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磅!万亿风口即将开启,哪条赛道最受益? 特斯拉曾靠卖“碳”收入近16亿美元

作者: 日期:2021-06-24 浏览次数:0
据《2021-2026年中国低碳经济发展前瞻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显示,长期来看,中国碳交易规模将超万亿元。
   

一个全新的市场就要开启!

 

6月22日,上海环境能源交易所正式发布《关于全国碳排放权交易相关事项的公告》(以下简称《公告》称,全国碳排放权交易机构负责组织开展全国碳排放权集中统一交易。碳排放配额(CEA)交易应当通过交易系统进行,可以采取协议转让、单向竞价或者其他符合规定的方式,协议转让包括挂牌协议交易和大宗协议交易。业内人士认为,这意味着,全国碳市场启动在即。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资环所气候政策室副主任熊小平近日表示,“碳市场运行将形成激励减碳行为的政策导向,有利于推动产业结构、能源结构向低碳转型。在市场经济体内,碳市场不是仅仅作用于某一个环节或者某一个行业,而是作用于整个经济体系,由于复杂的投入产出关系,其中存在成本传导作用。”

来源:同花顺

 

受此消息影响,碳中和、环保工程概念股迎风起舞。6月23日,京蓝科技、华自科技涨停,华民股份、久吾高科、远达环保、南大环境、蓝盾光电、冠中生态纷纷拉升。

 

据《2021-2026年中国低碳经济发展前瞻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显示,长期来看,中国碳交易规模将超万亿元。中国政府在《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20轮缔约方会议(COP20)上表示,2016年至2020年中国将把每年的二氧化碳排放量控制在100亿吨以下,并且承诺排放量将在2030年左右达到顶峰,约为每年150亿吨。如果中国碳市场覆盖行业范围继续扩展并且纳入更多企业,按照EU-ETS第三阶段覆盖率目标60%来计算,中国未来发放配额总量可达60亿吨~90亿吨,以400%的预计换手率计算,配额的交易量将攀升至240亿吨~360亿吨。为提升企业减排动力,配额发放将日趋收紧,另外换手率大幅提升必然推动配额价格上涨,按照100元/吨的碳价计算,现货市场交易额将位于2万亿~3万亿之间。

 

那么,这个市场的开启,将利好哪些板块呢?

 

上海环交所公布交易细则

 

《公告》明确指出,碳排放配额(CEA)交易应当通过交易系统进行,可以采取协议转让、单向竞价或者其他符合规定的方式,协议转让包括挂牌协议交易和大宗协议交易。买卖申报应当包括交易主体编号、交易编号、产品代码、买卖方向、申报数量、申报价格及交易机构要求的其他内容。

 

其中,挂牌协议交易单笔买卖最大申报数量应当小于10万吨二氧化碳当量,挂牌协议交易的成交价格在上一个交易日收盘价的±10%之间确定。大宗协议交易单笔买卖最小申报数量应当不小于10万吨二氧化碳当量,大宗协议交易的成交价格在上一个交易日收盘价的±30%之间确定。

 

根据市场发展情况,交易系统目前提供单向竞买功能。《公告》指出,交易主体向交易机构提出卖出申请,交易机构发布竞价公告,符合条件的意向受让方按照规定报价,在约定时间内通过交易系统成交。

 

在交易时段方面,除法定节假日及交易机构公告的休市日外,采取挂牌协议方式的交易时段为每周一至周五上午9:30至11:30、下午13:00至15:00,采取大宗协议方式的交易时段为每周一至周五下午13:00至15:00。采取单向竞价方式的交易时段由交易机构另行公告。

 

北京中创碳投科技有限公司首席分析师陈志斌对《上海证券报》记者说,上述条款意味着,现阶段交易产品只有碳排放配额交易,并不包括减排量交易。在拍卖方面,现阶段也是以企业委托拍卖为主,暂时不会有政府拍卖。

 

哪条赛道最受益?

 

按照碳交易的分类,目前中国碳交易市场有两类基础产品:一类为政府分配给企业的碳排放配额;另一类为国家核证自愿减排量(CCER)。CCER是指对中国境内可再生能源、林业碳汇、甲烷利用等项目的温室气体减排效果进行量化核证,并在国家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注册登记系统中登记的温室气体减排量。

 

东吴证券预计,全国碳市场初期CCER需求量约1.65亿吨/年,长期需求有望扩容至4亿吨/年。首批纳入全国碳市场配额管理的电厂重点排放单位排放总量预计超过33亿吨/年,按照5%的碳排放配额抵消比例,全国碳市场初期每年CCER需求量约为1.65亿吨/年。据北京环交所预测,未来全国碳市场扩容至八大行业后,纳入配额管理的碳排放总额规模将达到70亿~80亿吨/年,届时CCER需求量将达到3.5亿~4亿吨/年。

