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特币“挖矿”耗电量惊人,已超瑞典全国用电量,多个“矿场”迁至海外!

作者: 日期:2021-07-05 浏览次数:0
多位币圈人士展示了上半年收益“成绩单”,新手小白投入近10万元加50倍杠杆,两个月后已所剩无几,还有币圈“老司机”直呼“并非长久之计”。

  

过去的两三个月中,从内蒙到四川再到云南,国内多个省市都已经开始封杀比特币挖矿,国内挖矿产出占了全球的三分之二以上,这波打压也影响了比特币价格。截至7月4日19时10分,比特币报35546.90美元,相较最高价64899美元几近“腰斩”。最近一个多月来,比特币全网的算力减少了50%左右。

 

另外,强监管之下,有的交易平台宣布暂停中国境内服务,有的“矿场”搬迁到海外,有的“矿工”转移至“地下”。

 

值得一提的是,在矿机的竞争格局当中,国内矿机企业占据着9成以上的全球市场,这些矿机企业更是不乏上市公司。在此情况下,众多“矿机概念股”也随着此前的比特币崩盘以及近期“挖矿禁令”而集体暴跌。

 

《商学院》记者就股价波动、“挖矿禁令”影响、未来发展战略等问题向“矿机三巨头”——比特大陆、嘉楠科技(NASDAQ:CAN)和亿邦科技(NASDAQ:EBON)发送采访函。不过,截至发稿均未获得回复。

 

另外,多位币圈人士展示了上半年收益“成绩单”,新手小白投入近10万元加50倍杠杆,两个月后已所剩无几,还有币圈“老司机”直呼“并非长久之计”。

 

史上最严监管 从源头进行打击

 

5月18日,就在中国互联网金融协会、中国银行业协会、中国支付清算协会三大协会联合出台公告,提醒防范虚拟货币交易存在的风险的当天,内蒙古自治区能耗双控应急指挥部办公室发布《关于设立虚拟货币“挖矿”企业举报平台的公告》,引发业内关注。

 

5月21日,国务院金融稳定发展委员会召开第五十一次会议,研究部署下一阶段金融领域重点工作。会议也明确提出“打击比特币挖矿和交易行为”。此后各地方政府关于挖矿业务的“禁令”也陆续出台。

 

据各地政府网站及媒体消息,5月25日,内蒙古发展改革委发布公告《内蒙古自治区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关于坚决打击惩戒虚拟货币“挖矿”行为八项措施(征求意见稿)》;6月2日,为摸底四川虚拟货币“挖矿”相关情况,国家能源局四川监管办公室召开小范围调研座谈会,进行关停虚拟货币“挖矿”对今年四川弃水电量的影响分析;6月9日,青海省工业和信息化厅发布《关于全面关停虚拟货币“挖矿”项目的通知》,对各地区有关虚拟货币“挖矿”行为开展清理整顿;同日,新疆昌吉州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也发布《关于立即对虚拟货币挖矿行为企业进行停产整顿的通知》;6月12日,云南省能源局出台《云南省能源局关于进一步加强比特币挖矿企业用电管理的通知》……

 

除“挖矿”遭监管围剿外,虚拟货币交易所、一些知名币圈大V也遭到搜索平台和社交平台的“封杀”。新浪微博、百度等平台搜索“火币”“币安”等交易所名词,均被提示“根据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搜索结果未予显示”。

 

“‘挖矿’是虚拟货币交易的前置环节,国务院和地方把‘挖矿’作为监管重点是必要的,表达了从源头上打击虚拟货币交易的态度和决心。”招联金融首席研究员董希淼说。

 

多个“矿场”迁至海外

 

剑桥大学替代金融研究中心数据显示,截至2021年5月10日,全球比特币挖矿的年耗电量大约是149.37太瓦时(1太瓦时为10亿度电),这一数字已经超过马来西亚、乌克兰、瑞典等国家的耗电量,十分接近耗电排名第25名的越南。

 

另据报道,内蒙古自治区今年以来采取多项政策措施清退虚拟货币挖矿项目,截至4月底已关停清退35家挖矿企业。经初步统计,清退这35家挖矿企业可年节电52亿度,折合超160万吨标准煤。

