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是“十四五”规划的开局之年,也是“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期。“十四五”规划,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宏伟蓝图。

在“十四五”规划中,关注碳达峰、碳中和已上升至和创新、民生、安全并列的四个关键支柱之一。

近日,中经报智库联合智慧支持方贝恩公司,首度独家推出“企业“‘双碳’目标竞争力指数”研究方法。通过科学、完善、系统的评价体系,帮助企业更好地了解自身的“双碳”价值。通过指数研究,发现同业企业间“双碳竞争力”的差距,为提升“双碳竞争力”找到方向及方法。

“‘双碳’目标企业竞争力指数”从企业减排愿景与计划、节能表现、公司治理、社会影响力四大方向,10个维度、21个子维度,深入分析企业在“减碳”行动中的目标、行动效果及影响力。(详见下图)

中经报智库将从即日起至10月20日,以此指标体系为模型,深入研究企业的“双碳竞争力”,“2030年前碳达峰、2060年前碳中和”这一目标,落实到每个人、每家企业,如何实现?谁是你心目中最具竞争力的“双碳企业”,快来投出的宝贵一票吧!

1、您心目中最具“双碳”竞争力的汽车企业(最多可投三项)

2、您心目中最具“双碳”竞争力的地产/建筑企业 (最多可投三项)

3、您心目中最具“双碳”竞争力的TMT企业(最多可投三项)

4、您心目中最具“双碳”竞争力的零售快消企业(最多可投三项)

5、您心目中最具“双碳”竞争力的金融企业(最多可投三项)

6、您心目中最具“双碳”竞争力的传统8大行业代表企业(最多可投三项)

寻找 ESG 战略下“双碳”目标新路径

 

当“碳达峰、碳中和”的战略逐步向前推进,围绕在“双碳”目标之下勾画的发展蓝图,企业的“双碳”竞争力将会是浓墨重彩的一笔。

文|张浩然 胡嘉琦 朱耘

 

wentu.jpg

 

“碳达峰、碳中和”已然成为 2021 年的年度热词。2020 年中国正式向世界做出“2030 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 年前实现碳中和”的承诺,当下节能降碳不仅仅只是一个目标和口号,更转变为全社会的共同行动。

 

“双碳”目标已经不是简单的生态环保战略,如今上升到了经济战略、国家战略,是未来中国经济竞争力的重要基础。实现“双碳”目标,需要每家企业用实际行动朝目标努力,是企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表现。

 

2021 年 9 月 15 日,《中国经营报》、中经报智库、《商学院》杂志以“责任重塑,价值升级”为主题,共同举办“2021 ESG 投资发展论坛”,同国内知名经济学家、学者以及优质上市公司,一起就ESG当下投资热点展开讨论与经验分享, 寻找 ESG 战略下“双碳”目标新路径。

 

中经报智库联合智慧支持方贝恩公司,在论坛上首度独家推出“‘双碳’目标企业竞争力指数”研究方法。通过科学、完善、系统的评价体系,帮助企业更好地了解自身的“双碳”价值。通过指数研究,发现同业企业间“双碳竞争力”的差距,为提升“双碳竞争力”找到方向及方法。

 

“‘双碳’目标企业竞争力指数”从企业减排愿景与计划、节能表现、公司治理、社会影响力四大方向,10个维度、21个子维度,深入分析企业在“减碳”行动中的目标、行动效果及影响力。

 

中经报智库将从即日起至10月20日,以此指标体系为模型,深入研究企业的“双碳竞争力”。

 

聚焦企业“双碳”竞争力

 

“ 双碳”革命正悄然打响, 对于企业来说,未来,将不仅仅是单纯的经济实力、市场利润的较量,更多的是在企业社会责任之下如何有效地将“节能降碳”转化为企业的自觉行动,并且能够在这一个过程当中将“节能降碳”的压力转变为“从绿到金”的发展动力,实现二者之间的良性互动。

 

企业应该如何提升自身的“ 双碳” 竞争力?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国家全球战略智库国际大宗商品研究室主任、研究员王永中认为,“双碳” 竞争力应该理解为是低碳或者绿色的竞争力。

 

