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省区市2021人口数据出炉:10省区市出现人口自然负增长,粤豫鲁出生人口数位列前三,人口红利还在吗?

作者: 日期:2022-04-29 浏览次数:0
国家统计局发布2021年人口数据后,各地也陆续发布了当地数据。根据统计,截至目前,已有26个省区市发布了2021年的出生人口相关数据,其中广东以118 31万人的出生人口数继续坐稳第一生育大省位置;有10个省区市人口出现自然负增长。
从26个已公布出生人口数据的省区市来看,2021年出生人口达到或超过20万人的省份共有20个,其中,有4个省份2021年出生人口超过50万人,超过100万的仅有广东。
 
26省份2021年出生人口数据(人口单位:万人)数据来源:各地统计公报、公开数据
 
广东人口总量连续15年位居第一
 
数据显示,广东、河南、山东为目前已公布2021年出生人口数据的26个省区市中的前三名。广东2021年出生人口数为118.31万人,河南2021年出生人口数为79.3万人,山东2021年出生人口数为75.04万人。
 
数据显示,第一经济大省广东2021年总人口达到了12684万人,自2007年广东首次超过河南成为人口第一大省后,广东人口总量已经连续15年位居全国第一。数据显示,广东2021年人口总量首次超越日本。
 
从增量变化来看,广东2021年人口净增60万人,在各省份中仅次于浙江,位居第二,不过与浙江增量人口主要是省外流入不同,广东的增量人口多,主要是得益于出生率较高,出生人口多,人口自然增长率高。
 
数据显示,去年广东出生人口为118.31万人,继续稳居第一生育大省的位置;去年广东出生率为9.35‰,在24个已公布出生人口数据的省区市中位居第五;去年广东人口自然增长率为4.52‰,位居西藏、宁夏、贵州之后。
 
广东省体制改革研究会执行会长彭澎分析,广东出生人口多,有几个因素:一是潮汕等地受传统的宗族文化影响,生育意愿较高;其次,广东人口基数大,按比例算,出生人口总量也大;第三,广东流入人口多,且流入的人口以青壮年为主。近年来随着产业转型升级,外来人口市民化程度提高,这部分人群在广东生孩子的比例也在提高。
 
彭澎分析称,这么庞大的人口总量,加上这么大的经济体量,意味着广东本身就是一个非常大的消费市场。
 
10省区市人口出现自然负增长
 
从人口自然增长率来看,26个省区市中,共有10个省区市人口为自然负增长,分别是黑龙江、辽宁、重庆、内蒙古、湖南、江苏、上海、湖北、河北和山西。从区域分布来看,主要位于东北、华北、长江中下游等地。其中,江苏、湖北、湖南、内蒙古和山西均是近几十年来人口自然增长率首次转负。
 
不过,不同区域出现人口自然负增长,原因各异。比如东北地区,既有城镇化较早、出生率较低的因素,也有青年人口外流从而进一步降低出生率的因素。黑龙江人口自然增长率位居倒数第一为-5.11‰,辽宁为-4.18‰。华北以及中部一些省份的人口自然增长率低,主要是受青壮年人口外流影响。
 
吉林大学东北亚研究院教授衣保中分析,东北出生率低,一方面有人口结构和历史惯性的因素。东北的工业化和城镇化较早,企业以国企为主,很多就业人员是在国企、行政事业单位,计划生育执行得比较严格,所以独生子女所占的比重特别大。当这批独生子女进入到生育年龄后,这批人也成为目前东北生育的主体,这种情况下,相应的生育率也会降低。另一方面,由于经济下行,就业机会减少,导致东北青壮年人口外流。青壮年是生育的主力军,他们外流后,生育率也会明显下降。
 
一些城镇化率比较高的省份,例如江苏和上海、重庆、天津,人口自然增长率也比较低。人口专家、广东省人口发展研究院院长董玉整分析,从城镇化水平情况来看,城镇化快速提升,会影响人们的婚育观念和行为。近十年来,人口加速向大城市、中心城市转移,人们在城市生活,住房、交通、消费等等压力很大,对人们的恋爱结婚等行为都会有实际的影响。
 