 

“这与我国重大战略决策相违背。”董希淼表示,我国已宣布力争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挖矿”显然违背了这一目标任务。

 

“值得注意的是,目前多个‘挖矿’企业以‘大数据项目’‘区块链项目’‘超算中心’等作幌子,骗取地方政府支持,对公共资源造成严重浪费。”董希淼表示,提出打击比特币“挖矿”和交易行为,既是出于防控金融风险的要求,也是践行绿色发展的实际行动。

 

新华社援引币圈人士指出,近期不少“矿主”已考虑关停“矿场”或转移到海外。他们准备漂洋过海,将“矿场”搬到俄罗斯、芬兰、加拿大等当地允许且电力过剩的国家。

 

《商学院》记者从业内人士处了解到,由于近期国内下发了对于挖矿该业务的种种“禁令”,原本在国内争分夺秒挖矿的矿机也被“漂洋过海”搬到国外。同时,国内大量矿机还因此被“收割”。

 

对此,中国银行法学研究会理事肖飒认为,币价如同股市一样波诡云谲,但如果有一天比特币大跌,可能是全球以环保之名围剿的结果。

 

 “中国三大重量级协会发布的防范炒作风险公告,断掉了国内居民虚拟币频繁交易的基础设施,对于控制内地居民炒币起到了正向引导作用,效果立现。至于这些封锁和规制到底是推高还是压低币价,无法预测,也许局面将成为:资深的玩得更深,小白们没了念想。”肖飒表示。

 

币价几近腰斩  “矿机概念股”集体暴跌

 

刚刚过去的半年时间里,比特币、以太坊两大头部币种屡创新高,包括狗狗币在内的小众币种多次暴涨出圈。加密货币频频登上热搜榜,被更多的用户所知晓,也吸引了不少新用户入场。

 

作为加密货币市场的“领头羊”,比特币最高触及64899美元,以太坊最高触及4384美元。而正当“比特币将超过10万美元”“以太坊冲击5000美元”等各类言论甚嚣尘上之时,监管强势出手叫停并持续加码,加密货币挖矿更是在国内直接宣告“凉凉”,币价也迎来了持续跳水。

 

以比特币为首的加密货币在2021年5月迎来崩盘。Wind数据显示,比特币6月30日收于35060美元,以太坊收于2276.72美元,相较最高价几近“腰斩”。截至7月4日19时10分,比特币报35546.90美元,日内涨幅为2.5%;以太坊报2329.61美元,日内涨幅为4.59%。

 

此前由于虚拟货币的火热,矿机行业也一度走俏,甚至出现不少“矿机概念股”。其中,比特大陆、嘉楠科技和亿邦科技被称为矿机行业的“三巨头”。

 

作为虚拟货币市场的衍生行业,矿机业务无疑深受虚拟货币价格波动的影响,而资本市场则放大了这一点。

 

《商学院》记者注意到,在今年比特币价格不稳的同时,各“矿机概念股”也市值波动剧烈。在“挖矿禁令”之后,“矿机概念股”更是集体暴跌。

 

雪球数据显示,2020年2月1月,嘉楠科技收盘价为4.88美元每股,市值7.64亿美元。到3月中旬,比特币价格一路猛涨,嘉楠科技市值最高达56.99亿美元,相较于2月初市值暴涨7倍有余。但在马斯克“砸盘”“挖矿禁令”的双重压力下,截至6月16日,嘉楠科技市值缩水超过70%。

 

与此同时,亿邦国际股价更是走出“双驼峰”线,2月初收盘价为5.05美元/股,市值6.82亿美元。到2月18日,亿邦国际浮现第一个市值高峰,市值较月初增长153.4%。但在3月8日,亿邦国际在不足一个月内市值蒸发7.62亿美元,随即又在3月17日市值登上高峰突破20亿美元。随着利空消息的释放,截至6月16日,亿邦国际市值仅剩6.91亿元。

 

除此之外,众应互联(002464.SZ)、智度股份(000676.SZ)、科翔股份(300903.SZ)、海能达(002583.SZ)等“矿机概念股”,均在2021年以来股价中途上浮但在5月底以后股价整体下行。