 

当前,CCER项目主要涵盖垃圾焚烧、填埋气资源化、餐厨处理、生物质利用、林业碳汇等多个项目,具体减碳原理如下:

(来源:东吴证券)

 

在减碳价值测算方面,中性情景假设下,预计CCER碳价为30元/tCO2,在可再生能源替代火电发电的垃圾焚烧、填埋气资源化、生物质利用三种项目类型中,填埋气资源化减排及经济效益最为突出,度电减碳量可达0.00578吨,度电增收0.17元,利润弹性102%~339%。此外,餐厨处置项目也可以通过产生沼气供气或供热实现减排,利润弹性达18.75%;林业碳汇项目每亩储碳量0.90tCO2,每亩林增收27元,利润弹性达66.73%。

 

华宝证券表示,一方面,可再生能源企业将受益于自愿核证机制的推广,通过CCER交易,实现企业价值重估;另一方面,目前CCER已签发的减排量约5300万吨,随着近些年的履约核销,存量减排量进一步减少,而全国碳交易市场开启后,电力行业的预计配额约为40亿吨,按5%的抵消比例测算所需的CCER 抵消量约为2亿吨/年,CCER的供需相对紧张,交易价格有望回归合理水平,进一步增厚公司盈利水平。重点关注持有CCER项目资产的可再生能源企业、第三方审定核查机构、碳监测、持股交易所股权企业等相关领域的投资机遇。

 

国金证券认为,双碳目标背景下,氢能作为新兴战略性清洁能源是工业体系、能源结构转型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一环。随着“以奖代补”政策及各地氢能、燃料电池示范推广项目的落地,行业已经基本实现从0到1的突破,氢能产业化进程展现加速推进。

 

值得一提的是,地方政府也在发力。据媒体报道,广州黄埔日前重磅推出“氢能10条”2.0版本,在原有的政策基础上延续氢能全产业链扶持,并在投资落户扶持、租金补贴、加氢站建设运营补贴等关键环节上进行修订。其中包括严格落实国家要求的氢气销售价格,示范期氢气价格35元/kg以下,加氢站建设最高每站补助250万元;加大氢能关键领域投资落户扶持力度,同一企业投资落户最高奖励1亿元,生产用房每年最高补贴100万元;设立50亿元氢能产业基金推动核心技术攻关,对获得国家、省、市扶持的项目,分别给予最高500万、300万、100万配套,以一系列“真金白银”的政策更大力度推动氢能产业发展。

 

特斯拉曾靠卖“碳”收入近16亿美元

 

2020年,特斯拉靠出售碳积分的收入总计为15.8亿美元。这份收入让特斯拉在2020年首次实现了全年盈利。这意味着,如果没有这部分额外收入,特斯拉在2020年会出现净亏损。在过去5年,碳积分总共为特斯拉带来了33亿美元的收入。

 

特斯拉的碳积分大多卖给了同行,菲亚特克莱斯勒每年就要向特斯拉支付超过6亿欧元用于购买碳排放额度。

 

对于汽车行业的减排安排,中国实施“双积分”制——平均燃油消耗量积分和新能源汽车积分,从内燃机汽车的油耗和新能源车的占比两个维度给车企评分。要达到“碳积分”标准,车企既要严格控制燃油车的油耗,又要多生产新能源车。如果实在达不到要求,就只能从其他车企那里花钱买积分。

 

按照中国的标准,特斯拉在中国每出售一辆电动汽车,可获得5个碳积分。2020年,特斯拉在中国卖出了近14万辆Model 3汽车,拿到了近70万个碳积分。

 

全国碳交易市场启动在即,碳积分也将从纸面上的理念,逐渐成为企业继现金资产、实物资产和无形资产后又一新型资产类型——碳资产。

 

为了积累企业碳资产,普通企业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对自己行业未来的碳交易做准备:第一是能源管理。除了节约用能、提高用能效率、改进技术工艺等日常措施,在生产中使用更多清洁能源也将成为企业确定进行新项目投资时的重要参考因素。例如在其他要素差不多的条件下,将耗能生产环节安排在风电、光电、水电充沛的地方。苹果在中国的数据中心最终落户贵州与当地的能源结构相关,在未来苹果全产业链排放的计算上,水电占比很高的能源结构将十分有利;第二是通过绿色供应链管理,带动主要供应商参与碳减排行动;第三是通过改进产品与工艺设计,减少材料消耗、废物处理、下游使用等排放。第四是参与到碳捕捉的行列中,简单地说就是去种树。

 

实现碳达峰,未来 10 年内减排压力较大

 

碳达峰与碳中和的概念最早由欧洲在2019年提出,在《欧洲绿色协议》里提出力争2050年建成首个碳中和大陆的目标。中国的“两碳”概念最早在2020年9月提出。具体说来就是力争在2030年前实现二氧化碳排放达到峰值,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排放量和吸收量的对等,即实现零排放。“两碳政策”的提出主要是人类为了应对持续变暖的全球气候而做出的共同努力,关系到全人类的命运。

