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成70%目标! 国企改革“三年行动”步入收官倒计时,“十四五”开局之年“成绩单”效果显著

作者: 日期:2021-12-20 浏览次数:0
记者从2021年12月18日召开的中央企业负责人会议上获悉:今年以来,国务院国资委和中央企业抓紧抓实国企改革三年行动,促进改革效能不断释放。目前,国企改革三年行动目标70%的预定任务已经顺利完成。
国企改革三年行动完成70%目标任务
 
2021年1-11月,中央企业实现利润总额2.3万亿元、净利润1.75万亿元;累计上交税费2.2万亿元,同比增长19.1%;国企改革三年行动70%目标任务顺利完成……这是国务院国资委2021年12月18日举行的中央企业负责人会议(下称“会议”)上亮出的“十四五”开局之年“成绩单”。
 
会上,国务院国资委党委书记、主任郝鹏总结了过去一年国企改革三年行动的主要进展。
 
着力推进中国特色现代企业制度建设。深入落实《关于中央企业在完善公司治理中加强党的领导的意见》,出台《中央企业董事会工作规则(试行)》《中央企业董事会和董事评价办法》,印发中央企业党委(党组)前置研究讨论重大经营管理事项清单示范文本,完成集团层面及重要子企业清单制定。加强外部董事履职支撑服务,全面推行外部董事召集人制度,建立国有企业外部董事人才库。中央企业及98.2%的子企业实现董事会应建尽建,超过70%的集团公司制定董事会授权制度,89.9%的符合条件的二、三级子企业实现外部董事占多数。
 
着力推进战略性重组、专业化整合。中国星网、中国电气装备、中国物流集团挂牌成立,中化集团和中国化工联合重组,中国电科重组中国普天,鞍钢重组本钢,国家管网资产重组顺利完成,稀土、煤炭等专业化整合深入实施,物流大数据平台、海工装备创新平台加快落地。发挥国有资本投资、运营公司作用,加快清理历史欠账。依托国投、诚通等平台,加大“两资”“两非”清退力度。1—11月,中央企业通过产权市场处置低效无效资产375.8亿元。有剥离任务的79家中央企业共完成“两非”剥离1106项,完成率71%。完成重点亏损子企业专项治理任务,1400余户亏损子企业实现大幅减亏。
 
着力破解市场化改革重点难点问题。混合所有制企业加快转换经营机制,三项制度改革进一步取得实质性突破,经理层成员任期制和契约化管理制度全面建立,子企业层面签约比例达83.6%,比年初增长54.3个百分点。
 
着力强化改革专项工程引领带动作用。深入推进“双百行动”“科改示范行动”“区域综改试验”,持续深化对标世界一流管理提升行动。
 
中央企业负责人会议提出,2022年要决战决胜国企改革三年行动,确保各项改革任务在党的二十大召开之前基本完成,2022年年底前全面完成。
 
主要任务包括:对照目标要求和重点任务,突出补短板、强弱项,加强督导督办,严格落实责任,逐项销号清零;聚焦重点难点抓攻坚,全面落实中央企业在完善公司治理中加强党的领导的各项要求,建设专业尽责、规范高效的董事会,推进三项制度改革在各层级企业落深落实;着眼巩固拓展抓推广,把改革重要举措和经验以制度形式固化下来,将国企改革重要要求纳入公司章程和企业制度体系,推动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
 
收尾之年,国资委圈定哪些重点?
 
按照会议部署,2022年国企改革三年行动任务在党的二十大之前要基本完成,2022年年底前要全面完成。如何确保“响铃交卷”?
 
国资委圈定了一系列改革发展重点,其中包括深化跨行业跨领域跨企业专业化整合,加强新能源汽车等协同平台建设;试点推行中央企业公益性业务分类核算和分类考核;加快发展可再生能源及多元储能产业,加快铁矿石资源整合。
 
“专业整合突出产业链。”中国企业研究院首席研究员李锦表示,深化跨行业跨领域跨企业专业化整合的提法传递出了丰富的信息。目前央企还存在资源分散、主业不突出以及在某个专业上同质化竞争、无序竞争的情况。需要进行大范围、全方位、跨行业的改革重组,特别是专业化重组,使主业越来越明显,产业清晰度也越来越高。
 
“双碳”目标下的绿色低碳转型也是重要方向之一。会议明确,2022年要落实中央企业“双碳”工作的指导意见,狠抓绿色低碳技术攻关,加快先进技术推广应用。加快建立绿色低碳循环产业体系,推进钢铁、有色金属、石油石化、建筑、交通、建材等领域节能降碳。抓好煤炭清洁高效利用,加快煤电机组灵活改造,发展可再生能源及多元储能产业,增加新能源消纳能力。探索央企利用林业碳汇资源合作。坚决遏制“两高”项目盲目发展。
 
