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储能风口已至!万亿级市场迎来重要战略机遇期,上市公司密集布局

作者: 日期:2022-03-24 浏览次数:0
3月21日,据国家发展改革委(简称国家发改委)消息,国家发改委、国家能源局近日联合印发《“十四五”新型储能发展实施方案》(以下简称《方案》)。
《方案》提出,到2025年,新型储能由商业化初期步入规模化发展阶段,具备大规模商业化应用条件。新型储能技术创新能力显著提高,核心技术装备自主可控水平大幅提升,标准体系基本完善,产业体系日趋完备,市场环境和商业模式基本成熟。
 
到2030年,新型储能全面市场化发展。新型储能核心技术装备自主可控,技术创新和产业水平稳居全球前列,市场机制、商业模式、标准体系成熟健全,与电力系统各环节深度融合发展,基本满足构建新型电力系统的需求,能够全面支撑能源领域碳达峰目标如期实现。
 
从市场反馈来看,3月22日,储能概念股盘中发力拉升,通业科技、鲁银投资、圣阳股份、冠城大通等涨停,科泰电源涨12%,研奥股份、动力源、英维克等跟涨。
 
中信证券认为,新型储能应用场景不断丰富,其经济性逐渐显现。目前来看,新型储能行业的发展以锂离子电池为代表的电化学储能为主。在行业需求带动零部件较快增长的情况下,具有品牌、渠道和核心零部件竞争力的系统解决方案提供商将会在未来储能市场中胜出。
 
全面市场化储能空间将超1.2万亿元
 
在“双碳”愿景下,储能在调节用电高峰、提高用电效率等方面,对于促进能源结构向低碳转型起到重要作用。此次,两部委印发的实施方案明确了发展目标和重点任务,具体为到2025年,新型储能由商业化初期步入规模化发展阶段;到2030年,新型储能全面市场化发展。
 
随着全球范围内新能源发电渗透率大幅提升,新能源发展催生了储能的需求,储能应用场景主要包括电源侧、用户侧和电网侧。
 
电网侧共享储能是以电网为连接口,将电网侧、电源侧以及用户侧储能电站进行最优的排列组合,再交由电网进行统一协调管理,推动源、网、荷各侧储能价值的全部释放。当前,新能源并网比例的提高,正给电力系统带来新的安全挑战。新型储能作为安全保障电源,亟需向大规模、中长周期、容易调度的方向发展,这正是电网侧储能的优势所在。
 
电源侧储能是配置在电源端,可以为传统发电端提供调峰调频、辅助服务外,也更多应用在风光等新能源削峰填谷、平抑波动、提高新能源消纳方面。
 
用户侧储能是安装在用户负荷端,起到削峰填谷、需求响应、电源备用等作用。随着市场交易机制完善,可以实现峰谷差套利、容量电费精益管理等。
 
此次发布的实施方案指出,“十三五”以来,我国新型储能实现了实质性进步。电化学储能、压缩空气储能等技术创新取得长足进步,2021年底新型储能累计装机超过400万千瓦,“新能源+储能”、常规火电配置储能、智能微电网等应用场景不断涌现,商业模式逐步拓展,国家和地方层面政策机制不断完善,对能源转型的支撑作用初步显现。
 
“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实现碳达峰目标的关键期和窗口期,也是新型储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新型储能是催生能源工业新业态、打造经济新引擎的突破口之一,加速产业布局面临重大机遇。
 
国盛证券研报认为,本次政策是继去年《关于加快推动新型储能发展的指导意见》之后,针对“十四五”期间新型储能发展的纲领性文件。在应用领域方面,电源侧有望成为主要发展方向之一;同时,电网侧和用户侧也有望实现加速成长,后续有望完善电网侧储能价格疏导机制和鼓励用户侧储能发展的价格机制。
 
平安证券认为,在政策的推动之下,未来新型储能的商业模式有望逐步构建和成熟,“十四五”期间将迎来大规模发展。全球市场来看,随着应用场景不断丰富和经济性逐渐显现,新型储能发展将迎来快速发展期。
 
中信证券认为,根据不同应用场景的政策要求和配储需求,预计2021年至2025年全球储能市场有望伴随能源转型与下游电力需求建设节奏,释放大量储能建设需求。
 
有机构预计,到2030年新型储能装机规模有望达到150GW,根据2小时配置时间测算,全面市场化储能空间将会超过1.2万亿元。
 
上市公司密集布局
 
作为A股市场热门概念之一,储能是众多上市公司青睐的布局方向。3月以来,已经有多家上市公司公布了布局计划。
 
永泰能源发布公告称,与长江电力、三峡集团等签署合作协议,拟共同出资在河南全省投资建设储能项目及其他新能源项目。合资公司预计,到2030年投资建设和运营管理的储能项目和其他新能源项目总装机规模达到1000万千瓦。
 
欣旺达也公告称,公司子公司拟在什邡市投资80亿元,计划建设20Gwh动力电池及储能电池生产基地。
 
同力日升公告,公司拟通过支付现金的方式以2.4亿元收购天启鸿源33.76%的股权,并对天启鸿源增资2.5亿元。此次股权转让及增资完成后,公司将在新能源电站及储能领域实现快速拓展。
 
储能产业链覆盖设备、安装、运营全环节,主要包括上游设备厂商、中游系统集成及安装、下游终端客户。
 
储能电池是上市公司布局的重点领域之一,根据高工产业研究院统计,2021年国内储能电池出货量48Gwh,同比增长2.6倍。从国内主要企业的出货情况来看,宁德时代、比亚迪、中天储能、南都电源占据前四。其中,储能锂电池两大厂商宁德时代和比亚迪2021年均实现相关业务的高速增长。除上述企业外,亿纬锂能、科士达、国轩高科等企业也纷纷加大储能赛道的投入。
 
