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创新低!我国人口自然增长率逼近“零”!男比女多3362万!3个原因揭秘人口增长率下降,专家给出建议…

作者: 日期:2022-01-18 浏览次数:0
2021年我国人口增长数量创下数十年以来的新低。
2022年1月17日,国家统计局局长宁吉喆在2021年国民经济运行情况发布会上表示,2021年全国人口(包括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现役军人的人口,不包括居住在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港澳台居民和外籍人员)比上年末增加48万人。而2020年这一数字为204万人。
 
具体来看,2021全年我国出生人口1062万人,人口出生率为7.52‰;死亡人口1014万人,人口死亡率为7.18‰;人口自然增长率为0.34‰。0.34‰的自然增长率,意味着人口“零增长”已经逼近。
 
从性别构成看,2021岁末我国男性人口为72311万人,女性人口为68949万人,男性比女性多了3362万人,这是男性人口从1978年以来首次出现下降。
 
“我国2021年总的人口增长为48万,原因是出生人口较上一年明显下降。不出意外的话,2022年或2023年,我国的总人口将达到顶峰。”中国社会科学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副研究员杨舸对记者表示。
 
她表示,导致我国出生人口下跌的原因包括:育龄高峰期妇女人数下降、生育成本和抚养负担不小、疫情的影响等。尤其是疫情导致人们对未来的收入预期下降,很多人可能会推迟生育计划。
 
山东社会科学院人口与社会发展研究院院长崔树义表示,促进生育意愿,需要“从一孩开始”。“我国已经出台不少刺激生育的政策,但在宣传教育这一块,还没有完全跟上。另外,更重要的是要从社会经济政策方面做进一步调整,切实减轻生育给个体带来的压力。”
 
为何人口增长数快速下跌?
 
据统计,2011年到2021年我国人口增长数分别为825万人、1006万人、804万人、920万人、680万人、906万人、779万人、530万人、467万人、204万人和48万人。可以看到,2021年是近10年来我国增加人口最少的一年。
 
从出生率来看,2020年全国人口出生率为8.52‰,首次跌破10‰,2021年再次下跌,仅7.52‰,创1978年以来的新低;从死亡率来看,我国死亡率整体波动不大,2008年以来一直都维持在7‰-7.5‰左右。因此,人口“零增长”很明显是由出生人口减少导致的。人口专家指出,从目前来看,尚看不到出生人口数量持续降低这一势头的减缓或消失。
 
对于人口增长快速下跌的原因,宁吉喆指出,首先是育龄妇女人数持续减少。2021年,15-49岁育龄妇女比上年减少约500万人,其中21-35岁生育旺盛期的育龄妇女减少约300万人;其次是生育水平继续下降。近年来,生育观念有所变化,婚育年龄也在推迟,加上一些生育成本提高方面的因素,年轻人的生育意愿有所降低;第三,新冠疫情在一定程度上也推迟了年轻人的婚育安排。
 
“国际上多项调查研究发现,疫情发生以来,多个国家和地区生育水平有所下降。2020年,日本出生人口比上年减少,韩国出生人口也比上年减少,中国还是增加的,就是增量在减少,总量没有减少。”宁吉喆指出。
 
联合国人口基金的最新报告显示,低生育率已成为全球性现象。2019年,全球203个国家(地区)中,84个国家(地区)总和生育率低于2.1的更替水平,发达国家普遍处于低生育水平或超低生育水平。
 
和人口持续负增长的日本相比,我国生育下降的压力不小。日本的总和生育率(即在育龄期间每个妇女平均的生育子女数)近年来一直维持在1.3左右,甚至有小幅反弹。而我国的总和生育率在2020年已经为1.3。
 
根据预测,在总和生育率为1.3的条件下,我国总人口规模将在“十四五”期间进入零增长甚至负增长。崔树义指出,2022年我国或许就将迎来总人口的“零增长”,这比之前人口学界的预测要提前好几年。
 
对此,有专家提出不同看法,中国人口学会副会长、南开大学经济学院人口与发展研究所教授原新认为,0.34‰的增长率意味着中国又向绝对的零人口增长迈近了一步,但不会在2022年就迎来人口负增长,而是会在几年的“零人口增长波动期”后,然后才进入常态化的负增长阶段。
 
杨舸指出,日本也很长时间保持低生育率,最低曾经达到总和生育率1.1、1.2的水平,但是随着整体儿童福利机制的建立,人们的生育观念也逐步改变,因此生育率略有上升。“从人口预测的角度,如果没有发生大的调整,生育率其实是会继续保持。因此,我国的生育率偏低仍然是一个长期的趋势。”杨舸说。
 
积极应对低生育率与老龄化
 
2021年,我国进一步优化生育政策,实施一对夫妻可以生育三个子女政策及配套支持措施。生育政策调整是一个总体导向,大家生或不生,更多取决于相关配套支持措施能否尽快落地。生了孩子没人带,是不少家庭“不想生、不敢生”的一个重要原因。
 
根据《“十四五”公共服务规划》,到2025年,我国将努力实现每千人口拥有3岁以下婴幼儿托位数达到4.5个。从中央多部委到全国多个省份,从修订相关政策法规到出台各项生育支持措施,一个更完善的生育支持制度体系正在逐步构建中。
 
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等提出3岁以下婴幼儿照护服务费用纳入个税专项扣除建议方案;国家医保局指导各地给付三孩生育医疗费用和生育津贴待遇;教育部推进“双减”工作……
 
截至2021年底,23个省份完成人口计生条例修订。各地在条例中进一步完善生育休假制度,22个省份产假延长到158天及以上,其中16个省份规定假期待遇由生育保险支付;配偶陪产假一般在15天左右,均设立5至20天不等的父母育儿假。
 
