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碳交易提上日程!通过碳积分可以换取这些服务……

作者: 日期:2022-07-05 浏览次数:0
在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下,绿色出行、绿色消费等减碳行为已深入人心。如今,这些减碳行为更可以通过个人碳账户为人们带来更为直观的权益。
在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下,绿色出行、绿色消费等减碳行为已深入人心。如今,这些减碳行为更可以通过个人碳账户为人们带来更为直观的权益。
   
《中国经营报》记者注意到,近期多地出台了绿色金融相关政策,均提到了鼓励个人碳账户设立的内容。
   
萨摩耶云科技集团首席经济学家郑磊向记者表示,推动个人碳账户设立和交易,有利于提高公众对碳排放的认知,也有利于宣传和推动人们采用绿色低碳生活方式。而建立低碳个人账户只是第一步,后续的数据采集、量化、流通等工作仍面临诸多挑战。
 
减碳行为被赋予价值
   
碳账户的推出,以“低碳权益、普惠大众”为核心,具体量化社区、家庭、个人节能减碳行为并赋予一定价值。
   
近日,上海市十五届人大常委会第四十一次会议表决通过了《上海市浦东新区绿色金融发展若干规定》(以下简称《规定》);深圳市也制定了《深圳市碳排放权交易管理办法》(以下简称《办法》),两项政策均于7月1日起施行。记者注意到,在上述政策中均提到了个人碳账户。
   
《规定》中第三十一条指出,浦东新区人民政府应当依托绿色金融数据服务专题库,与各类第三方机构开展数字化协作,探索建立企业碳账户和自然人(常住人口)碳账户,将企业碳排放表现信息和个人绿色低碳活动信息等纳入碳账户、形成碳积分。《办法》中第三十四条显示,鼓励组织或者个人开立公益碳账户,购买核证减排量用于抵销自身碳排放量,实现自身的碳中和。
   
据悉,个人碳账户是指机构通过收集用户日常的绿色活动数据,来评估用户衣、食、住、行中的碳减排行为,形成“碳积分”。通过碳积分,用户可以换取金融机构授信优惠、产品或服务,多余的配额可以参与碳市场交易等。
   
关于设立个人碳账户的作用和意义,中国文化管理协会乡村振兴建设委员会副秘书长袁帅认为,个人碳账户在我国“碳金融、碳信用”领域具备巨大的潜力和市场经济效益。作为资金交易过程中的重要参与者,金融机构需要在资金准入和交易的过程中,倡导低碳排放。而碳账户的推出,以“低碳权益、普惠大众”为核心,具体量化社区、家庭、个人节能减碳行为并赋予一定价值,通过低碳行为构建科学计量方法和核算测量转化标准,基于绿色出行、绿色消费、绿色生活等节能减排场景,使用户实时记录与查询个人的碳减排数据,并与碳交易市场平台互联互通,形成持久、普遍的绿色生活方式,一系列动作将使得金融机构获得助力碳达峰碳中和切入口。
   
除了减碳方面的意义,鉴于碳资产的可交易性,全联并购公会信用管理委员会专家安光勇表示,个人碳账户对于普通用户而言,还意味着多了一个可用的金融工具,可以更加丰富自己的金融资产组合,同时降低综合风险。
   
记者了解到,目前市场提供个人碳账户服务的主要为银行、碳资产交易所。其中,银行个人碳账户大多基于用户的绿色活动形成碳积分,并给予消费立减、分期优惠等权益。而交易所的个人账户,则是可以让用户通过交易所直接交易碳资产。不过需要注意的是,交易所的风险揭示书也提示到,在进行碳排放权交易时,可能会获得较高的投资收益,但同时也存在较大的投资风险。用户需对自身的经济承受能力、风险控制能力、身体及心理承受能力做出客观判断。
 
量化与流通仍待深化
   
建立低碳个人账户只是第一步,还需要发起大量与人们日常生活相关的碳排放产品或服务,形成低碳排放的计量、兑换、交易、激励系统。
   
目前,我国的个人碳账户处在发展初期,仍然存在不少挑战。在采访中,多位业内人士向记者表示,个人碳账户最大的挑战在于如何对个人绿色减碳行为进行量化,如何确保数据采集的真实性、实时性、有效性、安全性仍然是各大金融机构需要探索的。同时,减碳行为的测算标准不同也使得碳积分的权益较为单一,不同权益之间无法兑换也是一大挑战。
   