从业绩上来看,除近一年来估值新低的储能股科力远尚未发布公告外,其余概念股2021年业绩预告均为预增,年报发布后其滚动市盈率有望进一步降低,天赐材料、百川股份、宁德时代、新宙邦、恩捷股份、中伟股份预告同比增幅均在100%以上。
 
天赐材料21日晚间发布2021年度报告,实现归母净利润22.08亿元,同比增长314.42%,符合此前发布的业绩预告。公司公告表示,随着2021年子公司浙江天硕VC项目、九江天赐15万吨锂电材料项目相继完工,报告期内公司锂离子电池材料业务实现较大增长速度,该业务全年实现营业收入97.33亿元,同比增长265.92%。
 
有数据统计,近一周以来14只储能股获北上资金加仓,杉杉股份、先导智能、林洋能源的北上资金持股量增加居前,均超过400万股。陆股通加仓的储能股中,先导智能、阳光电源、比亚迪获得融资客净买入,两大资金同时加仓。
 
杉杉股份近期公布2022年1至2月主要经营数据,初步核算实现归母净利润约5.66亿元,同比增长约313%,主要原因系负极材料业务下游市场需求持续旺盛,公司紧抓市场机遇,凭借领先的技术和优质的产品,公司产品供不应求,负极材料产销量和经营业绩同比增长。
 
建立合理的成本疏导机制是关键
 
《方案》的一个亮点在于提出了“市场主导、有序发展”的基本原则,明确新型储能独立市场地位。
 
中关村储能产业技术联盟常务副理事长俞振华对记者表示,一直以来,储能无法形成商业模式的主要原因是缺乏合理的市场机制。《方案》中明确要求,加快推进新型储能作为独立主体参与各类电力市场的进程,研究制定新型储能参与市场的准入条件、交易机制、调度、结算细则以及技术标准等。
 
“实现储能市场化发展,完善市场规则是基础,建立合理的成本疏导机制是关键。随着体制机制的不断完善,在构建新型电力系统的背景下,共享储能、云储能、聚合储能等不同的商业模式、运营模式将不断涌现和实施。”俞振华说。
 
《方案》中还提出,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完善市场化交易机制,丰富新型储能参与的交易品种,健全配套市场规则和监督规范,推动新型储能有序发展。
 
“由于当前新型储能处在经济性和商业模式尚不明朗的阶段,市场对于它的认识存在很多盲区。为了平稳进入市场化运营,所以这次方案提出采取有效的政府引导的模式。”中央财经大学绿色金融国际研究院能源金融研究中心主任孙李平对记者称。
 
孙李平认为,目前市场认识的盲区主要体现在三方面:一是对新型储能的价值认识,这需要充分理解系统的整体运行才能掌握。二是对新型储能的技术类型认识,新型储能的技术门槛高、不同专业差距大。三是行业统计、基础研究的信息披露和解释工作不足。
 
他建议,相关部门和研究机构应做好信息公开工作,向投资者和从业人员充分释放市场信号。同时,重视金融在前期开发和创新中发挥的作用,创造良好的投资环境。
 
“随着电力系统对调节能力需求提升、新能源开发消纳规模不断加大,尤其是在沙漠戈壁大型风电光伏基地项目集中建设的背景下,新型储能建设周期短、选址简单灵活、调节能力强,与新能源开发消纳的匹配性更好,优势逐渐凸显,加快推进先进储能技术规模化应用势在必行。”华北电力大学国家能源发展战略研究院执行院长王鹏说。
 
他表示,我国是世界储能技术研发和示范的主要国家之一,在钠离子电池、压缩空气储能等技术方面已达到世界领先水平。面向世界能源科技竞争,支撑绿色低碳科技创新,加快新型储能技术创新体系建设面临重大机遇。在新型储能行业迈过研发示范进入商业化初期、即将步入规模化发展阶段之际,及时出台实施方案,声明原则、明确目标,是对行业的鼓励、对科研人员的鞭策,意义重大。
 
来源:新华网、证券日报、第一财经、金融投资报、证券时报、中国能源报

关于智库

  • 在中国社会科学院的智慧支持和战略指导下,《中国经营报》社有限公司发起成立了中经传媒智库。智库汇聚了中国社会科学院及顶级机构专家资源,是集专家、机构、平台、媒体资源于一体的媒体融合型智库。中经传媒智库整合旗下《中国经营报》《商学院》《家族企业》、中国经营网及两微一端等平台,具有5000万+的全媒体传播影响力。智库利用自身媒体平台开拓整合资源能力和广泛平台优势,为企业家和经营管理者提供全方位的信息服务和智慧支持。

    中经传媒智库公众号
    中经传媒智库微博
  • 创建于1985年的《中国经营报》,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主办,报社始终秉承“终身学习、智慧经营、达善社会”的理念,洞察商业现象,解读商业规律,助推商业文明。经过37年的发展,已经成为拥有一报两刊、网站、新媒体的大型传媒集团,是国内领先的综合财经媒体服务商。

    《商学院》杂志创刊于2004年,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主办,《中国经营报》社有限公司出版的一本高端管理类杂志。秉承终身学习、智慧经营、达善社会的理念,以传播商业新知为己任,以“国际视野+中国功夫”为办刊宗旨。为读者提供一切对管理有益的方法、工具和理念,是管理他人和企业的一本实战、实用的杂志。

    《家族企业》杂志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主办,《中国经营报》社有限公司出版。是中国率先关注家族企业实际控制权传递过程中风险与危机管控以及企业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