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入预计1.1万亿!近3亿人参与!冬奥带动冰雪消费热潮,这个冬天,你滑雪了吗?

作者: 日期:2022-01-19 浏览次数:0
根据《“十四五”体育发展规划》,到2025年,我国体育产业总规模将达到5万亿元,并明确提到,以筹备北京2022年冬奥会为契机,实现冰雪运动跨越式发展。
随着北京冬奥会开幕进入倒计时,多地加速启动冰雪旅游季,冰雪旅游消费火热。业内指出,可借助冬奥契机,进一步完善政策体系,加速激发我国冰雪产业及体育产业的巨大发展潜力。
 
据中国旅游研究院发布的《中国冰雪旅游发展报告(2021)》,2018年到2019年冰雪季的旅游人次为2.24亿人,冰雪旅游收入为3860亿元。预计2020到2021雪季,冰雪旅游人次达2.3亿人,冰雪旅游收入达3900亿元;预计到2025年,中国冰雪旅游人次预计将达到5亿人次,冰雪旅游收入预计将达1.1万亿元。
 
冰雪产业消费热度高涨
 
我国冰雪产业具有相当大的成长空间和潜力,滑雪已逐渐成为年轻人的兴趣之一,冰雪运动在我国呈逐步增长态势。
 
《2020中国滑雪产业白皮书》显示,从2010年到2019年,滑雪人次从630万增至2090万,滑雪人数增长231%;滑雪场的数量也从270个增至770个,滑雪场个数增长185%。
 
尽管受新冠疫情影响,2020年国内滑雪人次总体下滑,有数十家滑雪场经营不善而关闭,但也为国内冰雪旅游带来了新机遇,往年选择出境滑雪的游客,转而选择前往河北、新疆、东北等地滑雪旅游。
 
据中青旅联科的数据显示,9大滑雪度假游客出游的目的里,69%的游客是为了放松和休闲,47.1%的游客是为了寻求运动的刺激,44.2%的游客是为提升滑雪技术,26%的游客是为接触新运动,23.9%的游客为结交新朋友,17.6%的游客为密切与朋友的联系,13.2%的游客为陪伴家人,10%的游客为了解和欣赏当地文化,6.7%的游客为教导孩子。
 
从全球看,近五年来,中国是全球唯一快速增长的滑雪市场。数据显示,截至2019年,按五年平均数来看,全球滑雪人次排名TOP 3的国家是美国、奥地利、法国,分别为5425万人、5170万人以及5101万人,排在第4~7位的分别是日本、意大利、瑞士、加拿大,中国以1704万人次排在第8位。
 
尽管国内户外雪场的平均雪场质量等级、场馆建设和整体规模与国际知名发达国家户外雪场还有一定差距,但中国拥有36家室内滑雪场,是世界上拥有最多室内滑雪场的国家,远超第二名——印度。
 
随着北京冬奥会临近,全国进入一年中冰雪旅游的最佳季节,滑雪消费持续升温。飞猪数据显示,从2021年12月开始,全国各地的冰雪主题游预订保持周均46%的增长,无论是北方还是南方,丰富多样的冰雪活动成了这个冬天最热烈的休闲旅游项目。
 
“冬奥会的临近,让中国冰雪运动持续升温。中国作为最大的初级滑雪者市场,滑雪年频次为1-2次的滑雪体验者占比高达77%,滑雪成为很多游客冬季旅游初体验的首要选择。”驴妈妈旅游网CEO邹庆龄对记者表示。
 
冰雪主题度假酒店热度走高。途牛旅游网相关负责人向记者介绍,东北地区酒店+滑雪+温泉套餐的预订量同比去年增幅440%。冰雪游客群以30-40岁左右,偏好度假休闲的中青年为主。
 
与此同时,冬奥会也在激活冰雪产业链。天猫双11期间,天猫滑雪用品销售额同比增长120%;阿里巴巴旗下跨境电商平台速卖通数据显示,2021年第四季度,中国滑雪用品海外销售额同比上年增长超过60%,其国产滑雪头盔海外销售额同步上涨了15倍。
 
随着冬奥会周期的到来,围绕着冬奥经济,逐渐形成了‘冰雪制造、救援、度假服务、配套设施’的产业链闭环。冰雪消费需求助推了产业的集聚和发展,形成了新的消费利好。
 
各公司纷纷借力冬奥营销
 
冰雪产业火爆,冬奥会板块表现也喜人。同花顺数据显示,截至2022年1月18日收盘,冬奥会板块指数报收1109.57点,而一个月前该数据为1016.23点,涨幅达9.18%。
 
中国旅游研究院近日发布的《中国冰雪旅游发展报告(2022)》数据显示,71.7%的游客会在北京冬奥会激励下不改变或者增加冰雪旅游的消费,有68.4%的游客十分确定会受北京冬奥会影响增加冰雪旅游的次数。
 
随着北京冬奥会的临近,冰雪产业板块向上攀升。数据显示,自2021年12月以来至今,冰雪产业板块累计涨幅达21.14%。代表股莱茵体育,股价自2021年12月27日起开始腾飞,至2022年1月6日现8连涨,期间涨幅达57.36%。
 
莱茵体育已经布局冰雪产业多年。其在2020年年报中提到,以2022年北京冬奥会为契机,公司积极在南方地区推进冰雪进校园活动,提出了“一馆多店”和“一赛多校”的平台发展思路,通过产教研一体的冰雪运动培训,提供一站式的冰雪设施搭建、教育教学、赛事活动、产品装备、旅游度假等冰雪运动解决方案,以搭建冰雪产业生态平台。
 