为应对上述挑战,个人碳账户仍需要进一步深化。袁帅表示,推动碳金融市场健康高效发展,银行等金融机构应积极主动作为,推进绿色金融和转型金融标准体系建设,完善激励约束,发展多样化金融工具,继续深化绿色金融地方试点和国际合作,有力、有序、有效支持经济社会绿色低碳转型。
   
郑磊认为,建立低碳个人账户只是第一步,还需要发起大量与人们日常生活相关的碳排放产品或服务,这需要大量与人们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企事业单位参与,比如公共交通、城市服务、文化娱乐等,形成低碳排放的计量、兑换、交易、激励系统,使个人碳账户和日常生活紧密联系起来,让公众从低碳排放的行为和活动中切实体会到好处。同时,个人碳账户积分应先具备交易流通功能,在流通量达到较大规模之后,可以将其作为基础资产设计为碳金融衍生产品。在企业碳排放交易市场成熟之后,也可考虑个人碳排放积分和企业碳排放配额之间的兑换。
   
事实上,在海外已有较多个人碳金融的理论与实践。平安证券《策略深度报告金融“碳”索系列(三)个人碳金融实践:启动节能减排的C端力量》一文介绍到,海外较早被广泛研究的个人碳金融方案——居民部门碳排放交易系统(Personal Carbon Trading,PCT),2008年起通过小范围测试与实践显示,该系统面临统计困难、碳排放权配额分配易造成不公等问题。
   
那么,应对类似的难题,海外是如何做的,有哪些值得借鉴? 上述研报中提到了韩国光州的“碳银行”项目。2008年起,光州银行向自愿参与的家庭发放“碳银行卡”,若持卡人及其家庭成员在过去的六个月中水、电、天然气的平均使用量减少5%及以上,就能获得一定量的碳积分。
   
研报指出,该项目有两方面值得借鉴的经验:其一,光州银行与韩国电力公司、光州市自来水公司等市政组织,以及包含了31个非政府组织的“绿色开启”联盟展开合作。前者为居民个人碳排放的数据跟踪提供支持,后者则负责系统的推广和宣传。商业银行在这个过程中通过多方合作提高了项目的效率。
   
其二,光州银行与市政府共同分担了在“碳银行”项目中积分换算的费用,并由光州市统一负责系统的管理和运营。这使得商业银行在承担社会责任的同时,也有效地控制了自身的成本。总体而言,“碳银行”项目中,光州银行与地方政府、企业资源的有效结合,是确保居民自发参与和稳定开展碳金融业务的基础。
 
本文源自《中国经营报》2022年7月4日第10版

关于智库

  • 在中国社会科学院的智慧支持和战略指导下,《中国经营报》社有限公司发起成立了中经传媒智库。智库汇聚了中国社会科学院及顶级机构专家资源,是集专家、机构、平台、媒体资源于一体的媒体融合型智库。中经传媒智库整合旗下《中国经营报》《商学院》《家族企业》、中国经营网及两微一端等平台,具有5000万+的全媒体传播影响力。智库利用自身媒体平台开拓整合资源能力和广泛平台优势,为企业家和经营管理者提供全方位的信息服务和智慧支持。

    中经传媒智库公众号
    中经传媒智库微博
  • 创建于1985年的《中国经营报》,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主办,报社始终秉承“终身学习、智慧经营、达善社会”的理念,洞察商业现象,解读商业规律,助推商业文明。经过37年的发展,已经成为拥有一报两刊、网站、新媒体的大型传媒集团,是国内领先的综合财经媒体服务商。

    《商学院》杂志创刊于2004年,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主办,《中国经营报》社有限公司出版的一本高端管理类杂志。秉承终身学习、智慧经营、达善社会的理念,以传播商业新知为己任,以“国际视野+中国功夫”为办刊宗旨。为读者提供一切对管理有益的方法、工具和理念,是管理他人和企业的一本实战、实用的杂志。

    《家族企业》杂志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主办,《中国经营报》社有限公司出版。是中国率先关注家族企业实际控制权传递过程中风险与危机管控以及企业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