京津冀为何人口减少
 
在全国净增人口规模有限的情况下,有的地区人口大量流入,有的地区持续人口流出,是中国人口流动叙事的一体两面。在人口的流向选择中,京津冀地区值得关注。
 
数据显示,虽然北京依然具有强大的吸引力,但在疏解非首都功能的规划下,北京总体人口呈少量流出态势,2021年,北京常住人口减少约4000人。而京津冀地区的另一大重要城市天津,常住人口减少了13.6万,河北省常住人口减少约16万。这意味着,从北京、天津离开的人口,并没有进入河北地区。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劳动经济学院教授肖周燕研究发现,北京与周边城市的迁移倾向关联度并不高,从北京离开的人口,更多流入长三角地区的上海、杭州、苏州和南京等地,以及粤港澳地区的深圳。而在长三角和珠三角地区,人口倾向于区域内部迁移,例如从上海离开的人口可能迁往苏杭,从佛山离开的人口流向了广州、深圳和珠海。
 
肖周燕表示,京津冀城市群内,北京、天津、河北省不属于同一行政规划区域,城市之间的发展差距也非常大。其中,北京一城独大,因为北京有强大的集聚效应,相较之下,天津特色产业不突出,对人才的吸引力不够,因此,城市群内的流动人口多数是单向的。“京津冀人口多数往北京集聚,若要离开北京,往往会选择去其他城市群,而不是在城市群内选择其他城市作为迁移流入地。”
 
根据天津市2021年发布的统计年鉴,天津市常住人口数量自2017年首次下降,天津市常住人口从2016年的1443万人,降到2021年的1373 万人,五年间较少70万人。
 
作为京津冀地区的第二大城市,天津为何留不住人?从北京、天津流出的人口,去了哪里?上海交通大学安泰经济管理学院特聘教授陆铭表示,天津的人口增长乏力,与整个华北地区的发展势头不足有关。
 
他认为,北京的优质资源非常集中,加上央企、银行类的总部经济等,北京壮大自身的能力非常强。天津在多大程度上能够集聚经济发展的动能和人口,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京津冀地区的整体发展情况,而京津冀地区相较于长三角、珠三角地区,自然地理条件并不好。至于现代服务业,包括金融、新商业等方面,北京一枝独秀,天津缺乏吸引人才的动能。
 
肖周燕则认为,天津常住人口在减少,与天津本身的发展不无关系。“首先,天津一直坚持制造业立市,推进产业高科技化,虽然建立了一些高新区,但基础设施配套不足,交通不便影响其发展;其次,虽然天津出台了吸引人才的政策,但效果并不显著,多数人选择天津的理由可能只是为了落户买房、孩子上学,真正想留在天津发展创业的人口并不多。天津应该考虑如何将传统工业与信息化结合,打造特色优质产业,以此为基础,提高城市发展的包容性和软实力,才能吸引和留住人才。”
 
从GDP规模来看,尽管天津市GDP连续增长,但相较于其他新一线城市,天津的成绩并不算亮眼。2021年天津GDP约为1.57万亿元,比上年增长6.6%,低于全国8.1%的水平。与同为直辖市的重庆相较,重庆市2021年GDP约为2.79万亿元,比上年增长8.3%;此外,天津作为直辖市,GDP体量和增速均不及苏州、成都、杭州、武汉、南京等地。
 
人口红利仍在
 
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26日发布的《中国城市群一体化报告》指出,中国人口向城市群集聚趋势仍在延续,但速度趋缓。
 
报告中研究的城市群包括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三个特大城市群,以及山东半岛、海西、中原、长株潭、武汉、成渝、关中、辽中南、哈长等9个城市群,测量了上述12个城市群中的157个地级市在2006年至2020年的相关数据,以衡量评估其一体化水平。
 