从宏观上来讲,衡量一个国家的碳量,一般指一个国家的 GDP、碳强度、能源强度,用消耗的能源量除以 GDP 或者碳排放量除以 GDP。比如一家上市公司用碳排放量或者能源消耗量除以产值、销售值,得出指标来做比较,从而衡量企业的产出和成果。另外,在投入方面,可以通过节能减排的投资占整个企业投资的比例获得指标,作为企业“双碳”竞争力的评价指标。

 

“随着低碳转型的深入推进和碳市场建设的日益完善,以及欧盟碳边境调节税的实施,碳交易的市场价格会越来越高,节能减排的效益会越来越高,相应地, 碳排放较高的产品,其成本也会较高。在节能减碳领域研发和投资较多并取得较大的成效、更为关注生态环境保护和社会可持续发展、公司治理结构更规范的企业,‘双碳’竞争力更强。在新能源行业和节能环保领域的企业,其碳竞争力较强,在传统的资源密集型行业和碳排放较大行业的企业,将会面临较大的挑战。”王永中指出。

 

谈及企业的“双碳”竞争力,世界低碳城市联盟秘书长章柏幸认为,企业的“双碳”竞争力归根到底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核心竞争力最重要的是高质量的创新。

 

碳排放的价值不是孤立地看一家企业在碳排放领域里所处的水平。企业的“双碳”竞争力可以被定义为企业传统竞争力的升级或延展。“双碳”目标带来的“碳中和”约束,让企业及其提供的产品或服务增加了碳排放指标维度,低碳将会成为企业的竞争力。

 

落基山研究所常务董事兼北京代表处首席代表李婷认为,碳的问题、气候变化问题归根到底是能源的问题。“我们正好处在人类文明又一轮升级换代的关键年份,不是个人是不是先进,是不是有竞争力的问题,这是时代的变革。”当“碳达峰、碳中和”的战略逐步向前推进,围绕在“双碳”目标之下勾画的发展蓝图,企业的“双碳”竞争力将会是浓墨重彩的一笔。

 

绿色与金色共融共生

 

当“双碳”目标成为不可阻挡的发展趋势,每家企业都在探讨“双碳”话题及如何 “减碳”。在向“节能降碳”目标迈进过程中,企业如何平衡好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既是一种能力也是一种责任。

 

诚如《从绿到金》一书中所提到的“责任即能力”观念。作者史蒂芬·柯伟认为,责任其实是一种“反应能力”,应该从“高效能”的角度看待责任。一方面,不负责任常常是低效能的一种代偿性行为——因为低效能,所以把不负责任作为“捷径”;另一方面,习惯性不负责任也常常导致低效能,就如同习惯使用暗器的人不可能是武艺高强的大侠。企业如何更好地参与“双碳”行动既是责任也是能力的体现。面对“减碳”路上的压力,企业该如何更好地把节能减排的压力转变为“从绿到金”的发展动力?

 

贝恩公司全球合伙人、中国区可持续发展业务主席邹娟认为:“双碳”环境下,要求企业更好地拥抱变化,并思考现有商业模式,从自身的业务出发,深刻理解政策变化,并在制定中长期战略过程中,考虑绿色投资机会,尤其是跟企业上下游有关的投资领域,并对政策有把握,对行业生态环境变化有深刻理解。

 

章柏幸认为,经济与可持续发展是一个既统一又对立的哲学问题。绿色就是金色,可持续发展的关注重心在一个较长的周期,更多的是一个宏观经济层面的事情。自由市场经济、凯恩斯主义市场经济以及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这三种经济形态恰好可以说明可持续发展和经济的三种关系。自由市场经济必将导致经济危机,也就是对可持续发展是有巨大的负面影响;凯恩斯主义市场经济解决了一部分自由市场经济的问题,对可持续发展有很大的价值,但是这种调控依然建立在局部的利益最大化,可以理解为中周期的可持续发展;而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聚焦于社会发展主要矛盾的解决,随着主要矛盾的动态变化而调整经济战略,具有更好的普适性。

 

