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产业机会来了!上海出台方案,到2025年产业规模力争达到5000亿元……

作者: 日期:2022-09-07 浏览次数:0
为加快培育上海市经济发展新动能,推动智能网联汽车创新发展,9月5日,上海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上海市加快智能网联汽车创新发展实施方案
为加快培育上海市经济发展新动能,推动智能网联汽车创新发展,9月5日,上海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上海市加快智能网联汽车创新发展实施方案》(下称《方案》)。
 
《方案》提出,到2025年,上海初步建成国内领先的智能网联汽车创新发展体系。产业规模力争达到5000亿元,具备组合驾驶辅助功能(L2级)和有条件自动驾驶功能(L3级)汽车占新车生产比例超过70%,具备高度自动驾驶功能(L4级及以上)汽车在限定区域和特定场景实现商业化应用。
 
智能网联汽车准入试点越来越近。据央视新闻,近日,工业和信息化部装备工业一司副司长郭守刚表示,下一步我国将发布汽车产业绿色低碳发展路线图;加快制定《道路机动车辆生产许可管理条例》;适时开展智能网联汽车准入试点等工作。
 
L2、L3级智能驾驶占比将超七成
 
《方案》指出,具备组合驾驶辅助功能(L2级)和有条件自动驾驶功能(L3级)汽车占新车生产比例超过70%。其实,作为多产业融合的新兴产业,智能驾驶正在逐步成为汽车产业的核心。尤其是在技术、政策、资本的共同驱动下,智能驾驶正在加速落地。
 
今年3月1日起正式实施的《汽车驾驶自动化分级》将驾驶自动化分为从0级到5级,分别为应急辅助(L0级)、部分驾驶辅助(L1级)、组合驾驶辅助(L2级)、有条件自动驾驶(L3级)、高度自动驾驶(L4级)、完全自动驾驶(L5级)。其中,L2组合驾驶辅助功能已大面积落地,自适应巡航、车道保持、自动泊车等功能已经成为众多主流新能源车的标配。
 
有机构预测,2025年全球自动驾驶汽车出货量预计达5000万台,中国L2级以上智能汽车销量将破1000万台,智能汽车渗透率将达50%。据中信证券近日测算,今年上半年,L2及以上级别的智能驾驶车型在新车中渗透率已达38%,接近L3级水平的车型渗透率已达5%。
 
《方案》指出,具备高度自动驾驶功能(L4级及以上)汽车在限定区域和特定场景实现商业化应用。在当前智能驾驶技术和法规尚不完备的情况下,诸如园区、景区、机场等道路状况相对简单、行驶路线相对固定的封闭区域,无疑是L4级智能车辆的最佳落地场景。
 
在推动应用落地方面,《方案》着重于推动自动驾驶多车型、多应用场景的商业化落地。针对商业重卡,《方案》指出,要全力推进自动驾驶在港口物流领域应用,推动运营方式向减人化转变,加快商业运营落地,探索无人化运营。
 
针对封闭场景中的运营车辆,《方案》表示,要支持智慧公交在城区、社区、园区、景区以及“最后一公里”接驳示范应用,支持无人清扫作业车辆参与城市道路养护巡检;支持外卖零售无人车率先在园区等封闭场景及半开放场景示范推广;探索在度假区、景区、大型游乐场所开展智能接驳观光巴士示范应用,探索在机场、火车站等客运枢纽应用自动接驳车辆。在这一方面,毫末智行、商汤科技等企业已经开始在上海布局末端物流自动配送车、自动接驳车等。
 
值得一提的是,《方案》中特别提到了将打造高起点规划建设临港高等级自动驾驶示范区,支持临港开展全域、全场景自动驾驶测试及示范应用,探索建立智能网联汽车产品准入制度,推动有条件自动驾驶汽车在自动驾驶示范区内生产、销售、登记。鼓励经过充分验证的高度自动驾驶汽车在特定区域、特定路段行驶,探索开展商业运营服务。这意味着,自动驾驶车辆的上路有望进一步提速,自动驾驶在多场景的应用也将逐渐步入规模化发展。
 