报告称,2020年,12个城市群有常住人口9.1亿人,占全国总人口的64.6%。长三角和中原城市群是人口最多的两大城市群,2020年常住人口均超1.4亿人,占全国人口份额均超10%;京津冀和成渝城市群常住人口超1亿人,占全国人口份额超7%。关中、武汉、辽中南城市群的人口相对较少,约在2700万至3100万人水平,占全国人口比重约2%。
 
报告称,2020年,12个城市群现价GDP占国民生产总值的74.6%,较上年增长0.2个百分点。三大城市群经济实力领先,长三角城市群经济总量尤为突出,2020年现价GDP超过20.5万亿元人民币,占全国经济份额的20.2%,份额较上年增长0.3%。受新冠肺炎疫情的冲击,武汉、京津冀、珠三角、辽中南、哈长和中原城市群GDP占全国的份额都有所下降。
 
报告建议,要更加重视京津冀协同发展在南北经济平衡中的战略地位;进一步提升粤港澳大湾区在国家经济发展和对外开放中的支撑引领作用;长三角城市群的重点是补足安徽板块的短板,同时实现区域内优势互补;以辽中南和哈长城市群为支撑引领东北振兴;巩固中部和西部地区城市群崛起的良好势头,提升新型城市群地区的治理水平,提高城市群发展韧性。
 
尽管当前我国经济下行压力加大且成因复杂,但我国经济稳中向好、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变,潜力足、韧性大、活力强、回旋空间大、政策工具多的基本特点没有变,我国发展具有的多方面优势和条件没有变。我们完全有条件有能力战胜当前面临的困难和挑战,稳定宏观经济大盘。
 
从劳动力要素看,我国拥有8.8亿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年龄38.8岁,人口红利仍然存在。同时,人才红利正在加快形成和释放。2021年我国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达到10.9年,具有大学文化程度的人口超过2.18亿人,每年高校毕业生为1000万人左右,一大批具有国际水平的战略科技人才、科技领军人才、青年科技人才和高水平创新团队正在形成。
 
从资本形成看,目前我国储蓄率超过40%,社会资金总体充裕,生产建设支撑条件较好,投资增长具备较好基础,而且经过多年发展,全社会积累了庞大资本存量,盘活资产潜力有较大空间。此外,我国数据要素资源丰富,数据要素具有规模报酬递增的特性,这会对我国经济稳定运行提供越来越重要的支撑。
 
来源:第一财经、人民日报、中国新闻网、《财经》杂志

关于智库

  • 在中国社会科学院的智慧支持和战略指导下,《中国经营报》社有限公司发起成立了中经传媒智库。智库汇聚了中国社会科学院及顶级机构专家资源,是集专家、机构、平台、媒体资源于一体的媒体融合型智库。中经传媒智库整合旗下《中国经营报》《商学院》《家族企业》、中国经营网及两微一端等平台,具有5000万+的全媒体传播影响力。智库利用自身媒体平台开拓整合资源能力和广泛平台优势,为企业家和经营管理者提供全方位的信息服务和智慧支持。

    中经传媒智库公众号
    中经传媒智库微博
  • 创建于1985年的《中国经营报》,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主办,报社始终秉承“终身学习、智慧经营、达善社会”的理念,洞察商业现象,解读商业规律,助推商业文明。经过37年的发展,已经成为拥有一报两刊、网站、新媒体的大型传媒集团,是国内领先的综合财经媒体服务商。

    《商学院》杂志创刊于2004年,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主办,《中国经营报》社有限公司出版的一本高端管理类杂志。秉承终身学习、智慧经营、达善社会的理念,以传播商业新知为己任,以“国际视野+中国功夫”为办刊宗旨。为读者提供一切对管理有益的方法、工具和理念,是管理他人和企业的一本实战、实用的杂志。

    《家族企业》杂志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主办,《中国经营报》社有限公司出版。是中国率先关注家族企业实际控制权传递过程中风险与危机管控以及企业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