“从企业发展战略甚至是国家发展战略的角度来看,可持续发展具有长远的经济价值,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并不矛盾。‘双碳’背景下,一家企业通过种树、买碳汇或者碳信用的方式实现碳中和的目标,只能达到短期效果,并且会产生非常高的成本;企业通过技术改造或者做节能方面的工作实现‘碳中和’目标,是中期目标;长期目标是企业在设立之初,就以可持续发展为企业发展的方向,将自身的商业模式建立在企业的战略基础上。因此,经济和可持续发展是一个对立统一的哲学问题。企业长久发展的核心就是企业的绿色竞争力。”章柏幸分析指出。

 

“碳中和”是一个复杂的系统性工程,需要诸多的技术路径做支撑,在这个过程当中,会有新的企业崭露头角,也会有传统企业面临转型压力和挑战。当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需要同时保障时,企业该如何更好更快地跟上“减碳”的时代步伐才能不被淘汰?

 

如何兼顾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则是大家共同面临的问题,李婷认为,一方面国家要发展,要繁荣;另一方面,不能被气候变化的风险把我们的家园毁掉,连生存的可能性都没有了。解决的最佳方案就是期待行业突破性技术的规模化应用,这意味着投钱,意味着努力,而且还有以此为引擎带来的产业、行业和企业革命性的深度转型。

 

李婷提出,“ 无论从投资价值还是企业生存发展,智能、高效、数字化是一轮革命,‘零碳’就是先进生产力的发展方向。中国讲高质量发展,制造业升级, 把握住‘零碳’方向就把握了未来。企业朝着这个方向走,就是把握住提高竞争力的机会。”

 

在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过程中, 黄真平认为,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应该共同考量,改革的速度和社会接受程度应同时被关注。还应该关注可持续发展问题。将“碳达峰、碳中和”的策略作为一种战略性的,而且是负责任的、可持续发展的策略。

 

对于如何在实现“双碳” 目标同时兼顾经济效益,李婷认为,从商业逻辑来讲,企业不可能不考虑赚钱的问题,再好的创新不为市场所接受都是不可行的,应对环境危机需要有在市场上“玩儿得转” 的方法。

 

谈到经济性和赚钱, 李婷认为, 追求“双碳”目标,企业需要转型肯定要投入成本,减碳会跟成本效益产生直接的关系,这是毋庸置疑的。在追求“双碳”目标的过程中,以风能为例,过去十年,风能的成本下降了 40%,此前的补贴机制已经完成了行业的初始积累、产业培育,现在正处于评价转型的关键点。

 

苹果公司 CEO 库克曾讲过,苹果公司宣传现阶段技术的积累, 市场的发展和整个环境的迫切性, 没有必要也无需在保护地球和保护盈利上做选择题, 不用“二选一”,任何一项绿色创新都能证明商业的可持续性、环保, 这都是不矛盾的。

 

王永中认为,过去, 一家企业如果过度关注社会责任,可能产生正外部性, 正外部性是指其他人搭便车获得额外的收益,而不能转化为企业自身的利益,这种情况下,企业的积极性很小。当前,随着“双碳”目标的加快推进,一方面,企业自身的社会责任意识在加强,积极性提高;另一方面消费观念也在发生转变,例如在美国有一些可再生能源发电企业,将化石能源电和可再生能源电标注上不同的价格,消费者更愿意为绿电或者可再生能源电买单,这也能提高企业积极性。这个机制未来可能值得我们国家参考,给践行绿色的企业一些激励。过去企业追求社会效益不是出于自己的内驱力而是外驱力, 如今,企业如果可以从节能减排的过程中获利,其积极性就会提高。未来,企业本身在理念上也在不断地改进,像一些中国企业,刚开始转到国外发展,更注重和政府搞好关系,忽视了社会责任和环保意识,四处碰壁,出现一些问题之后,企业才开始慢慢转变观念。

 

可以看到,“双碳”已然成为一个不可回避的目标,每个行业对自己的“减碳” 路径都有所强调,实现“2030 年前碳达峰、2060 年前碳中和”目标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需要社会组织与企业广泛参与并发挥自身优势,加入到推动“碳达峰、碳中和” 的行动中,以跨界合作形成良性互动,助力我国“十四五”规划与“3060”愿景目标的实现,真正实现可持续发展,实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