除此以外,《方案》还提出,将为智能网联汽车产业的创新发展提供五重保障,特别是要深化推进长三角地区智能网联汽车测试互信互认互证,加强各地平台合作,联合定义信号灯技术标准,推动信号灯数据下发,支撑车路协同应用落地,进而推动开展区域级、城市级智能网联汽车大规模、综合性应用和商业运营。
 
智能驾驶是一个典型的“政策先行”的产业,本次《方案》也覆盖了相关制度保障,将健全智能网联汽车法制保障体系,完善智能网联汽车技术标准体系,加强智能网联汽车运行监管。
 
准入管理缺失问题待解决
 
随着智能网联汽车快速发展,潜藏其后的准入资质和评价标准缺失问题逐渐浮出水面。
 
“我们要加快开展智能网联汽车准入管理试点,组织更大范围、更多场景测试示范,同步推进法规政策完善、技术标准制定、产业生态建设等各项工作,努力推动我国智能网联汽车产业更好更快发展。”前不久,工信部组织开展的智能网联汽车推进工作会议上,将开展智能网联汽车准入管理试点工作定为主要目标。
 
由此不难看出,伴随智能网联汽车消费市场认可度的快速提升,相关产品的准入管理已刻不容缓。
 
我国于2021年先后发布了《智能网联汽车生产企业及产品准入管理指南(试行)》(征求意见稿)、《关于加强智能网联汽车生产企业及产品准入管理的意见》,逐渐探索开展智能网联汽车的准入管理,但部分关键内容还有待完善。
 
如今,智能网联汽车正处于技术快速迭代升级、产品加速市场化布局的关键时期,市场上任何搭载网联化功能的车辆都会被汽车企业定义为“智能网联汽车”。如此一来,很容易造成混淆。那么,智能网联汽车的标准是什么?是否需要符合相应的功能和配置才符合智能网联汽车身份?上述问题的答案,对于消费市场认知智能网联汽车具有重要意义。
 
相比传统燃油车,智能网联汽车系统结构更加复杂,整车大量应用了数字化、人工智能等技术,安全问题也更加突出。在这样的背景下,加强智能网联汽车准入管理,既符合汽车市场转型升级的发展趋势,也是保障消费者用车安全的必要。
 
德赛西威副总裁李乐乐表示,建议从国家层面出台引导政策,实施细则,对准入要求进行明确定义,杜绝企业出现产品虚报的现象。同时,加强和完善智能网联汽车监管,防止不成熟的产品进入市场带来安全隐患。
 
业内普遍认为,智能网联汽车准入要求应是真正量产车型的最小集,准入的目的是促进产品架构优化,使其适应智能网联汽车的发展。同时,在开发、测试阶段,准入管理应该引导汽车企业和供应商结合智能驾驶场景建立相应的开发测试评价体系。
 
商汤科技智能驾驶副总裁石建萍透露,目前智能网联汽车准入管理主要集中在功能层面,针对数据,还需建立引导性的准入标准。比如,推动合规的数据统一协议、上传机制、存储方式及应用实操等,这都需要汽车市场各方共同参与解决。
 
中国智能网联汽车如何跑出“加速度”?
 
在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的推动下,中国智能网联汽车产业呈现强劲发展势头。
 
产品应用方面,中国主流车企已实现乘用车L2级智能驾驶大规模商业化应用,2022年上半年L2级乘用车渗透率超过30%,C-V2X(蜂窝车联网)在全球率先实现前装量产。
 
测试示范方面,中国已开放测试路段超过6000公里,为80多家企业发放道路测试牌照、载人载物测试许可约1000张,推进无人化测试、载人/载物测试、商业化探索等创新测试活动。
 
产业生态方面,传统整车与零部件企业加速转型,行业间跨界融合不断推进,打通原始创新、应用研究、成果转化与产业化应用全链条,原本垂直线型的产业链向交叉网状的生态圈逐渐演变,产业发展新机遇不断催生涌现。
 