值得注意的是,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正确认识和把握碳达峰碳中和。”“要确保能源供应,大企业特别是国有企业要带头保供稳价。”
 
“央企要更好发挥重要能源资源生产自给的支撑托底作用。”郝鹏表示,2022年要加大国内资源勘察力度,推动国内油气增储上产,加强油气、煤炭等储备能力建设,加快铁矿石资源整合,提高关键物流节点和通道控制力,提升初级产品供给保障能力。
 
会议还提出,要力争实现“开门红”、开局稳。落实跨周期调节工作要求,及早制定有利于稳增长的措施。要加快淘汰落后产能和清退“两资”“两非”,加大亏损子企业治理力度。要提升投资质量,加快落地一批“十四五”规划明确的重大项目,加大对具有战略意义、溢出效应的产业投资。
 
国资委还强调,2022年要聚焦重点难点抓攻坚。将推动中央企业建设专业尽责、规范高效的董事会,有效落实董事会职权。推进三项制度改革在各层级子企业落深落实,全面实行经理层成员任期制和契约化管理,对关键核心技术人才实行具有市场竞争力的薪酬激励制度。
 
在备受关注的混改方面,下一步主要聚焦推动混合所有制企业深度转换经营机制,持续探索差异化管控。
 
央企重组整合背后是国资布局结构的加速优化。“突出主责主业,把国有资本更多地投向实体经济,投向制造业。”郝鹏表示。据透露,2022年国资委将深入实施现代产业链链长行动计划。在加快第一批链长企业计划落地的同时,启动第二批重点产业链链长企业遴选。同时,聚焦高端装备、新一代信息技术、新材料等领域培育一批国家级先进制造业集群;聚焦重点领域打造一批数字化转型试点企业,培育一批数字化转型示范场景,组建一批数字协同创新平台。实施优秀企业培育专项行动,打造一批科技领军企业、“专精特新”企业和单项冠军。
 
重组换挡提速
 
今年以来,中国建材水泥板块业务完成深度整合,中国电科重组中国普天,鞍钢重组本钢,中化集团和化工集团联合重组,一批资产规模大、影响深远的重组项目相继瓜熟蒂落。
 
近期,多地相继出台“十四五”国有资本布局优化和结构调整相关规划,勾勒产业发展蓝图,提出打造数个千亿元级产业集团等计划,作为重要举措之一,重组整合正酝酿更多新动作。
从二级市场看,知本咨询提供的数据显示,截至目前,今年有17户央企上市公司发起并购重组计划,同比增长42%,主要分布在制造、电力、建筑、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等领域。有15户地方国企实际控制上市公司发起并购重组计划,主要分布在制造,电力、热力生产和供应,道路运输,零售等领域。
 
北京师范大学政府管理研究院副院长、产业经济研究中心主任宋向清称,今年国企重组在四方面的成效尤为明显,总结起来就是四个“基本完成”:中央企业和地方国企党委前置研究讨论重大经营管理事项清单制定基本完成,重组国企董事会应建尽建工作机制和规则基本完成,推行重组国有企业经理层成员任期制和契约化管理基本完成,地方国有企业“两非”剥离专项治理等改革任务基本完成。“国企重组在确保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的同时,实现了‘1+1﹥2’的规模效应,实现了重组企业市场共振共享的蝴蝶效应。”宋向清说。
 
“未来国企布局结构的优化调整还有很大空间,国企并购重组将继续深化推进。”中国企业研究院首席研究员李锦认为,明年粮食储备、港口、钢铁、煤炭等领域整合有望提速,海工装备、新能源车、工业互联网、物流大数据、航空货运等协同发展平台将加快建设。此外,健康、养老等民生领域重组也将得到推进。
 
混改量增质提
 
近期,中广核风电公司超300亿元增资引战成功落地,华电福新发展完成150亿元增资引战,中国宝武集团、国家电网旗下公司混改也全面加快。另一方面,地方国企混改批量落地。从华北到东北,从东南到西部,一场场混改项目推介会相继召开,规模屡创新高。
 
国家发改委体改司司长徐善长透露,下一步,国家发改委将研究建立混改引战对接机制,为社会资本参与国企混合所有制改革搭建更多平台和渠道。围绕国家重大战略,在新能源、储能设施建设等领域开展增量混改。同时,研究制定深化国企混改实施意见,推动国企混改不断深化,取得更大实效,培育更多产权多元、治理现代、激励有效、充满活力的混合所有制企业。
 