 

中国进入2000年后碳排放量迅速攀升,10余年期间年度排放量增长近3倍。直至2015-2016年,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开启后方才出现短暂的回落。作为世界上有影响力和有担当的大国,中国提出在2030年实现碳达峰。要达成这一目标在未来10年内的减排压力将较大。中国的产业结构,能源结构均会在此间完成重塑。

 

中国之所以进入2000年后碳排放量激增,主要是由于中国的地产、基建和制造业投资在本世纪前10年迅速增长,随之而来的是对电力和热力需求的“井喷式”增长。而发电与供热、建筑与制造业均是高碳排放行业,共占到中国碳排放总量的近80%。尤其是发电与供热行业,几乎占据了整个碳排放量的一半。另外,中国的电力来源主要依赖于火力发电,而发达经济体对风电、光伏等可再生能源的利用更加成熟,这也使得中国的碳排放量明显偏高。

 

要减少碳排放量根本是要逐步改变中国的能源结构和产业结构。

 

迈向碳中和,难度在于成本

 

厦门大学管理学院中国能源政策研究院院长林伯强表示,实现碳中和目标要解决的难题,难度在于成本,技术进步是为了降低转型成本。

 

一、多用市场化手段

 

如果把电力看成一个系统,这个系统中的产品就是电,成本就需要反映在电价上。近几年电价一直没有上涨,管控较紧,因为电价跟粮食一样,影响面很大,从经济和人民生活的高质量追求角度考虑,只能稳定电价,不敢轻易涨价。其实政府仍然有可为的空间,比如通过碳交易和电价改革提升耗能成本。

 

林伯强表示,目前比较看好碳交易市场和电力市场改革,使得碳价、电价都尽可能反映供需和成本,抑制需求,优化资源配置。

 

二、全面节能+全球应对

 

从需求侧来看,以往的节能目标主要还是围绕提高能源效率展开,比如降低单位GDP能耗。今后必须更明确节能的定义,包括提高清洁能源效能,以及循环经济。接下来是产业结构调整,尤其是能耗高、碳排放量大的重工业部门,应该成为未来产业结构调整的工作重点。这些部门本身也要逐渐将碳中和成本纳入财务计算指标。

 

从全球范围来看,如同贸易全球化促进了全球资源的优化配置,未来碳中和也将通过全球化应对来优化全球资源配置,推进有利于应对气候变化的新全球化浪潮。贸易全球化主要基于经济利益,应对气候变化的全球化重在责任和贡献。

 

三、消费者积极参与

 

政府的减排政策设计不能只抓住供给侧,也要兼顾消费侧。提升消费者低碳支付意愿,对自己的消费行为负责任,进而倒逼企业进行低碳生产,这也有大量的工作可做。

 

四、城市做先行者

 

林伯强表示,希望一些城市,包括上海、北京、厦门等城市能够站出来,率先提出各自城市的碳中和目标节点。全国碳中和目标将在2060年实现,城市则必须先于2060年。

 

来源:证券时报、上海证券报、中国证券报、第一财经、方正中期期货(梁海宽)、 北大国发院(林伯强)、贝果财经(刘戈)、同花顺、东吴证券

 

关于智库

  • 在中国社会科学院的智慧支持和战略指导下,《中国经营报》社有限公司发起成立了中经传媒智库。智库汇聚了中国社会科学院及顶级机构专家资源,是集专家、机构、平台、媒体资源于一体的媒体融合型智库。中经传媒智库整合旗下《中国经营报》《商学院》《家族企业》、中国经营网及两微一端等平台,具有5000万+的全媒体传播影响力。智库利用自身媒体平台开拓整合资源能力和广泛平台优势,为企业家和经营管理者提供全方位的信息服务和智慧支持。

    中经传媒智库公众号
    中经传媒智库微博
  • 创建于1985年的《中国经营报》,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主办,报社始终秉承“终身学习、智慧经营、达善社会”的理念,洞察商业现象,解读商业规律,助推商业文明。经过37年的发展,已经成为拥有一报两刊、网站、新媒体的大型传媒集团,是国内领先的综合财经媒体服务商。

    《商学院》杂志创刊于2004年,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主办,《中国经营报》社有限公司出版的一本高端管理类杂志。秉承终身学习、智慧经营、达善社会的理念,以传播商业新知为己任,以“国际视野+中国功夫”为办刊宗旨。为读者提供一切对管理有益的方法、工具和理念,是管理他人和企业的一本实战、实用的杂志。

    《家族企业》杂志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主办,《中国经营报》社有限公司出版。是中国率先关注家族企业实际控制权传递过程中风险与危机管控以及企业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