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刊推荐
// 中经传媒智库

冲击IPO,“明星概念股”难在哪儿?

原创 作者:王倩 / 发布时间:2022-12-09/ 浏览次数:0

 

“好久不见”!

 

11月19日晚上8点,周杰伦与鹿晗线上演唱会同时开唱,不少粉丝在公屏上打出这几个字。无论是时隔3年未开演唱会的周杰伦,还是时隔4年未营业的鹿晗,粉丝们已经等待太长时间了。

 

据快手数据,此次周杰伦线上“哥友会”最高同时在线人数超1129万人次,总点赞数超10.5亿次。鹿晗方面除了举办线上演唱会,其所属公司风华秋实集团控股有限公司(下简称“风华秋实”)和QQ音乐亦针对本次演唱会推出“音乐会LIVE精选”珍藏黑胶唱片,于11月19日晚上8时开启预售,实体彩胶零售价277元。

 

一场新冠肺炎疫情(下简称“疫情”)重塑了演唱会。自2020年起,线上演唱会变成新常态。艾瑞咨询发布的《2021年中国线上现场音乐演出产业研究报告》显示,腾讯音乐旗下的TMElive在2021年一年内就举办网上演唱会56场;抖音发布的《2021年短视频音乐大数据》报告披露,2020年抖音共举办了124场官方线上演唱会。

 

这些积极因素对于正在冲击IPO的影视娱乐公司而言,也算一个利好,但能有多大效用,仍然是未知数。对这些公司来说,如何摆脱“头部明星依赖症”才是?最核心的挑战。

 

“明星依赖症”

 

2022年10月12日,有着“鹿晗概念股”之称的风华秋实再次向港股提交招股书,这是其第五次递交招股书。此前风华秋实在2021年1月22日、9月27日、11月15日和2022年4月1日四次向港交所递交招股书。

 

更早的10月5日,有“周杰伦概念股”之称的巨星传奇集团有限公司(下简称“巨星传奇”)更新招股书。此前,巨星传奇在2021年9月30日和2022年3月31日先后两次向港交所递表。

 

同样有着“王一博概念股”之称的乐华娱乐集团(下简称“乐华娱乐”),2022年9月2日发布暂缓上市公告称,“鉴于现行市况,经征询联席全球协调人后,本公司已决定全球发售将会延迟,且将不会根据招股章程进行。”

 

之所以拥有“概念股”之称,是因为这几家公司都有着共同的特点:严重依赖某一位头部明星,且营收结构单一。这种商业模式意味着,一旦遇到头部明星“塌房”(明星被曝出严重的不利信息)事件,公司的抗风险能力极差。加之近年娱乐明星“人设崩塌”事件层出不穷,资本也渐渐对这个行业失去信心。

 

根据风华秋实招股书显示,其主要业务分三个部分:售出音乐版权及录制、演唱会主办及制作、艺人管理。风华秋实在其招股书风险提示中写到,“我们的业务很大程度上依赖主要艺人鹿晗先生”。

 

该公司对于鹿晗的依赖程度可以从其财报中窥探一般。招股书显示,2018~2021财年及2022财年上半年,来自鹿晗集团(东阳宸?影视文化工作室、南京鹿晗影视文化工作室、上海方昱影视文化工作室,三个公司鹿晗均是唯一拥有人)的收益分别为7090万元、1420万元、1500万元、760万元及1070万元,分别占总营收的70.6%、25.5%、21.2%、9.3%及25.2%。

 

?招股书中解释,2019财年至2021财年,风华秋实收益有所增加源自音乐版权以及录制业务,同时艺人管理相关收入有所增加。2022财年上半年收益较2021财年上半年有所增长,源自鹿晗的实体专辑销售增加约760万元,以及短视频平台音乐视频制作服务增加1740万元。

 

招股书显示,2019财年风华秋实收益同比下降44.6%减少了4480万元,毛利同比下降11.6%减少了600万元。招股书给出的原因是,集团在2019年并未给鹿晗举办大型演唱会,同时该财年艺人参与的商业活动减少。毛利部分除了因为未给鹿晗举办大型演唱会之外,还减少了来自演唱会主办及制作业务部分所录得的毛利。