得益于智能网联的快速发展,中国新能源汽车渗透率也大大提升。“当智能化赋能电动化,用户体验显著提高,智能新能源汽车魅力进一步提升。”中国汽车工程学会常务副理事长兼秘书长张进华说。
 
在他看来,中国汽车产业电动化、智能化、网联化融合发展进程持续提速,推动汽车逐渐由信息孤岛的交通工具发展成为集出行、娱乐、服务等为一体的数字空间,迎合了广大消费者,特别是年轻消费群体的数字化生活方式以及对智能化、网联化功能的消费偏好,进一步推动新能源汽车加速实现以用户需求为导向的全面市场化。
 
他说,目前,新能源汽车在智能化领域已逐渐形成了相较于燃油汽车的竞争优势。举例而言,今年上半年,L2级驾驶辅助系统在新能源汽车中的渗透率达到了40%,较传统燃油汽车高出了近15个百分点。“当前,中国智能网联汽车产业处于全球‘并跑’阶段,下一阶段,必须进一步抢抓战略机遇期,引领汽车产业下半场。”
 
他认为,要借鉴新能源汽车发展经验,打造跨部委协同机制,推动车、路、云等关键环节统筹发展。围绕智能网联汽车“从0到1”的商业化突破需求,自上而下,形成法律、法规、规章的系统性突破,打通智能网联汽车商业化应用的法律法规全链条;构建国、行、团标协同的标准体系,以标准引领技术发展。
 
同时,鼓励开源开放,联合头部操作系统企业,选取共性、基础的部分进行开源,通过开源方式加速技术迭代,联合整车、零部件、互联网、电子信息、通信等领域企业,共建开发和应用生态。
 
此外,还要探索大规模车路云一体化示范应用。参考新能源汽车“十城千辆”示范应用思路,推动在典型城市的大规模示范应用,支撑未来商业化发展。
 
针对当前芯片短缺等问题,他认为,必须从提升自主供给能力的角度出发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要攻克产业基础‘卡脖子’技术,推动高精度传感器、车规芯片、线控执行器、仿真软件、基础工业软件等核心基础技术突破。同时,强化智能化引领能力,充分利用中国汽车市场这一战略资源,培育新能源汽车与5G通信技术、高精定位、人机交互融合发展的中国自主领先能力。”张进华说。
 
来源:证券时报、澎湃新闻、中国新闻网、中国消费者报

关于智库

  • 在中国社会科学院的智慧支持和战略指导下,《中国经营报》社有限公司发起成立了中经传媒智库。智库汇聚了中国社会科学院及顶级机构专家资源,是集专家、机构、平台、媒体资源于一体的媒体融合型智库。中经传媒智库整合旗下《中国经营报》《商学院》《家族企业》、中国经营网及两微一端等平台,具有5000万+的全媒体传播影响力。智库利用自身媒体平台开拓整合资源能力和广泛平台优势,为企业家和经营管理者提供全方位的信息服务和智慧支持。

    中经传媒智库公众号
    中经传媒智库微博
  • 创建于1985年的《中国经营报》,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主办,报社始终秉承“终身学习、智慧经营、达善社会”的理念,洞察商业现象,解读商业规律,助推商业文明。经过37年的发展,已经成为拥有一报两刊、网站、新媒体的大型传媒集团,是国内领先的综合财经媒体服务商。

    《商学院》杂志创刊于2004年,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主办,《中国经营报》社有限公司出版的一本高端管理类杂志。秉承终身学习、智慧经营、达善社会的理念,以传播商业新知为己任,以“国际视野+中国功夫”为办刊宗旨。为读者提供一切对管理有益的方法、工具和理念,是管理他人和企业的一本实战、实用的杂志。

    《家族企业》杂志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主办,《中国经营报》社有限公司出版。是中国率先关注家族企业实际控制权传递过程中风险与危机管控以及企业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