“鼓励生育不能只靠经济补贴。”中国人口学会会长翟振武说,这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将生育支持融入经济社会各项政策,包括进一步降低生育成本、完善女性就业权益保障、妥善解决育龄妇女的后顾之忧等。
 
“要从婚嫁、生育、养育、教育一体化来考虑,构建生育友好的政策环境。”中国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主任贺丹认为,此外,做好家庭价值、生育价值的观念引导,加强对女性健康的保护和医疗卫生服务的支持,对修复我国生育水平、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都将起到积极作用。
 
宁吉喆指出,人口增速放缓是我国经济发展,特别是工业化、城镇化到一定阶段的客观结果。老龄化、少子化也是发达国家乃至一些新兴经济体普遍面临的问题。有专家预测,2022年我们即将迎来规模更大、持续时间更长的“老龄冲击波”,全社会将面临更严峻的老龄化问题。
 
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显示,我国劳动年龄人口下降,人口老龄化逐步加速。与2010年相比,劳动年龄人口减少4000多万人,60岁及以上人口数量比重为18.70%,与2010年相比上升5.44%。2021年我国65岁及以上人口达2亿人,已占全国人口的14.2%。
 
按照国际通行划分标准,当一个国家或地区65岁及以上人口占比超过7%时,意味着进入老龄化,达到14%为深度老龄化,超过20%则进入超老龄化社会。
 
从世界范围的经验看,仅靠促进生育的政策难以逆转人口老龄化进程,人口老龄化是我们国家今后较长一段时间内的基本国情。因此,“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是基于我国人口现状和未来变化趋势作出的必然选择。
 
对于老龄化问题,我国也有相关政策出台。近日,国家发展改革委等21部门联合发布《“十四五”公共服务规划》,其中提出,到2025年,在老有所养方面,基本养老保险参保率将达95%。
 
“人口红利”到“改革红利”转变
 
人们对出生率下降、净增人口减少的担忧,背后是深层的顾虑。有一种观点可以解释这种顾虑:经济的竞争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人口的竞争,人口变动将对经济社会发展产生重要影响。
 
毋庸置疑,人口一定是影响发展的重要因素,但如果过于片面强调人口红利的作用,紧盯人口的绝对数量,认为生育率低了、老龄化了、劳动力少了,经济就不行了,那这种分析未免过于简单粗暴。
 
2010年以来,人口年龄结构的变化趋势发生了逆转,意味着传统意义上的人口红利迅速消失。要催生“第二次人口红利”,不能寄望于生育率回到以往的水平。新的红利,要从制度来,向改革要。
 
人口是主要的生产要素,也是社会财富最主要的创造者。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带来的挑战,是我国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维持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可持续性,需要充分挖掘长寿红利,积极开发老龄人力资源。
 
一方面,推行弹性退休制度,通过基本养老保险等制度设计,激励老龄人口延迟退休,增加老年人口的劳动供给数量;另一方面,倡导终身学习理念,建立终身学习制度,提升劳动供给的质量,以更好地应对社会经济发展和技术变革。
 
人口结构已经发生了变化,要实现从“人口红利”到“改革红利”的转变,其中一个重要的办法就是投资教育,提高人力资本的水平。北大国发院院长、博雅特聘教授姚洋鲜明地提出,共同富裕的核心就是教育公平。
 
中国人口学会副会长、北京大学社会学系教授陆杰华指出,在少子化和老龄化的大趋势下,应该积极转变心态。过去经济发展依靠人力资源、劳动人口数量,现在下降了,要做出积极回应,也就是提高劳动力素质,从数量型的人口红利走向质量型人口红利,毕竟我们受教育程度本来就在不断提高,这是个挑战,也是个机遇。我们要利用机遇,推动从人口资源大国向人力资本强国的根本转型。
 
当新冠疫情让全球正在经历的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愈加复杂,国家的发展越来越依靠技术进步,依靠人才,发展教育成为重要的解题思路——布局长远,推动人口数量红利向质量红利转变。
 
来源:新华社、21世纪经济报道、经济观察报、每日经济新闻、中国新闻网

关于智库

  • 在中国社会科学院的智慧支持和战略指导下,《中国经营报》社有限公司发起成立了中经传媒智库。智库汇聚了中国社会科学院及顶级机构专家资源,是集专家、机构、平台、媒体资源于一体的媒体融合型智库。中经传媒智库整合旗下《中国经营报》《商学院》《家族企业》、中国经营网及两微一端等平台,具有5000万+的全媒体传播影响力。智库利用自身媒体平台开拓整合资源能力和广泛平台优势,为企业家和经营管理者提供全方位的信息服务和智慧支持。

    中经传媒智库公众号
    中经传媒智库微博
  • 创建于1985年的《中国经营报》,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主办,报社始终秉承“终身学习、智慧经营、达善社会”的理念,洞察商业现象,解读商业规律,助推商业文明。经过37年的发展,已经成为拥有一报两刊、网站、新媒体的大型传媒集团,是国内领先的综合财经媒体服务商。

    《商学院》杂志创刊于2004年,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主办,《中国经营报》社有限公司出版的一本高端管理类杂志。秉承终身学习、智慧经营、达善社会的理念,以传播商业新知为己任,以“国际视野+中国功夫”为办刊宗旨。为读者提供一切对管理有益的方法、工具和理念,是管理他人和企业的一本实战、实用的杂志。

    《家族企业》杂志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主办,《中国经营报》社有限公司出版。是中国率先关注家族企业实际控制权传递过程中风险与危机管控以及企业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