 

同样的情况也出现在巨星传奇中。巨星传奇招股书显示,其业务运营主要包括两个部分:新零售和IP创造及运营业务。

 

新零售业务主要指其新业务魔胴咖啡的销售;IP创造及运营业务主要包括IP创造、媒体内容创作及互动策划。

 

其招股书显示,2019年及2020年,巨星传奇的大部分专有明星IP均以周杰伦为中心。其与周杰伦的艺人管理公司杰威尔音乐签订了为期10年的IP授权协议,据此,巨星传奇获得周杰伦有关项目的专属权利以及优先权,可投资获杰威尔音乐批准的各类与周杰伦及其IP有关项目。

 

利用IP影响力来分销新零售产品是巨星传奇产品的经营之路。其招股书中称,巨星传奇亦经营IP创造及运营业务,主要是为了通过产生宣传效应推广产品赋能新零售业务。

 

其路径主要是围绕明星IP打造的新消费品牌,通过真人秀《周游记》、周杰伦演唱会等展开营销,并借助微商网络分销。在2019年、2020年以及2021年上半年,其主力产品魔胴防弹咖啡销售额分别占总收入比重的83%、72.8%、72.4%,毛利率高达70%。

 

乐华娱乐的“依赖症”表现来自王一博。乐华娱?乐招股书显示,2021年至2022年前四个月,王一博创收占乐华娱乐总收入的半数。

 

招股书显示,2019~2021年乐华娱乐营业收入分别为6.31亿元、9.22亿元、12.9亿元。2019~2021年的复合增长率约为43%。其中,王一博为乐华娱乐分别带来了1.06亿元、3.38亿元、6.39亿元的收入,其对于乐华娱乐的营收贡献比从2019年的16.8%增长至2021年的49.5%。2022年前四个月,王一博创收2.01亿元,占乐华娱乐总收入的56.8%。

 

乐华娱乐在招股书中写道:“公司业务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签约艺人的声誉,但公司无法保证签约艺人及训练生将不会卷入无法控制的不可预知事件,如失德行为或不遵守法律法规等事件可能造成对公司及签约艺人的负面报道及声誉损害,公司亦无法保证将能够及时发现或有效应对未来涉及签约艺人或训练生的负面报道。”

 

显然,这些公司对于它们各自可能面临的最大风险都“心中有数”。

 

中国青年剧作家、导演向凯告诉《商学院》记者,随着流量明星的失德、违法行为增多,资本已经慢慢对流量明星失去信心。向凯认为,现在看来,当初有很多流量都是“虚假繁荣”,都是通过公司包装运作而来,当流量的泡沫被击碎之后,艺人和其作品都会现出原型。

 

“这些艺人和作品能否经得起资本方、市场及观众的检验,现在再看就一清二楚了。”向凯说道,如果这几家公司不改变现状,还是走传统的依赖明星的老路,那么它们的上市之路依旧艰难。

 

顶流明星“退潮”

 

时间回到2014年前后。彼时,随着一众综艺、?真人秀等节目的蓬勃发展,影视公司发现,这些被捧上“云端”的明星们拥有大量的粉丝,而且可为公司贡献巨大的经济价值。“粉丝经济”概念被放大,并被影视公司运用起来。当时,打造明星的个人IP成为影视公司的主要目标,资本也开始将目光从影视公司身上聚焦到明星个人身上。

 

2015年,华谊兄弟(300027.SZ)收购了冯小刚旗下公司东阳美拉的70%股权,与冯小刚深度绑定,发展如日中天;2016年3月,唐德影视(300426.SZ)发布公告,计划收购范冰冰名下无锡爱美神影视文化有限公司。这项收购计划意图明显——唐德影视希望能够与范冰冰深度绑定。原本范冰冰就是唐德影视的股东,在2015年唐德影视上市时,其还设置了明星股东发言环节,到场的两个明星一个是赵薇,另一个是范冰冰。

