺乏支持。当前,“碳达峰、碳中和”目标非常迫切,不在绿色项目目录中的业务难以获得绿色资金,但这些行业却是绿色转型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实现不同程度的绿色转型所需要的资金不容小觑。当前,绿色金融所支持的项目目录大多是清洁能源、绿色交通等纯绿或深绿项目,但高污染和高排放的棕色产业的融资需求应得到金融机构和市场的重视。因此,绿色金融在提升绿色产业增量的同时,还需要大幅重视转型金融业务的潜在价值,同时也应避免以绿色信贷为主的资金集中投放于绿色交通和清洁能源行业,应注重不同产业之间融资需求的平衡,实现各行业脱碳进程的稳步推进,预防“木桶效应”,提升综合转型效率。
 
未来,中国绿色金融依然具备更多潜在的发展机遇,将不断实现创新改革与升级,实现对实体经济绿色转型的支持作用。
 
首先,绿色金融未来应继续推进标准统一,不断提升标准化、国际化水平,推动绿色金融“走出去”,提升绿色金融的国际话语权,目标是建立绿色产业与绿色金融相协调的绿色标准体系,覆盖绿色生产、清洁能源、信息披露标准和规范等,进一步实现绿色产品标准、绿色物流标准、绿色贸易标准等领域与绿色金融标准之间的衔接,贯彻碳足迹披露在全产业链供应链的连通。
 
其次,绿色金融应注重改善绿色融资结构,扩大绿色直接融资,提高私人资本参与度,避免资金较为集中、避免投放行业过于狭窄等问题,多元化的绿色融资活动是扩大资金来源和资金流向范围的基础,也有助于完善多层次绿色金融体系,以发挥资本市场对绿色产业的支持和鼓励作用。
 
最后,中国应建立与完善绿色金融激励和约束机制,吸引更多的社会资本进入绿色金融市场,与政府资金形成合力,同时也需要进一步吸引更大范围的国际资金进入中国市场,扩大中国绿色金融的国际影响力,为联合国气候治理议程注入新动力。
 

关于智库

  • 在中国社会科学院的智慧支持和战略指导下,《中国经营报》社有限公司发起成立了中经传媒智库。智库汇聚了中国社会科学院及顶级机构专家资源,是集专家、机构、平台、媒体资源于一体的媒体融合型智库。中经传媒智库整合旗下《中国经营报》《商学院》《家族企业》、中国经营网及两微一端等平台,具有5000万+的全媒体传播影响力。智库利用自身媒体平台开拓整合资源能力和广泛平台优势,为企业家和经营管理者提供全方位的信息服务和智慧支持。

    中经传媒智库公众号
    中经传媒智库微博
  • 创建于1985年的《中国经营报》,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主办,报社始终秉承“终身学习、智慧经营、达善社会”的理念,洞察商业现象,解读商业规律,助推商业文明。经过37年的发展,已经成为拥有一报两刊、网站、新媒体的大型传媒集团,是国内领先的综合财经媒体服务商。

    《商学院》杂志创刊于2004年,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主办,《中国经营报》社有限公司出版的一本高端管理类杂志。秉承终身学习、智慧经营、达善社会的理念,以传播商业新知为己任,以“国际视野+中国功夫”为办刊宗旨。为读者提供一切对管理有益的方法、工具和理念,是管理他人和企业的一本实战、实用的杂志。

    《家族企业》杂志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主办,《中国经营报》社有限公司出版。是中国率先关注家族企业实际控制权传递过程中风险与危机管控以及企业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