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刊推荐
// 中经传媒智库

休息的学问:如何降低疲劳感,提高生产力

作者: / 发布时间:2018-10-10/ 浏览次数:0
  休息,也许是最被低估的人生组成部分——尤其在二十四小时不断运转的经济环境中,休息似乎意味着没有生产力。但事实上,休息可能是最具生产力的日常活动之一。

  达顿商学院教授Manuel Baucells和中国科学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研究员赵琳的一项最新研究显示,不管是在家远程办公还是在办公室工作,大约有三分之一的人认为自己不仅过劳,而且是长期超负荷工作。

  过劳的真正原因

  研究表明,问题并不是在办公室呆的时间太长,而是我们的工作方式让我们变得疲惫不堪。2004年的一份报告指出了让人们在工作中感到身心俱疲的一系列因素,例如,越来越频繁的多任务、不同工作带来的各种中断(造成注意力的碎片化)和工作上“更多更快”的压力。结果是,人们可能会觉得没有时间休息,不管是休假还是工作中的休息。

  Baucells和赵琳的研究指出,这是一个巨大的误区。他们最近发表的论文《It Is Time to Get Some Rest》提醒人们关注一种全新的工作强度模式,这一建立在经验基础上的模式可以帮助企业提升工作效率,并解决过劳和员工疲劳带来的问题。

  在两位教授的研究中,他们提出了一套名为“疲劳反作用”的模型。这一研究模型基于常识和过去的研究事实。它主要包括三个观点:

  1、疲劳会随着工作时间的加长而产生,但休息可以降低疲劳感。

  2、疲劳让工作变得让人厌烦。

  3、疲劳会降低生产力。

  这一全新模型重点关注疲劳的持续效应。就像大多数经济学模型都关注长期的聚合效应,例如一个季度。这么一来,他们就忽视了每天的细节,而正是每天的细节决定实际的效益。这点也适用于疲劳问题。疲劳形成于日常的工作中,被休息抵消——出去走一走,午休和晚间的良好睡眠。正是基于这种日复一日的细节,工作者可以轻易地削减疲劳感,包括短期和长期的疲劳。

  这项研究也是为了帮助员工在工作日中合理地分配自己的精力。在优化这一模式时,两位研究者发现,有两种理想的工作强度模式,可以满足不同性质的工作。

  工作强度可以模式化

  两位研究者发现,“高-低-高”的工作模式是减少疲劳的最佳方式。这一模式的基本理念是,在每天开始工作的时候和结束工作前保持高强度的工作状态,但在中间减少工作量。对于较长的工作日来说,我们应该像跑马拉松一样地工作:最高强度的工作状态应该持续较短时间,大多数时候需要保持中等且平稳的工作强度。如果工作时间比较短,那么最佳方式是在开始工作和结束工作前延长高强度工作的时间,而在中间以较轻松的状态工作。

  这一模式与一些员工所处的“恶性循环”形成了鲜明对比。在“低-中-高”的强度模式中,特别对于那些进入状态比较慢的人来说(或许因为晚上他们睡得不多,在完成上一个项目后还没休息,或者在前一天持续高强度工作的时间太长),员工需要在即将结束一天工作的阶段完成高强度的工作,以补偿之前较低的工作强度——这就让他们太疲劳而无法以高强度开始下一个项目,所以这一模式开始恶性循环。

  以百分百的状态工作或直接休息

  在某些工作中,工作强度是无法控制的。员工操作机器或者在零售店或餐厅为客户服务,或者完成某些需要持续专注的脑力劳动,像参加考试,他们只能选择以百分百的状态工作或者停下来休息,而不能以25%的状态工作。在这种情况下,Baucells和赵琳认为,分配精力的最佳方案是在开始工作和即将完成工作阶段,完成较高强度的工作,而在期间适当休息。休息并不意味着没有产出,在这些情况下休息可以被视为对未来生产力的投资,因为他们降低的疲劳程度并重建了“轻松”的状态。

  以考试为例,我们需要百分百的专注,而这会带来疲劳。Baucells和赵琳利用合理的假设,认为连续工作10小时可以通过15项考试。如果我们在期间可以有三次休息,两位教授认为最佳方案是连续工作两小时,休息45分钟,接着工作105分钟,休息45分钟,然后再工作105分钟,再休息45分钟,最后连续工作2小时。按照这一方案,工作时间降到7小时30分钟,而可以通过19项考试。结论很明确:合理的休息可以降低工作总耗时并增加产出。

  来自运动员的启示

  “高-低-高”的工作强度模式事实上是奥运会运动员比赛时的方案。Baucells和赵琳正是依据他们在比赛中的体力分配方案来调节他们的工作强度模式。在他们为计时赛运动员设计的“能量-速度模式”中,他们展示了为什么最优秀的游泳运动员不会在比赛中一直以最快速度游(就像赛跑运动员并不会一直以最快速度跑)。如果他们这么做,他们的能量消耗就会过快,他们会慢下来,并且会慢很多。

  理想的节奏包括一个强有力的起跑,然后故意放慢节奏并为最终的冲刺积蓄一些能量。这一模式的总耗时最少。如果运动员不知道在赛程中段什么时候从最开始的高速转换到中速,他们就会过快消耗能量或在最后阶段积蓄了太多的能量——而这些能量在比赛过程中应该更有效地分配。

  在工作中也有类似的情况。管理者如果希望员工一直保持高强度的工作状态,会导致员工感到疲劳,同时也降低企业的生产效率和利润。因为工资成本会以某种形式上升,例如更高的员工跳槽机率、旷工、低生产效率或者员工因为疲劳提出更多要求。

  对企业的启示

  因为疲劳在变得很严重前都很难被发现(这时候已经给公司带来了损失),这一研究表明,管理者可以率先采取措施,帮助自己和员工对抗疲劳。他们可以允许员工自由选择休息的时间。Baucells和赵琳的工作强度模式可能也出乎很多人的意料——他们并不反对长时间的工作,只要在工作中可以有更多的休息。Google等很多科技巨头公司似乎掌握了这一要诀——工作环境让人愉悦,提供消遣娱乐设施,同时鼓励更长的工作时间。

  在另一种极端的精力分配模式中,高强度的工作被安排在较短的时间内。这种模式可以带来最大化的工作强度,而只有一次休息或者在中间有一段较低强度的工作。

  随着自由职业者越来越多,自我管理变得愈加重要。例如,避免全天都以高强度的状态工作,让自己获得真正的休息。在家办公的人应该在日程上清晰地区分工作和生活,以更好地执行“高-低-高”的节奏模式,而不是花过多的时间却只获得更低的产出。他们可能甚至会想在起床后立刻工作,把洗澡和早餐的时间作为休息,降低累计的疲劳感。然而,从减少工作疲劳的角度看,早上的这些活动似乎有点像“无用”的休息。

  不过,在对待休息和降低疲劳问题上,企业和员工的底线是完全一致的:降低疲劳,提高生产力,降低工作的成本,提升工作满意度,降低员工跳槽率和旷工现象,最终增加企业的利润。

  我们很多人将忙碌和过劳视为荣誉。也许是时候更理性地看待它们:它们不仅是我们健康和生活品质的毒药,也是企业和经济发展的障碍。

除《商学院》杂志署名文章外,其他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商学院》杂志立场,未经允许不得转载。版权所有

欢迎关注平台微信公众号

 点赞 30
 收藏 20