 

2016年,暴风影音发布公告称收购江苏稻草熊影业有限公司(下称“稻草熊影业”,是稻草熊娱乐集团在国内的经营主体)60%的股份,但是该并购案被证监会否决。稻草熊影业与明星股东吴奇隆、刘诗诗、赵丽颖等明星皆有绑定。

 

但随着这些顶流明星“天价片酬”“替身”“失德”违法等事件的曝光,文娱市场迎来了强监管。2021年9月广电总局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强文艺节目及其人员管理的通知》,其中提出八项管理措施:一、广播电视机构及网络视听平台坚决抵制违法失德人员;二、坚决反对“唯流量论”;三、坚决抵制泛娱乐化;四、坚决抵制高价片酬;五、切实加强从业人员管理;六、开展专业权威文艺评论;七、充分发挥行业组织作用;八、切实履行管理职责。

 

伴随顶流明星的吸金效应开始逐渐褪去,资本也变得谨慎起来,那些曾经与明星深度绑定的公司如今的日子并不好过。

 

2018年,阿里巴巴影业文化产业基金(由阿里影业发起)撤出稻草熊影业,此时距阿里影业(1060.HK)2.25亿元投资稻草熊影业仅仅过去了不到两年时间。稻草熊娱乐(2125.HK)2020年港交所挂牌?上市,上市首日涨超83%,发行价为每股5.88港元,但截至2022年10月18日收盘,其股价为每股0.69港元,总市值为4.81亿港元。

 

2020年华谊兄弟与冯小刚的对赌协议结束,冯小刚离开华谊兄弟,华谊兄弟开启了开源节流的模式;2020年5月唐德影视发布公告称,其实际控制人吴宏亮拟分别将所持公司5%和4.08%的股份转让给浙江易通数字电视投资有限公司(下简称“浙江易通”,为浙江广播电视集团下属全资子公司)和东阳聚文,并将所持公司23.55%的表决权委托给浙江易通,吴宏亮还将同时协调第三方股东向东阳聚文转让其所持0.92%股权。

 

重新出发

 

随着一众明星的“税收风波”“失德事件”被曝光,加之疫情的影响,文化娱乐行业面临着巨大考验。

 

IT桔子数据显示,2016年是近年文娱行业投融资最狂热的一年,当年投资数量达到1080起,投资金额647.34亿元;以后几年呈逐步下滑之势。(如图)可以看到,2020年是文娱行业投融资的最低点,无论投资数量还是投资金额都处于近5年最差水平。一个有趣的现象是,2021年的投资数量还不到2016年投资数量的四分之一,投资金额却接近于2016年。

 

资本开始愈发谨慎,让一众需要融资的文娱公司融资难上加难。

 

那么对于这些娱乐公司而言,能否摆脱明星依赖呢?向凯认为是完全有可能的。在他看来,这些公司在娱乐市场都已经深耕多年,也接触过不少内容,具备创造、生产、研发优质内容的能力。

 

“但是目前它们没有深耕内容,比如它们没有想过用优秀的作品去推动艺人,而只是用综艺、话题流量去推动艺人,通过大量的曝光度来维持艺人的流量,再用艺人去推动作品,这个路线本身就是值得商榷的。”向凯说道。

 

向凯表示,过去优秀的艺人、演员都是用作品说话,能被称为“老戏骨”的演员,一定会有一部让观众记得住、讲得出的作品或者角色。但反观现在的艺人,只有曝光度,没有作品,这是值得深思的。他认为,目前的影视文化娱乐公司,应该回归到内容的本源,通过好的作品提升艺人的演技和实力,并通过演技的提升再来推动作品的提升,同时维系市场的认可。让作品、演技、市场有效结合,打造经典作品,彼此成就。只有这样,影视娱乐公司才能有长久的发展。

除《商学院》杂志署名文章外,其他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商学院》杂志立场,未经允许不得转载。版权所有

欢迎关注平台微信公众号

 点赞 30
 收藏 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