北京产权交易所数据显示,2021年以来有144家中央和地方国有企业通过该交易所实施混改,引入社会资本902.74亿元,同比增长66.36%。电力、石油等七大关键领域企业混改项目明显增多。投资人类型更加多元,今年以来有近百家金融机构通过北京产权交易所参与混改。
 
宋向清说,混合所有制改革正由探索试验阶段转向总结推广和发力推进阶段,涉及煤炭、电力、化工、天然气、钢铁、有色金属等领域的国企股权结构得到优化,国企资本池中新鲜血液的注入为国企管理和运营带来新活力,市场化经营机制更加健全,国企内生动能竞相迸发。
 
“从量上看,围绕国家重大战略,有大量混改项目陆续推出,呈现快速增长态势。从质上看,混改从‘混资本’转向‘改机制’,会从单一的混改转向围绕混改综合推进各项改革。”李锦认为,随着深化国企混改实施意见的出台,铁路、电力、电信、军工、民航等领域混改有望率先实现突破;新能源、储能设施建设等领域混改有望进一步提速;自然垄断改革将得到推进,电网、铁路等领域混改将积极推进。
 
上市掀起新高潮
 
数据显示,今年前11个月,中央企业向上市公司注入优质资产1221.5亿元,运用上市公司平台实施股权融资1986.9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7.4%、64.7%。截至11月底,中央企业控股上市公司总市值17.5万亿元,比2020年年底增长16.3%,明显高于上证综指涨幅。
 
随着中国移动A股IPO成功“过会”,中国三大电信运营商即将“会师”A股。据统计,今年已有铁建重工、有研粉材等10户国企成功登陆科创板。
 
地方国资也正积极发力证券化。北京市国资委日前表示,将梳理拟上市企业库,重点培育和推进“专精特新”企业上市,积极动员和推动符合条件的企业到北京证券交易所上市。上海市国资委提出,“十四五”期间将推动国有企业多地上市发展,新增国有控股上市公司20余家。今年8月,湖北省国资委印发《关于推进提高国有控股上市公司质量有关工作的通知》提出,将支持优质企业上市,拓宽上市公司融资渠道。
 
宋向清建议,在将混改、重组和上市作为国企改革组合拳打出的过程中,强化国有资产证券化意识,强化国有企业的方向性引领,强化国有团队的市场化激励,盘活“人”与“物”资源,有效提升国企的活力与效率,从而培育更多产权多元、治理现代、激励有效、充满活力和具有强大国内外市场竞争力的混合所有制企业。
 
“混改上市已成为国企改革组合拳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背后是国有资产证券化、‘管资本’,以及注册制等政策推动,也有国企自身的内在需求。”李锦认为,通过资本证券化,推动更多优质国有资本向上市公司集中,可极大提高国有资本的流动性与价值增值能力。国有企业通过资本市场可建立规范的治理机制和激励约束机制,推动企业提高经营效率,从而打造“百年老店”。
 
千帆竞发浪潮涌,击楫勇进破浪行。随着国企改革三年行动吹响收官冲锋号,一系列改革任务逐步破题,将有效激活国资国企活力,为资本市场注入强大动力。
 
 
来源:中国政府网、人民日报、经济参考报、中国证券报、光明日报

关于智库

  • 在中国社会科学院的智慧支持和战略指导下,《中国经营报》社有限公司发起成立了中经传媒智库。智库汇聚了中国社会科学院及顶级机构专家资源,是集专家、机构、平台、媒体资源于一体的媒体融合型智库。中经传媒智库整合旗下《中国经营报》《商学院》《家族企业》、中国经营网及两微一端等平台,具有5000万+的全媒体传播影响力。智库利用自身媒体平台开拓整合资源能力和广泛平台优势,为企业家和经营管理者提供全方位的信息服务和智慧支持。

    中经传媒智库公众号
    中经传媒智库微博
  • 创建于1985年的《中国经营报》,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主办,报社始终秉承“终身学习、智慧经营、达善社会”的理念,洞察商业现象,解读商业规律,助推商业文明。经过37年的发展,已经成为拥有一报两刊、网站、新媒体的大型传媒集团,是国内领先的综合财经媒体服务商。

    《商学院》杂志创刊于2004年,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主办,《中国经营报》社有限公司出版的一本高端管理类杂志。秉承终身学习、智慧经营、达善社会的理念,以传播商业新知为己任,以“国际视野+中国功夫”为办刊宗旨。为读者提供一切对管理有益的方法、工具和理念,是管理他人和企业的一本实战、实用的杂志。

    《家族企业》杂志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主办,《中国经营报》社有限公司出版。是中国率先关注家族企业实际控制权传递过程中风险与危机管控以及企业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