中体产业在2020年年报中透露,公司作为北京2022年冬奥会和冬残奥会特许零售商,在北京、天津开设特许零售门店销售特许产品,同时获得场馆特许零售商资质,在北京2022年冬奥会和冬残奥会举办期间提供场馆特许零售服务。”
 
冬奥会是一场盛大的体育赛事,但其背后的赛道却远远不局限于体育类公司,而是更多行业更多企业的机遇。
 
金龙鱼作为北京2022年冬奥会官方赞助商及2020年东京、2022年北京、2024年巴黎连续三届中国奥运代表团官方赞助商,举世瞩目的盛大赛事激活并极大提升了其品牌影响力。
 
燕京啤酒也已经启动冬奥营销战略,全面激活北京冬奥权益,研发冬奥产品、投放冬奥广告、搭建冬奥品牌馆、与“中国智造”复兴号列车合作打造燕京啤酒高铁冬奥专列等系列活动有序开展。
 
伊利成为冬奥会合作伙伴的时间要更早些,记者自公司方面了解到,“2016年初,伊利向冬奥组委递交申请冬奥组委合作的意向函”。同年,伊利启动“冰雪之上,活力开趴”活动,支持中国冰雪事业发展,这也就是“伊利活力冬奥学院”的前身和雏形。
 
对于企业而言参与进冬奥会不仅是一份荣誉,更是提升品牌知名度的重大机遇,并对公司业绩有所助益。多家受访企业对记者表示:“这主要是一份荣耀,是对企业的认可和信赖。”
 
更好激发产业发展潜力
 
在业内人士看来,应抓住冬奥契机,进一步完善政策体系,支持冰雪企业和体育企业创新发展,推动冰雪运动赛事、冰雪运动教育等形成更完善产业链。
 
邹庆龄指出,从调查数据和典型实例来看,各地发展冰雪旅游不同程度存在着重场馆建设、轻研发制造,重资产投资、轻运营体系等问题。多数地区的产品主要集中在冰雕、冰灯等观光类层面,冰雪度假类产品、冰雪民俗体验性旅游产品十分缺乏,产品同质化严重。
 
“从长期来看,发展冰雪旅游还要进一步加强科技引领、加大文化创意的力度,还要发展夜间经济,培育冰雪资源富集区的文化和旅游消费场景。再次,应完善冰雪旅游产业体系。冰雪产业不仅仅是运动场馆,还需要规划产业链上游的教育、研发、创新、策划、咨询、设计、投资、装备制造,以及产业链下游的场馆运营、赛事管理等环节。”邹庆龄说。
 
在无锡数字经济研究院执行院长吴琦看来,需求结构调整、产业转型升级、城镇化进程加快、冬奥会等大型赛事承办,为我国体育产业带来新的发展机遇。各地应基于各区域的区位优势、资源优势、产业优势,促进体育与旅游、传媒、会展、影视等关联业态的融合发展。
 
同时,推动体育产业向服务化、市场化发展,鼓励和引导民间资本进入,由“重成绩、轻收益”的精英体育模式向“重收益、强体质”的市场化和大众化相结合的模式转变。
 
围绕更好激发冰雪产业以及体育产业的发展潜力,吴琦建议:
 
1
健全冰雪产业和体育产业的配套政策,完善相关的软硬件设施,培育数字体育、在线健身、线上赛事等新业态、新模式。
2
支持冰雪企业和体育企业创新发展,提升企业的专业化、市场化程度和品牌价值,培育一批创新水平高、辐射带动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体育龙头企业。
3
推进体育场馆运营模式转型升级,充分利用冬奥会场馆,促进全民健身,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自主品牌赛事和大众体育赛事,进一步调动公众的参与和消费热情。
 
中国冰雪产业正迎来发展的黄金机遇期。顺应冰雪经济发展趋势,稳步提升冰雪旅游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努力把“冷资源”做成“热经济”,变“流量”为“留量”,才能让游客对冰雪的热情转化为文旅业发展的新动力。
 
 
来源:新华网、经济参考报、新京报、新浪财经、中国新闻网

关于智库

  • 在中国社会科学院的智慧支持和战略指导下,《中国经营报》社有限公司发起成立了中经传媒智库。智库汇聚了中国社会科学院及顶级机构专家资源,是集专家、机构、平台、媒体资源于一体的媒体融合型智库。中经传媒智库整合旗下《中国经营报》《商学院》《家族企业》、中国经营网及两微一端等平台,具有5000万+的全媒体传播影响力。智库利用自身媒体平台开拓整合资源能力和广泛平台优势,为企业家和经营管理者提供全方位的信息服务和智慧支持。

    中经传媒智库公众号
    中经传媒智库微博
  • 创建于1985年的《中国经营报》,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主办,报社始终秉承“终身学习、智慧经营、达善社会”的理念,洞察商业现象,解读商业规律,助推商业文明。经过37年的发展,已经成为拥有一报两刊、网站、新媒体的大型传媒集团,是国内领先的综合财经媒体服务商。

    《商学院》杂志创刊于2004年,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主办,《中国经营报》社有限公司出版的一本高端管理类杂志。秉承终身学习、智慧经营、达善社会的理念,以传播商业新知为己任,以“国际视野+中国功夫”为办刊宗旨。为读者提供一切对管理有益的方法、工具和理念,是管理他人和企业的一本实战、实用的杂志。

    《家族企业》杂志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主办,《中国经营报》社有限公司出版。是中国率先关注家族企业实际控制权传递过程中风险与危机管控以及企业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