 

投资风险犹存 应从法律层面完善监管

 

据北京商报消息,7月4日,多位币圈人士展示了上半年收益“成绩单”,新手小白投入近10万元加50倍杠杆,两个月后已所剩无几,还有币圈“老司机”直呼“并非长久之计”。

 

独立经济学家王赤坤同样强调,加密货币无真实价值支撑,相关投机交易活动存在多重风险。监管强压之下,加密货币泡沫可能会被刺破,参与者甚至可能无法通过正规银行拿到交易获得的收入。加密货币交易已经超出普通人的专业认知,应避免参与这一风险活动。

 

尽管遭遇监管重击,依然有人坚持“比特币信仰”,频频在网络上释放“抄底”信号,声称“上一次的暴跌是下一次暴涨的开始”,号召大家跑步“入场”。还有人通过购买云算力等方式规避对“挖矿”的监管。

 

“整治虚拟货币‘挖矿’与交易乱象刻不容缓。”董希淼表示,首先要完善法律法规,“目前个人交易比特币、‘挖矿’或使用清洁能源‘挖矿’等行为属不属于违法,并没有明确的法律界定,监管的主要依据还是相关协会、部门发布的文件,下一步应尽快弥补法律缺失,使监管更具威慑力”。

 

其次,对非法参与虚拟货币交易、炒作或为之提供支持服务的机构,司法部门与执法部门要形成联动,避免出现按下葫芦浮起瓢的监管现象。“要加强国际监管合作,共享监管信息,破解虚拟货币跨境监管等方面诸多难题。”董希淼说。

 

肖飒认为,从根上说,2008年比特币“出生”自带“哈耶克思想”,与现有国家为单位的世界格局不符,而各国法律也是国家管理的延伸,所以,比特币等代币流行与现行法律的抵牾是显而易见的。

 

因此,继续加密代币的挖矿就会继续与法律对立,不仅是在中国,多国对于数字代币的谨慎态度也会反映在各个方面,随着虚拟币对法币和金融安全的侵蚀,各国法律和执法只会趋严。

 

“在虚拟货币未被纳入监管体系分类规范的背景下,作为关联性极强的矿圈难以独善其身。当虚拟货币总是与违法犯罪关联时,矿圈法律风险的上升已成为必然。”肖飒建议,从业者应当更为审慎地对照罪名构成要件来规范自身行为,减少风险。

 

来源:《商学院》杂志(刘青青  石丹)、经济日报(李华林)、北京商报(岳品瑜 廖蒙)、快科技

 

关于智库

  • 在中国社会科学院的智慧支持和战略指导下,《中国经营报》社有限公司发起成立了中经传媒智库。智库汇聚了中国社会科学院及顶级机构专家资源,是集专家、机构、平台、媒体资源于一体的媒体融合型智库。中经传媒智库整合旗下《中国经营报》《商学院》《家族企业》、中国经营网及两微一端等平台,具有5000万+的全媒体传播影响力。智库利用自身媒体平台开拓整合资源能力和广泛平台优势,为企业家和经营管理者提供全方位的信息服务和智慧支持。

    中经传媒智库公众号
    中经传媒智库微博
  • 创建于1985年的《中国经营报》,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主办,报社始终秉承“终身学习、智慧经营、达善社会”的理念,洞察商业现象,解读商业规律,助推商业文明。经过37年的发展,已经成为拥有一报两刊、网站、新媒体的大型传媒集团,是国内领先的综合财经媒体服务商。

    《商学院》杂志创刊于2004年,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主办,《中国经营报》社有限公司出版的一本高端管理类杂志。秉承终身学习、智慧经营、达善社会的理念,以传播商业新知为己任,以“国际视野+中国功夫”为办刊宗旨。为读者提供一切对管理有益的方法、工具和理念,是管理他人和企业的一本实战、实用的杂志。

    《家族企业》杂志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主办,《中国经营报》社有限公司出版。是中国率先关注家族企业实际控制权传递过程中风险与危机管控以及企业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